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我读过,由于古汉语的水平实在低的可怜,没有多少体会。
不过倒是发现点窍门,特别是读《论语》。论语都是语录,这些话被记录下来,一定有深意,但要理解这个深意,必须要知道孔子说这个话的场景或者环境。
比如:
孔子觐见南子,把他的大弟子之一的子路气的够呛,说老师怎么这样掉分。逼得孔老先生发毒誓。
这个时候就要知道,这个“南子”是某诸侯的小老婆,而且名声不好,单独召见孔子是很值得人怀疑的。难怪子路生气,认为老师掉分。孔子自然是正人君子,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还真说不清楚,只得发毒誓了。而且还总结了一句“好德不如好色”。
这句“好德不如好色”,我认为至少包括,说子路用这种观点看人;世人都是“色”;德的难推行等内容。我认为,我的解释才对。
就连朱熹都觉得这件事不好解释,于是编了一个这是古时的“礼”。
《论语》最难理解的就是,我们不知道孔子说这些话时的环境前因。所以后人的解读,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心意的解读。
比如孔子论“孝”、“君子”、“为政”....都有多种说法。由于不知道这些不同的场景,所以要理解这些精炼的语录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