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枭の天吧 关注:36贴子:1,075
  • 5回复贴,共1

[J59]古罗马的技术性建筑结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背景:
罗马城建立的官方时间为公元前753年,后来在公元前509年成为罗马共和国。
之后罗马帝国迅速扩张。
在公元前360-323年,希腊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发展成为帝国,但希腊-马其顿帝国迅速被罗马吞并。
罗马也吸收了伊特鲁里亚文明(Etruscan civilization,发源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古意大利文明,受到希腊文明的影响)。
公元前265年,罗马接管亚平宁半岛,同时也接收了希腊在半岛的殖民地。
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控制了大部分欧洲地区、整个地中海区域,包括北非的部分地区。
罗马帝国的巅峰时期被称为“罗马和平时期”(Pax Romana)——大约在公元1-2世纪。

* 公元180年左右的罗马帝国版图
罗马文明的优越性包括荣誉(honor)、纪律(discipline)和绝对信仰(absolute belief)。
罗马人认为他们的扩张是一种仁慈。
罗马文明可以它们的公共空间得到表现——轴向的等级安排(ranks of axial)和有列柱的建筑(colonnaded buildings)。


1楼2013-03-19 14:23回复
    大城市的建筑(A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信仰(belief) VS. 展示(spectacle)
    - 希腊的剧场并非仅仅为了娱乐而建设,而是作为类似宗教剧的演出平台。
    - 罗马的剧场采用层层排列的拱形游廊(vaulted arcades)形式。并非建筑在接近神庙的地方或神圣的卫城里,而是靠近商业中心地区。

    * Flavian Ampitheatre (Colosseum), Rome, completed 80 CE
    ↑古罗马斗兽场(大竞技场)


    2楼2013-03-19 14:30
    回复
      建筑vs工程
      和古希腊人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相对应,古罗马人侧重于实用主义(pragmatism)。
      罗马人是最伟大的工程师。

      *Pont du Gard Aqueduct, Nimes, France, 20-16CE
      罗马的输水管道系统(aqueduct system),每天输送20亿加仑的水。
      高达160英尺。
      三层结构,最底层的上端铺设了道路。
      拱桥的受力指向中心。


      3楼2013-03-20 04:31
      回复
        古罗马的长方形廊柱大厅(Basilicas)
        一种很重要的建筑类型。
        封闭的大型空间建筑始于罗马工程师和这种廊柱大厅。
        这种长方形廊柱大厅是教堂、清真寺和法庭等建筑的基础。

        * 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ne, 307-325 CE, at the Roman Forum(模拟复原图)
        宽达80英尺。
        罗马工程师采用了拱顶结构(vault)。
        正交穹棱拱顶(groin vault):两个弧形的拱顶以近似直角的角度相交。穹棱(groin)的意思是脊线(ridge)或边缘(edge)。
        古罗马的公共建筑将大量人群聚集在一起,因此内部和外部一样,被设计成充满冲击力的样子,有引人注目的空间感。
        分层的拱形图饰(tiered arcades)形成凹陷的壁龛(niches),开口朝向内部空间的高处。这些壁龛原本为听证会(legal hearings)准备。
        混凝土(concrete)是罗马人发明的,用于快速建造建筑物。
        有着方格天花板(coffered ceiling)。
        后殿的半圆形壁龛(apse)有君士坦丁大帝的巨大雕像。


        4楼2013-03-20 05:14
        回复

          * 君士坦丁凯旋门(Triumphal Arch of Constantine),Rome, 315CE.
          比起实用性来说,更多只是装饰用。
          在随后的古典建筑浪潮中,该建筑类型持续不断地被建筑师使用。
          通常有着三个拱门。
          有精细的雕刻用于华彩装饰。
          勋章样式的圆雕饰板(medallions)描绘猎狮(Lion Hunt)和向赫拉克勒斯献祭(Sacrifice to Hercules)的场景,下面刻有谕令(Oratio)。
          在顶层(attic storey)刻有献词(dedication)——该献词的字体是Times Roman的基础。


          5楼2013-03-20 09:29
          回复
            * 万神殿(Pantheon), Rome, c.125 CE.
            现存的最伟大的古罗马建筑,在哈德里安皇帝在位时期修建。建筑师未知。
            该建筑用于供奉所有罗马的神只。
            在公元609年被用作基督教堂,因此部分保留下来。

            万神殿象征着宇宙整体——圆盘状的地面被天穹笼罩。
            混凝土建材在密度上有所变化,靠近穹顶上端的部分被建造得更轻巧,从而在结构上变得更有效。
            万神殿是建筑中重要的穹顶结构(dome)的起源,万神殿的穹顶达到惊人的142英尺宽。
            半球形的穹顶被放置在桶形的承重墙体上,高度和穹顶的直径一致,因此形成一个“近似立方体的”空间。
            万神殿的内部被穹顶最高点的“眼睛”(oculus)照亮。阳光投射到万神殿内部的地面和墙壁上,就像一个巨大的时钟。
            内面有雕刻过的大理石和花岗岩内贴板(marble and granite veneers),这些建筑材料是和平罗马时期贸易关系的确凿证据。

            万神殿有着复杂精密的结构——艺术性的“欺骗眼球”
            混凝土穹顶的巨大推力被8根筒形拱顶(barrel vault)承载。(上图中阴影部分)在筒形拱顶之上还有减压拱(relieving arches)帮助卸载负荷。
            筒形拱顶形成了壁龛(niches),矩形壁龛和半圆形壁龛间隔出现。
            科林斯柱列(Corinthian colonnade)围成一圈形成屏障,给人一种横梁结构(trabeation)的印象,似乎是这些纤细的立柱负荷了沉重的穹顶,实际上柱列并不载重。
            在穹顶和柱列之间有小型的壁龛(aedicules),放有雕像,并且整体结构给人一种错觉,看起来下层的壁龛和上层的“窗户”之间存在空间。

            万神殿圆柱形的内殿墙壁在视觉上被分成两层。
            下层是有凹槽的科林斯式立柱和附壁柱(pilasters,嵌在墙体中露出一半,看起来像是柱子的部分)。
            上层是矩形的开口,在相框式的墙体上模仿窗户。
            穹顶有清晰的5层递减的方块形纹饰(coffers),制造一种夸张的效果,穹顶实际还要高于这5层纹饰标志的高度。

            万神殿的圆形内部被矩形的门廊(portico)掩盖,它是八柱科林斯式门廊(octastyle Corinthian portico),使用了公元前25年神庙遗留下的材料建造。
            从前,在门廊前还有着柱列构成的矩形区域。
            门廊后是一个高耸的方形“顶层”(attic block),嵌着另一块山形墙(pediment),混合了建筑中圆形和矩形两种元素。


            6楼2013-03-20 1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