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9cb092cb39dbb6fdc759b7c80924ab18962b374c.jpg?v=tbs)
那么这里我们接下来就要讲一讲,为什么会独尊儒术?出现了独尊儒术。我们还是从一件事情讲起,刘邦当初反抗秦朝的时候,当初怎么样?秦朝的官府通缉刘邦,到处抓刘邦,刘邦到处逃窜,流窜于哪儿,流窜邙、砀之间,邙山、砀山之间,官府到处找都找不到他。结果刘邦的夫人吕氏,也就是后来的吕后她就能找到刘邦,她随时就知道刘邦在哪儿,后来刘邦挺奇怪的,说官府到处找我,找不着,你怎么一下把我找到了?吕氏说什么呀,我看见天上有五彩之云,哪儿有五彩之云,我就到哪儿找你,到那儿准能找到你,五彩之云什么意思?谁天上有五彩之云谁将来要当天子,那可不得了,这都是他编造的神话,他编造这些神话是什么意思,编造这些神话就是要树立自己的精神权威,那么这是刘邦的想法,就是他也意识到精神的重要。 在这一方面汉武帝时期的很多儒家的学者,都意识到了,如果能够在精神上提高地位,提高君主的地位,就能够解决真正解决君主的权威问题。因为当时的社会,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和谐,就说汉武帝他也想,使社会成为这么一种和谐的社会,大家彼此都很和谐,他也想创造那种气氛。后来董仲舒给皇帝上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想法受到了汉朝皇帝的重视,汉朝皇帝意识到了他的意见的重要性。所以最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董仲舒这种在精神上树立汉朝皇帝权威这种做法,应该说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么由无为而有为,由无为向有为过渡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这件事情在由无为到有为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抗,遭到了很多人的制止。很多贵族不愿意由无为向有为过渡,很多贵族不愿意有为,为什么呀?因为原来汉朝朝廷采取的无为政治,无为的做法怎么样?造成了很多既得利益者,有很多贵族就是在这种无为的政治中,他的势力膨胀起来了,他的利益大大地增加了。如果你由无为到有为的话,会损害他的利益,会损伤他的利益。所以他不愿意由无为到有为,那么历史上著名的窦太后,窦太后她就愿意无为,史书记载窦太后愿意怎么样?窦太后喜欢黄老之言,喜欢老子的东西,喜欢无为的东西,不喜欢儒家的东西。那么窦太后不喜欢有为,比如我说的汉景帝时期用的那个酷吏,那个郅都,那么用他实际上搞的就是法家那套。法家就是讲用实力严厉地镇压,严厉地对敌反对派,严厉地镇压那些违法的人,绝不手软。 那么这是法家的有为,那么郅都由于他严厉地镇压那些违法的人,得罪了很多人,也得罪了很多王侯贵族,然后地方上的这些大豪强他们通过各种关系疏通,来对郅都有各种各样的非议,再加上郅都用这种严厉的手段来制裁那些违法的人,也得罪了很多王侯贵族。所以郅都这个人的很多做法传到窦太后那儿了,很多人对郅都的批评,对郅都的非议,也都传到窦太后那儿去,那么窦太后显然不愿意,为什么?因为郅都的这些做法,这种严厉镇压的做法,实际上侵犯了贵族的利益。因为这些贵族呢,他们在长期无为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希望自己怎么样,利益越来越大,希望自己可以任意妄为,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到法制的范围之内。一有法制就对他们有约束了,他们就不自在了,所以他们不喜欢这种有为,不喜欢郅都这种有为,不喜欢这种法制的东西,所以这个窦太后就开始在汉景帝那儿说郅都的不是了。汉景帝呢,他是要保护郅都的,他觉得郅都代表朝廷,行使法制,郅都没错。所以汉景帝对郅都呢,进行了保护。他把郅都派到雁门,当雁门太守,他是想保护郅都,但是这个窦太后还是饶不了郅都,最后呢,还是想方设法用其他的方式,用一些借口,大概抓到了郅都的一些什么弱点,因为人在工作当中不可能没有失误,不可能没有这样那样的把柄被人抓住,可能她抓住了郅都的一些把柄,最后把郅都还是给杀了。 所以郅都是从法家的角度来代表有为,而窦太后她喜欢无为,她喜欢的是什么呀,黄老之言。喜欢道家之言,无为的东西。那么窦太后还是想方设法还是把郅都给杀了,那么这件事反映出什么?这种有为政治它的实行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实行的过程中还是受到挫折了,还是遭受无为政治的反抗,那么窦太后就是个典型,她实际上就是当时这种维护无为政治的一个代表,她希望无为,无为对她们这些贵族是有利的。 那么还有宁成,那又是一个酷吏,汉景帝时期重用的一个酷吏,他继续按照郅都的这种做法,来按照郅都的那种方法,来那么做。那么最后宁成的处境也不是很好,那些王公贵族到处说他的坏话,到处告他的状,那么在汉武帝时期,迫于上层贵族的这种压力,宁成也被抓起来了,虽然最后没有把他处死,但他也蹲了监狱了。所以宁成一个从法家的角度进行有为,那么有为你就要得罪别人,得罪这些人你可能就要倒霉。
![](http://hiphotos.baidu.com/%C1%F9%B5%C0_%B6%B5%B6%B5/pic/item/19981783da23df8d0df4d215.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