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神殿(Pantheon), Rome, c.125 CE.
现存的最伟大的古罗马建筑,在哈德里安皇帝在位时期修建。建筑师未知。
该建筑用于供奉所有罗马的神只。
在公元609年被用作基督教堂,因此部分保留下来。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7610638908fa0ec7fc764051696594a/14a3eb198618367abf05bbd62f738bd4b21ce524.jpg)
万神殿象征着宇宙整体——圆盘状的地面被天穹笼罩。
混凝土建材在密度上有所变化,靠近穹顶上端的部分被建造得更轻巧,从而在结构上变得更有效。
万神殿是建筑中重要的穹顶结构(dome)的起源,万神殿的穹顶达到惊人的142英尺宽。
半球形的穹顶被放置在桶形的承重墙体上,高度和穹顶的直径一致,因此形成一个“近似立方体的”空间。
万神殿的内部被穹顶最高点的“眼睛”(oculus)照亮。阳光投射到万神殿内部的地面和墙壁上,就像一个巨大的时钟。
内面有雕刻过的大理石和花岗岩内贴板(marble and granite veneers),这些建筑材料是和平罗马时期贸易关系的确凿证据。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d763767113853438ccf8729a312b01f/34a08b22720e0cf34f968af00b46f21fbf09aa4f.jpg)
万神殿有着复杂精密的结构——艺术性的“欺骗眼球”
混凝土穹顶的巨大推力被8根筒形拱顶(barrel vault)承载。(上图中阴影部分)在筒形拱顶之上还有减压拱(relieving arches)帮助卸载负荷。
筒形拱顶形成了壁龛(niches),矩形壁龛和半圆形壁龛间隔出现。
科林斯柱列(Corinthian colonnade)围成一圈形成屏障,给人一种横梁结构(trabeation)的印象,似乎是这些纤细的立柱负荷了沉重的穹顶,实际上柱列并不载重。
在穹顶和柱列之间有小型的壁龛(aedicules),放有雕像,并且整体结构给人一种错觉,看起来下层的壁龛和上层的“窗户”之间存在空间。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18624598435e5dd902ca5d746c6a7f5/5f00a1119313b07e74c494030dd7912396dd8cb7.jpg)
万神殿圆柱形的内殿墙壁在视觉上被分成两层。
下层是有凹槽的科林斯式立柱和附壁柱(pilasters,嵌在墙体中露出一半,看起来像是柱子的部分)。
上层是矩形的开口,在相框式的墙体上模仿窗户。
穹顶有清晰的5层递减的方块形纹饰(coffers),制造一种夸张的效果,穹顶实际还要高于这5层纹饰标志的高度。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da6c8122cf5e0feee1889096c6134e5/6f1d65094b36acafe36451f77dd98d1000e99c2c.jpg)
万神殿的圆形内部被矩形的门廊(portico)掩盖,它是八柱科林斯式门廊(octastyle Corinthian portico),使用了公元前25年神庙遗留下的材料建造。
从前,在门廊前还有着柱列构成的矩形区域。
门廊后是一个高耸的方形“顶层”(attic block),嵌着另一块山形墙(pediment),混合了建筑中圆形和矩形两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