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畅聊吧吧 关注:28贴子:420
  • 12回复贴,共1

转贴:【汉族葬礼_百度百科】丧葬礼俗,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丧葬礼俗,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记述下来,目的是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样"打落"(打发)死人的....

转自:http://baike.baidu.com/view/6408319.htm#71-tieba-1-4715-afef97daa3a1dec5a7158e53ed4eff5a



IP属地:河北1楼2013-03-18 11:59回复
    入殓多数是亡后第二天傍晚太阳落山以后进行,如果是在凌晨或上午去世,一般在当天傍晚入殓。入殓前,儿媳妇、闺女、孙女三人边哭边到村中十字路口装“土鸡鸡”,因为十字路口是神鬼都要经过的地方。“土鸡鸡”是入殓时给死人枕的枕头,俗称“鸡鸣枕”,用白布缝制成雄鸡的形状,一端用红布缝上鸡冠,另一端缝成鸡尾,中间凹下。有鸡鸣天亮,大梦初醒之意。装“土鸡鸡”时,儿媳妇手提切菜刀,闺女手拿土鸡鸡,三人跪于十字路口,媳妇用菜刀在地下砍三下,然后三人边大哭边装路上的土,装满后回到棺材前。入殓时,首先由阴阳在无盖的棺材上面摇摇铃,而后孝子们开始打垫棺材。棺材的底部垫上厚厚的干草(谷草),两头用草纸(卫生纸)填实挤严,防备尸体腐烂流出液体。干草上面再铺上褥子。入殓要把死者从屋内移到外面,由死者的长子扶头,其他孝子抬腰或脚,要脚先头后出屋。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平躺仰卧。死者头枕土鸡鸡,脚登莲花脚枕,表示已赴西天拜佛到极乐世界,修成正果。入棺后,久病不愈的人要赶来,摸一摸死尸的手。据说,摸过之后,死尸可将病魔带走,病人很快即可痊愈。这时,主子家的人如果在场,则要看一看死者,同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并要同死尸说几句话。无非“放心哇”、“走好”之类的话。之后,主子家的人就可回去,直到发送的前一日再来。主子家勘验完尸体后,孝子把死者袖口和脚上捆的麻纰解开。从死者的袍襟内一角剪下一块布来,要交给第一继承人长子(或长孙)的儿媳妇存放,俗称“富贵”,据称日后会大发大富。把亡者生前爱好之物放置四周,殉葬物里还包括金银财宝。不能让亡人奔波劳累一辈子,死时空着手走,避免应了“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的说法。民间富户讲究让亡人左手执金,右手握银,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大儿子(没儿子女儿也可)手持酒精棉花,给亡父(母)揩擦眼睛、嘴唇,称为“开光”。最后,在死者上身盖“七星覆面”(指北斗星座),有的棺材里自带“七星板”。同时,还要把死者生前掉的牙(和其它缺损的肢体代替物)等包好一并放入棺材。盖棺时,阴阳先生边摇铃边念咒:“日吉时辰天地开,盖棺大吉大发财,天清地美日月明,盖棺与孙进财丁。”然后孝子用长命钉(木辖)封闭。钉木辖时,孝子要按对死者的称呼呼唤:“××躲钉!”如在出殡起灵前开光,则只盖棺盖,不封钉。 钉只能用木头制作,不能使用铁钉,否则不能转世为人。入殓用的棺材,以木质坚硬、具有特殊香味、能防腐的柏木为上等,油松次之,以柳木最为一般。即使用其他木质制作,大小材头板也要用柏木板材镶嵌。因柏木有特殊香气,可防止獾子、老鼠、穿山甲等野兽啃破棺材,撕咬死尸。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称为“红棺”,50岁后多涂金黄色,称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万字不断头”。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之灵位”;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表纸裱糊,取的是“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铂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在棺木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的衬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驾鹤仙去,身入西天”。 编辑本段搭灵棚 灵棚用木杆搭架,上面覆盖苫布,三面堵严,正面开口,棺材在里面正中停放,下垫木凳俗称停灵。入殓后要把棺材移到搭好的灵棚内,棺材往灵棚内放要躲“天坑”,即看什么方位有空(没有天坑)哪有空就放在哪一方位。棺材停放好后,灵棚门口两侧贴丧联,白纸黑字书有“三寸气在千般运(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祭吊死者的对联,横批为:“驾鹤西游”等阴阳小字一付。在大材头上要放一碗半熟的糜米饭,俗称“倒头捞饭”。在碗的底部钻个小孔,俗说到了“奈何桥”喝孟婆的迷魂汤时,可从碗下面的小孔漏下。米饭上面插一双竹筷,竹筷的顶上裹一棉球。倒头捞饭意为从此不再食人间烟火,筷子寓意为“打狗棍”。棺材的大头底部长出来的部分俗称“火檐”,放置生前用的枕头。在棺材的大头顶端放置圆肚小口瓦罐,俗称“衣饭罐”。每天在早晚吃饭前,儿女们要把当天所吃的素饭菜或者食品放入衣饭罐内一少部分,一直延续到出殡,入葬时埋入地下,认为这样死者在阴间就不会成为饿鬼。每天添衣饭罐是儿媳妇和闺女的职责。棺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摆供品、白面大馍(称为“供??”)、香炉、蜡台和长明灯。民间认为,阴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灵要借助于灯光才能看清道路。长明灯不能熄,要白天晚上一直明亮。桌下放一个砂锅或者小瓦盆,俗称点纸盆,为前来祭吊的亲友焚纸、祭奠所用,出殡时将盆摔碎。灵棚搭好后,旧时有钱的人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前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做道场时,最引人的是“跑五方”。一个和尚转高桌、越板凳,在前面奔跑,孝子在后面跟随着跑。为了亡父亡母早日升天或转世,即使累得气喘吁吁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当地讲究,亡者死在枕头上的,将灵停在院内,死在路途中或者外面的将灵停在院外或者村外。往回拉灵棺还要捉一只公鸡作为引魂鸡,安葬时将引魂鸡杀死作为殉葬品。在车上拉运棺材,大头在前是空材,小头在前是饱材,拉饱材必须要脚在前头迎后。


    IP属地:河北4楼2013-03-18 12:10
    回复
      吊 孝 未过门的儿媳或孙媳,回婆家参加丧葬俗称“吊孝”。男方家给前来吊孝的儿媳发孝衫、孝裤一身,浅白色或是鱼肚白,孝帽必须是双层,里蓝色,外白色,孙媳是里红色,外白色。女方家要给男方买布料一块,男方还要以同样的布料给女方,在跪灵时都要披挂在肩,俗称“挂孝”,有的称作“挂号”,“孝”字古音读如“号”(《说文》:“孝,呼教切”)。女方的母亲亲自陪女儿回婆家参加葬礼,出殡时,随灵到坟地给女儿“收头”。 编辑本段破 孝 破孝是出葬的前一天,为参加丧礼的亲戚裁剪孝布,制作孝衣。破孝要请外人,多为有经验懂礼路的中年妇女,称为“破孝的”。小的葬礼“代东”则一手操办。破孝在过去比较复杂,在丧葬当中常因破孝违礼而发生,争争吵吵,有时大打出手,往往几经协商才能协调解决。所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经常用“吵闹甚了,破差孝了?”来比喻大吵大闹的杂乱场面。破孝是按辈数按亲戚的远近关系发孝布的,尺寸、数量、颜色的搭配都有讲究、各不相同。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有单裤子半身,上下全身,在过去凡是穿全身和半身孝的这些人在出殡前一天晚上叫夜回来喝宵宴酒时,代东先生都要让摊聒灵钱。 旧时的穿孝、戴孝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礼制,不允许有所差错,所以叫“遵礼成服”。成服最基本的“礼”即传统的所谓“五服”制度。所谓“五服”,即按亲属远近亲疏关系规定的五种不同粗细不同制法的孝服,有“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斩缞”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不缉边的毛边孝服;“齐缞”也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孝服,但要将毛边缉起,成为齐边;“大功”是用粗的熟麻布做的孝服,缉边;“小功”是较粗的熟麻布做的孝服;“缌麻”是用细麻布做的孝服。“五服”礼制规定了何种关系应该穿哪一种孝服,服孝多长时间。历朝历代的“五服”制度均有所差异,当地基本尊行的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丧服礼制。根据“五服”礼制戴的孝,人们一看,就能知道与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并且大略推知戴孝人相互间的关系。 “五服”不仅标明了亲戚内部的人际关系,也约定俗成地规定了这些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假如与死者的关系是父子或父女(未嫁),就属于“五服”的“斩缞”,那就要穿最粗的生麻布做的毛边孝服,服孝三年(一般为25个月,即进入第三年的第一个月除孝),同时也有继承死者遗产的权利。假如死者是已嫁的姑姑,则属“五服”中的“大功”,那就穿麻布做的缉边孝服。当然,礼仪规定的不同关系间亲戚成员相互不同,比如姨表亲、舅表亲同属“五服”中的“缌麻”,但俗语又有“姑舅亲辈辈亲,姨表亲当辈亲”的说法,说明二者有一定的差别。什么关系的人穿什么样的孝服,而“分配”孝服也有一定的礼节。一般的关系,主家送上即可,而特殊的关系如人主、四门亲家等,都要由孝子跪叩呈上,称作“献孝”。所谓“献孝”,就是当人主、四门亲家前来祭吊时,所有孝子们都走出院门迎接。接到席棚后,按程序以尊辈长上的礼俗依次坐好,所有孝子,身披孝衣,齐刷刷双膝跪地行跪叩之礼。长子、长孙(没有长孙的由长子)头顶圆盘,盘内放有早已破好的孝衫、孝裤、孝帽呈给男姑舅、女主家。如果这些礼节没有做到,把尊卑、先后、亲疏的关系搞错了,就可能出现争吵。尤其是女死者的人主,会不依不饶,以各种借口进行刁难。献孝后,主要男孝子要陪人主、四门亲家到灵前给亡者点纸祭奠,女孝子(媳妇、闺女)要陪伴哭丧。孝服遮体的多寡也和“五服”制度有关。若是斩衰一服的,即父子、父女(未嫁)关系,孝要从头到脚一片白,一律不锁边,不缝衣襟,腰扎麻绳,即所谓“披麻戴孝”。如果双亲中有一个健在,则鞋后跟处不用白布包严。此外,只戴孝帽,却无孝服。孙子、重孙孝服外还有特别的标志,如孙儿、孙女孝帽前面缀红十字一个,重孙缀红十字二个,腰系红裤带一条。外甥孝帽前缀蓝十字一个,重外甥缀蓝十字二个,腰系蓝带一条。男孝子的孝帽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如相公帽,有的则只盖一块白布顶,后面都缀有长条,如单亲去世,则缀一条,如双亲去世,则缀有两条。侄子辈也按各自父母是否离世而缀长条,如双亲均在世,则不缀长条孝。女婿、侄女婿身披白大褂上衣一件,不穿孝裤,俗称“大孝衫”,标准用布料8尺,孝帽用布1尺8寸。外甥全身孝1丈4尺,孝帽一样,其中女的是遮脸布带孝帽,俗称“大罩”,4尺8寸。老娘舅舅也称人主家,孝帽一样,腰孝宽3寸、长4尺6寸。朋友戴单边孝帽,腰带宽2寸、长4尺6寸。主家儿子、媳妇都须自备孝服,可以穿旧的或外借,女儿或侄女辈必须由主家扯新白布现做,其他人主、儿女亲家和三朋六友的服孝都由主家供给,称为“送孝”。当地风俗,孝子服孝期间,都要散发,以麻束之,男左披,女右垂。男子不穿皮鞋,不着红服,不理发刮胡,妇女则不穿带有红或艳丽布料的衣服,不化妆不戴装饰品。直至百日后,才剃发。 编辑本段吊 唁 下葬前一日上午,要重设正厅灵堂,移棺入内,称“移灵”或“请灵”。正面要摆放灵牌、死者肖像。正厅灵堂摆设完毕后,里外两旁要摆设提前预定或自做的纸火,不仅现实生活所用物应有尽有,甚至超越或远远满足亡人生前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IP属地:河北6楼2013-03-18 12:12
      收起回复
        谢 孝 为安葬亡故先人置办的酒席称为“白肆筵”,其规模程度和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为儿女操办的“红肆筵”。早在将亡人入殓后,孝子们在忙碌丧葬仪礼的同时,也开始了肆筵的操办。请代东先生、请办事人、杀猪宰羊、砌灶安锅、蒸炸煮熘,一如办红肆筵。到孝子们安葬完毕回到家中后,代东先生就宣布“开席了”。人主家不论男女都是最尊贵的客人,当然坐首席,本家亲属按尊长大小作陪。姨夫姨姨、姑夫姑姑、表兄弟姐妹等也是首席。席间,代东先生引领孝子孝媳身穿孝衣,从主子家开始挨桌鞠躬、敬酒,称为“谢孝”。 复 三 复三即“覆三”,是第三天葬后第三天清晨太阳未出来时,到坟地给新坟圆土安墓门,故又称“圆坟”。同时把用白麻纸给死者制作的锅灶、锅、铲、勺、碗、碟、筷、水瓮等生活用品,室内摆设等等,安放好摆在墓前烧掉,意思是死者 此后开始阴间正式生活了,需要一切日用品,故称“安锅灶”。到坟地后,先焚化部分纸钱,口中许告说:今儿给你安门安锅灶来了。你在那边好好照应个人的等等。接着,瞅着坟丘哪不圆,铲些土上去,使之既高又圆,不偏不斜。圆好了坟后,将纸伞盖插在墓顶上。而后用四块新青砖在坟丘南面砌成门的形状。最后,将所带的冥币与纸锅灶等一齐烧化。墓门是死者与活人沟通的通道,从今以后家人孝子贤孙祭扫上坟,纸钱纸火在此烧化,所带祭品也在此摆放。有的地方复三时,要带一桌酒席,向坟头四周泼散部分后,孝子们将剩下的在坟地食用,意为与死去的亲人再共吃一顿饭。还有的在下葬时,留下一部分纸火,在复三时一并焚化。 过 七 过七又称“做七”,就是从人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丧家要设宴祭祀,一直到七七(共计49天)为止,民间称为“过七”。当地还有“犯七”之说,若是亡者生辰八字与“七”冲撞,家人还要用白纸剪制小三角旗、小雨伞各49支。俗传,新鬼进入冥村后,每隔七日要受阎王拘传鞭挞,家人为保护亡灵,制备小旗小伞让其躲避,在每个“七”做法事祭坟时,在路途插小旗小伞,孝子口呼“阎王打你躲起来”等语,直呼七七四十九遍。如路途近插不完,剩余部分可插到坟头四周。旧时有钱人还要在各七请和尚做道场进行祭奠,以超度亡灵快快转生。一七又叫“头七”,最后一七称“尽七”,其他各按序称。过头七和尽七都要到坟地祭奠,其他各七在家中立牌位焚香烬表。 百 天 人死一百天时,称“过百天”,也是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孝子要携带祭品到坟地祭奠。这天,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百日过后,男子可以剃头,女子可以洗衣服。上坟烧纸要用茭杆编制用纸糊制“斗”,俗称“五七升、百日斗……” 周 年 亡者去世满周年时,家人也要举行祭祀活动,头周年、二周年时,祭祀活动基本同于过百日。只是至亲孝子上坟祭拜、贡献生前喜吃食品水果,上香烧纸而已。三周年就不同了,一般丧家都要大操大办,几乎同于出殡时,邀请家族、亲戚,制做多种纸火,上坟一起祭拜,丧家摆设酒席,招待来宾,一些大户还要邀请鼓匠或者戏班唱戏,更有甚者,往往给家族祖坟各代树碑立传。过了三周年后,出嫁女儿就不可再进祖坟祭拜了,只有鬼节日,清明、七月十五、过冬、周年买烧纸、贡品于十字路口焚化祭奠。 守 丧 灵柩入土,葬礼结束,儿孙们随即谢绝世事(做官的还得辞职),在家认真遵守居丧礼仪,其余族人也要依照相关的规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表示对亡人的哀悼、思念。到一定时间后,才能够解除禁忌,重新过正常人的生活(其实在大家族中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因为上下几代人同一处或一村,平辈人中也年龄悬殊,在三年的守丧中,没等守完又有新丧,只能接着再守,如此循环往复不休,一些新娘只能在结婚那天穿大红大紫的衣服,佩戴各式首饰,以后就很难再有机会了)。传统的观念是小孩子出生后三年不离母亲怀抱,时刻要父母的呵护照料,因此,父母亡故后,儿女应该还报三年。早在战国时期,三年之丧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开始为民间所接受,后又依亲疏关系对时间作了具体规定、安排,即五服制度。在民间遵照执行的,主要是孝子居丧的三年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寝苫枕块”即睡草席,枕土块,而且要粗茶淡饭,不吃肉、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不听丝弦音乐,直到期满为止。当地还讲究第一年春节不贴对联,糊素窗纸;第二年春节贴蓝纸对联,糊蓝窗花,穿粗布灰衣服;第三年春节可贴红对联,糊彩色窗花、笼旺火、放鞭炮


        IP属地:河北11楼2013-03-18 12:31
        回复
          合 葬 合(gé)葬,当地人读如“隔葬”。是指一方早亡入土后,另一方死后下葬时要与之合葬一墓,但因有棺材相隔,因此在下葬时阴阳用一些物件把两棺相连,以达到两个鬼魂互相勾通、互相来往。就是用红纸或红布把紧挨的两具棺材盖苫起来,称为坟盖纸或坟盖布,上面再放置一个镜子和一把梳子,然后用红线拴二枚铜钱压在上面,孝子持笤帚作扫状,左右各绕三圈,然后下土,合葬仪式完成。 冥 婚 儒家认为,夫妇是人伦的开始。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夫妇的结成,是婚姻问题在家庭关系中的延续与发展,受到古人的十分重视,甚至涉及死人,当女子达到婚娶年龄而未婚不幸死亡,作父母的,为了安慰这一亡灵,便请媒人帮忙介绍或自家寻找一异性死者,实行合葬,这便是流传许久的“冥婚”习俗。同样,成年男人如果一生未婚或婚后早夭而妻子后嫁他人的,其亲属、子女也要找一无夫夭亡女子相配。冥婚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已订婚的男女双亡,两家父母就要为他们举行隆重的冥婚仪式,如生人结婚的所有仪式,只不过真人变成了木人拜堂成亲,然后合葬。二是男女在幼年时夭折,通过“鬼媒”介绍牵线,配成阴亲,男家备办彩礼用花轿娶回女木人,女家也认男木主为婿,之后移柩合葬。三是两家订婚后,女孩突然死亡,男孩成年后同另外的女子结婚之前,必须用花轿抬来先前订过婚的女木人,与之拜天地、拜父母、进洞房、上床后,再同现在真正的新娘行合卺仪式。四是双方订婚后,夫婿死亡,新娘到男方家,与木头丈夫完成规定的结婚典礼仪式,脱下婚礼服,穿上为“亡夫”特制的孝服,从此过上漫长的守寡生活,直到死亡,或再行改嫁。五是终生未娶,一辈子打光棍,或娶妻后早亡,妇又嫁且与随后夫合葬,留下前夫成为“鬼光棍”,其后辈子侄或亲属要为其讯问早夭的少女或幼女,为其配成冥妻,以免家族坟茔出现孤墓。此种形式当地称为“配骨榇”。迷信认为,孤墓对本族后代不利。六是如第五种情形,如因种种原因未配上真人冥婚,其后辈子侄则用大枣七颗穿成人形,或用木头刻成人形,并将布缝制成小衣,开光后与之合葬,完成冥婚。 犯墓虎 旧时,当地还有一个奇特的丧葬习俗,就是孕妇死亡后,要剖腹取出胎儿或焚尸后再入殓而葬,俗传,恐死者变成“墓虎”,外出伤人害畜,为祸一方。所谓“墓虎”,是一种厉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当地常常有某地某女死后犯了墓虎的传闻。据说墓虎是孕妇死亡后,其胎儿在母胎中依然活着,后便变成厉鬼,成为墓虎。墓虎先吃小禽小畜,后吃大禽大畜,再后便开始吃人。当地且有歇后语:沙海子的墓虎——漫得宽了。所传,犯了墓虎要请阴阳镇压,阴阳法力小,还须请“法官”。所以,旧时当地有一种专门从事驱除邪魔恶鬼的职业,称为法官。法官每年除夕要到枯墓中“瓷法”,可将孤魂野鬼呼来唤去。为避免孕妇死后犯墓虎,当地须请法官采取剖腹葬或火化葬的方法,从而成为陋俗。随着文明进化、科学发展,再加上现代推行火葬,此风于上世纪50年代后自然绝迹。


          IP属地:河北12楼2013-03-18 12:32
          回复
            受教了.
            “爱在天堂”吧,《鬼节的来历与习俗》(http://tieba.baidu.com/p/2223208604)。


            14楼2013-03-21 07:59
            回复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与“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密法)。


              IP属地:河北15楼2013-04-26 07:00
              回复
                 出 殡
                  入殓以后,紧跟着就要定出殡的时间。山西各地办丧事,一般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至于什么时候出殡,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时间可长可短,大抵最短的为三日,依次为五、七、九日……长者可达百余日,均须单数。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定坟“空”,即所谓坟地上什么时候能进得去。
                  出殡时间确定以后,便要通告亲友,五寨一带称之为“送孝”。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晋中祁县等地,于出殡这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为“砸岁纸”。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岁数纸”,只是悬挂时间不一罢了。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当地人时行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延年益寿。撕回家糊在面瓮上 ,不生虫子 。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除宁武一带有“ 崖葬”习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 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打墓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将穴定点 。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 十”字,名为“ 开土”或“ 破土”。“开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须在旧葬处旁边另开一穴。死者如入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依次类排,直到坟地无法再开穴后 ,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 ,选新地另建新坟。
                  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 王”字上加一点,使“ 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这项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丧及凶死者不举行。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 ,一直到满为止 。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 ,右转三圈 ,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 ,女性用凤头凤尾 ,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 路祭除外 ),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 。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次为仪仗、各种纸扎(兴县一带称为“纸文”)、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扛条凳的 ,然后即为牵缆持丧棍的孝子 ,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不过是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罢了。
                  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晋中祁县一带,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大体上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晋东南沁县等地则还要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浮山一带,墓内要放由阴阳先生画符的新砖、新瓦,民间认为这是阴间的锁和钥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时,要求“ 人停锹不停”。家人则要呼喊死者“ 躲土”。坟丘堆成后,死者儿孙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坟头(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顶的),接着烧化所有纸扎(“童男童女”已经被把头或脚扭向后,置于棺木一侧),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悄然退出,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


                IP属地:河北16楼2013-04-26 07:01
                回复
                  汉族百日祭奠有风俗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IP属地:河北17楼2013-04-26 07:02
                  回复
                    三鞠躬都说什么话


                    18楼2016-02-13 12:05
                    回复
                      三鞠躬具体都说什么


                      19楼2016-02-13 12:06
                      回复
                        不错不错长知识]。楼主真是见多识广。知道的还挺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11-16 2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