鲁北相府,旧址位于济南市商河县北端赵魁元乡(现属殷巷镇)王家寨村,原是山东豪门望族王氏家族所在地。王氏家族在当地主要有六大世系,其中一世系中曾有弟兄五人同时中第为官,名动一时,自此本家人士多自称“五大院”。又因与当时鲁北地区最大的商贸集市李家集相邻,外人多称其“李家集”。久而久之,提起“五大院”、“李家集”,在当地可谓无人不知,反而“鲁北相府”的名字逐渐少为人知了。
相府概况
祖源
王氏家族源于琅琊,世代书香,元末,因在地方为官的王氏先祖得罪朝中贵族,遭到陷害,不得不由乐安(山东广饶)西迁至商河城北王家寨。由于时事混乱,初迁至此之时,家道并不算富裕,但经过祖辈勤俭耕读,持家有道,家境很快便富裕起来。王氏祖先在致富后,不忘祖训,在鲁北地区广开义学、修桥铺路,并严格教育家族子弟。在王氏祖先的言传身教下,家族子弟大都学业有成,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经过数代经营,王氏家族实力不断壮大,遂成为书香继世、科第连绵的豪门望族。
人仕
王氏家族崇尚儒学,以诗书传家,自启蒙时便教导子弟忠厚为人、忠君爱民的道理,家族子弟通过读书而做官的风气代代相传,族中子弟无人不读书,考取举人、进士者比比皆是,甚至有人接连考取解元、会元,在殿试中考取榜眼,只差一步连中三元。为官的王家子弟,有在京城进入权力中枢者,有拜为帝师者,也有在地方主政、甚至封疆一方者,其家道久传数百年。
相府
随着族中子弟不断通过科举为官,加之家中家业不断壮大,王氏家族在鲁北遂营造起一片豪 华宅邸,这也就是世人所称的“鲁北相府”。
相府宅院的营造自元末明初王氏家族发家开始,直至当地土地改革开始才终止,先后六百年未经中断。起初的相府严格按照各种规制进行建造,但随着六百余年的时间推移,王氏家族子弟在朝中担任高官者越来越多,家族势力不断壮大,许多建筑的规格已经超过了士大夫阶层所能享有的规格,甚至还有许多御赐按照宫中规格所营造的建筑,由于不少族人进入了北京的权力中枢,甚至拜为帝师,王家宅院便有了“鲁北相府”之称。
在遭到毁灭之前,鲁北相府的面积甚至要比鲁北地区各府县县城的面积还要大得多,相府宅院长幼有序、秩序井然、内外分明。外有城墙、护城河环绕,内部构造复杂,套院相连,厅堂、花园错落有致,楼阁之间有天桥连接,房屋之间也有连廊相通。府中所挂匾额对联,御笔众多,而明清、民国时期高官名士的书画作品更是数不胜数。相府房屋上的木雕,皆是双面不同图案的镂空雕刻,匠心独运令人难以置信。府中许多精美之处,甚至堪比北京紫禁城。
由于相府的发展,旁边逐渐形成一个大集市,就是李家集。李家集是典型的因政治而发展的集市,当时鲁北地区交通并不便利,正因为有一个煌煌相府在,旁边竟然相伴的兴起了大集市,由此可见相府能力。除去集市外,相府周边还形成了几个佃户庄子,庄中人皆为相府佃户。当时为相府做工者,可以免除官府劳役,到了民国年间四处抓丁,只要一报是相府佃户,便无人再抓了。由于相府势力大,甚至连侵华日军都对其颇为顾忌,有命令称“相府五里地之内不得驻军,日军士兵不得擅自闯入”,修炮楼也选在五里之外的黄屯。据几名见过相府的在世老人回忆,那宅子壮美的简直难以形容。给他们看过电视上各地现存地主庄园的旅游纪录片,他们几乎全部摇头,称绝对比不了鲁北相府。
直至土改开始,相府后人中还有人在修建宅院,现在相府仅存的“长工院”,据说就是土改前不久才建好的。随着私有制的打破,相府也走向了末路。
家风
王氏家族以儒传家,家中子弟皆以忠孝节义、诗书传家为本,以辅佐君王、振兴国家为任,其家风由姓名上便可见一斑。如九世“克”字辈,以恭、勤、俭、修等美德为名,如克恭等;十一世“希”字辈,以孔、孟、颜、曾等圣贤为名,如希孔、希孟等;十二世带木字旁,以花中君子为名,如梅、棠等;到十六世“第”字辈,便以科举为名,如及第、甲第、登第、科第等;十七世“全”字辈则以玉为名,如全玉、全璧、全璋等;自二十一世往后,则以“仁、义、礼、智、信”排辈,家风由此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