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事件吧 关注:97贴子:395
  • 5回复贴,共1

人大禅学社:为“法海”正名是时代需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1楼2013-03-19 01:16回复
    从数九寒冬到乍暖之春,法海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已然超出了娱乐和信仰群体的范畴。史海一滴,却折射出大海的丰富色彩。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才能看清更多的问题。
    佛法常说“随缘”“应机”,这是具有历史眼光的智慧。随缘,是随顺因缘;应机,指顺应时机。随缘和应机,皆出于对因缘的正确判断与抉择,而非消极被动,逆来顺受。此时以“破邪”的积极性来纠正因长期误读而造成的戏谑佛教之偏,正是出于对历史的深刻观察与解读。而最新的文章也给予佛教传统的“以法护法”以“顺应时节因缘选择适宜护法方式”的诠释,可谓十分精到。


    2楼2013-03-19 01:16
    回复
      而明末的文化还遭到来自西方的挑战,天主教试图改变中国以道为尊的文化格局,而发展以人为尊的西方价值观。自身的衰落加上时局的冲击,佛教的护法在当时倍显艰难,但仍有以莲池大师、紫柏尊者、憨山大师、藕益大师四大高僧为代表的诸方释子群起反诤。有感于外来文化的强烈震动,当时高僧志士无不清晰认识到,儒释道三家因文化同根性,势必重新审视三者关系,尽弃前嫌,联手以应时局。故诸有识释子以及儒、道仁人共同主张三教同源,强调以道为尊,心为道源。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能打破教内外的藩篱,破除邪见。
      明末的反诤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佛教的颓势,这种没落一直延续到民国。佛教的刻板形象不仅没有随着国门的开放而有所改变,反而在五四前后再次成为众矢之的。鲁迅先生《论雷锋塔的倒掉》更是以白蛇与“法海”的冲突将佛教推至风口浪尖,“法海禅师”再次以“封建伪善”的身份出现,并深刻地印在大众心中。
      面对佛教的衰落,纵然当时诸位高僧大德挺身而出,舍身护法,但时局的动荡和国家的衰弱,使社会始终缺乏成熟的机缘对此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文革以后,而此时佛教的社会地位已是一落千丈。


      4楼2013-03-19 01:18
      回复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佛教的恢复已有所起步,但历史遗留问题却伴随着社会在各个层面的变动揉入了更多的误解,成为佛教前行的羁绊。如果说古代文艺作品中对僧人“封建礼教”形象的塑造是基于当时社会背景的误读,那么今天,时代早已改变,佛教却因为无底线的娱乐而要背负当代“家长”干涉儿女自由爱情的“罪名”,这实在没有理由!
        鲁迅先生笔下代表封建礼教的雷峰塔当时便已倒掉,时代的进步无需树立新的“雷峰塔”。此时再来打倒的已经不是“雷峰塔”,也不是“干涉自由的封建禅师”,而是在“塔基”上重建的“非封建礼教的时代信仰”,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辛苦建树的宗教文明与人际伦理的基本秩序,是佛教参与和谐社会公共创建的努力。
        因此,要解决时下对佛教无厘头的戏谑,必须要澄清这一问题。错误虽然来自历史,但有必要在今天结束。这也是佛教界要求歌者道歉的根本原因。


        5楼2013-03-19 01:18
        回复
          此次法海事件中,法律界人士提出法律层面的考量,为佛教指出了新的方向:在努力构建法治社会的今天,以法律的底线保护道德的底线,以有形保障维护无形之法。这也是佛教为走出困境,打破隔阂,融入时代所做的积极努力。
          法律的保护对弱势中的佛教来说无疑是时代所需。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就佛法本身来说,却显得无奈。毕竟,以有为制度来护持无为之法与“自觉”道义,本就是心性自觉缺失的体现,这实在是面对“高调行恶”的时代特色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对此,也许可以给出“法无定法”,“权巧方便”,“利物有则,随时而济”的解释,可以予以制度层面可操作性的肯定,但请勿忘老子有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本净心性遭遇物欲无限扩张的节节后退,而心性上的“退而求其次”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比如基本的道德成了需要反复提倡的稀有之物,比如在群体性耻于崇高,耻于敬畏,耻于信仰,耻于深刻,耻于智慧之下转而对空虚无力的“正能量”的盲目追捧。
          这种后退使得人们对维护底线道义的呼声报以各种冷嘲热讽,更加反衬出心性层面的反思迫在眉睫,这又以人性的反思为基础。


          7楼2013-03-19 01:19
          回复
            佛教的发展离不开人性层面的反思,没有道德底线作支撑的信仰必不可靠。文革以后,社会在快速复原,但即便是今天,人性尊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对此任意践踏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制度、法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考量,唯独欠缺缺少基于人性和心性的真正反思。往往是,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道德期待,但是却拥有不断突破的道德底线。
            在法海事件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对人性尊严的漠视。鲁迅先生的话依然深刻:“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这是自古至今的真实写照。因为不了解心的本性,所以难以反思人性。因为缺乏对人性的认识,所以受欺于“自由”之名,木然于被损的尊严,漠然于破邪显正的护法,甚至主动打破道德底线亦浑然不知。
            因此,宗教的回归有赖于文化的回归,文化的回归首先要重拾我们的良知。对于不信佛的人们,良知是立身的根本;对于佛弟子,佛法对良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变的始终是八个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护法”也是护心,护心并不局限于佛门。每个人对自心尽一分负责,就是对世界尽一分责任。正如佛法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就是世界啊!
            以良知和法律维护道义的底线,以人性的反思护卫心性的纯净,以佛法的正见扫除盘踞的邪见,这是今日“以法护法”更为广泛的内涵。今天,为法海禅师正名,为传统文化正名,既源于历史的反思,更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我们所迎接的不仅是护法的新时代,也是护持自心、护持文化的新时代。


            8楼2013-03-19 01: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