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凉山民主改革之前,彝族还不叫彝族,彝族人在这之前自称“诺苏”,黑色的族群之意,彝族中的黑彝自称“诺”、“诺合”,有黑色族群的主体之意。“诺”之下是名为“曲诺”的白彝,名为“阿加”“呷西”的娃子。彝族的法规、习俗全部由黑彝制定,彝族本民族的历史也是沿着黑彝家支的族谱来展开。一个民族的延续,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的延续,对于本民族的传统的延续,黑彝有着极强的责任自觉,他们认为自己是黑骨头,是彝族中的“正统”,有着一种身份的自豪感。为了维护本阶层“正统”的延续,他们坚持阶层内通婚,在日常行为方式上约束个体行为,尽力守着自己阶层的“老规矩”。
以阶级的观点来看,传统的延续是为了维护黑彝自身的贵族地位,只有保住了传统被认可,他们的贵族地位才能被认可。民主改革运动把之前凉山的社会定义为奴隶制社会,黑彝中的90%左右划分为奴隶主阶层,5%左右的白彝和不到1%的阿加阶层里也有奴隶主。这种划分方式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为依据。虽然白彝和阿加中也有奴隶主,在经济上比少部分黑彝富裕,但是在彝族传统观念看来,黑彝仍然是凉山的主人,这种认识不以拥有财富多少为标准。现在凉山的黑彝,已经失去了在传统中拥有的特权,但是在行为和外表上像不像一个黑彝,仍然有一个传统的标准,黑彝会自我约束,白彝也会拿标准来评价黑彝。
应该承认现在凉山还存在着黑彝、白彝之分,民主改革最大的力量是改变了之前黑彝抓奴隶的行为,凉山现在没有原来被称为“娃子”的阶层。凉山民主改革以后,人人在权利上平等,但是阶级差别的意识仍然存在。黑彝白彝差别的争论,甚至蔓延到现在的互联网上,有些黑彝要树立自己的优越感,白彝就反对黑彝的优越感。
民主改革前统计,凉山黑彝约占总人口不到10%,白彝占50%,娃子40%。白彝的组成,多数是掠夺来的汉族,在凉山生活几十年,甘心接受黑彝的统领,融入凉山。少部分白彝是不守通婚制度的黑彝,与白彝结婚,被家支开除。还有主动投靠黑彝的边民,一些彝区与汉区交界的百姓,不堪中央政府的剥削,于是投靠黑彝。娃子都是经过几次转卖、掠夺而来的人口,经过几十年的“彝化”,才能成为白彝。白彝是凉山社会的“百姓”阶层,拥有土地和人身自由,但是即使遇见不如自己富裕的黑彝,仍然要表现出尊敬。白彝接受黑彝的统领,但是他们可以选择接受哪位黑彝的统领。
拥有金钱多少不是一个标准。现在黑彝也失去了特权地位。黑彝为什么要在传统中保持自己的优越感?现在的黑彝为什么要延续这种优越感?
由于家族历史的长久和血统的纯正,黑彝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彝族。如果在历史长河中考证,黑彝也可能是古羌族和西南土著民族融合的民族,只是黑彝的族谱记录的比较远古,而且遵循严格的黑彝族群内部婚姻制度,血统上保持了纯粹,与白彝相比更有传统可循。
优越感的形成,也与他们是凉山的统治阶层有关。黑彝职打仗,白彝职农事,解放前,虽然有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是在凉山腹地仍然延续着千百年以来的“无政府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者,各家族通过不断的战争,来维持利益平衡。起源于游牧祖先的黑彝,他们不从事农业劳动,保持着游猎习惯,擅于征战,所以黑彝担任各区域的统领。
但是这个统领在财富拥有和生活享受上,并没有什么特殊。人类学学者马长寿先生和林耀华先生分别在1930年代、1940年代深入凉山考察,他们看到的黑彝头人的生活,在住所、衣着、饮食上,实在不比白彝要好多少,与抓来的奴隶差别也不太大(逃跑再抓回来的奴隶会受到严重惩罚)。在生活上甚至还不如他们抓来的工匠,黑彝不会打铁等工艺,所以给抓来的工匠比较好的待遇。物质享受上的简陋与凉山地区物质缺乏有关,也与黑彝的生活习惯有关,黑彝没有积累财富的意识,吃饱就能满足,喂养的牛羊,主要是为了招待客人。在凉山,到任何一个家庭里,都可以如在自己家里一样吃住。如果怠慢,引起来客的不快,甚至会引起战斗。在黑彝的一个家族内,如果有贫穷的家庭,还会得到整个家族的援助,黑彝社会没有乞丐,如果一个黑彝成为乞丐,会被看作一个家族的耻辱。
以阶级的观点来看,传统的延续是为了维护黑彝自身的贵族地位,只有保住了传统被认可,他们的贵族地位才能被认可。民主改革运动把之前凉山的社会定义为奴隶制社会,黑彝中的90%左右划分为奴隶主阶层,5%左右的白彝和不到1%的阿加阶层里也有奴隶主。这种划分方式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为依据。虽然白彝和阿加中也有奴隶主,在经济上比少部分黑彝富裕,但是在彝族传统观念看来,黑彝仍然是凉山的主人,这种认识不以拥有财富多少为标准。现在凉山的黑彝,已经失去了在传统中拥有的特权,但是在行为和外表上像不像一个黑彝,仍然有一个传统的标准,黑彝会自我约束,白彝也会拿标准来评价黑彝。
应该承认现在凉山还存在着黑彝、白彝之分,民主改革最大的力量是改变了之前黑彝抓奴隶的行为,凉山现在没有原来被称为“娃子”的阶层。凉山民主改革以后,人人在权利上平等,但是阶级差别的意识仍然存在。黑彝白彝差别的争论,甚至蔓延到现在的互联网上,有些黑彝要树立自己的优越感,白彝就反对黑彝的优越感。
民主改革前统计,凉山黑彝约占总人口不到10%,白彝占50%,娃子40%。白彝的组成,多数是掠夺来的汉族,在凉山生活几十年,甘心接受黑彝的统领,融入凉山。少部分白彝是不守通婚制度的黑彝,与白彝结婚,被家支开除。还有主动投靠黑彝的边民,一些彝区与汉区交界的百姓,不堪中央政府的剥削,于是投靠黑彝。娃子都是经过几次转卖、掠夺而来的人口,经过几十年的“彝化”,才能成为白彝。白彝是凉山社会的“百姓”阶层,拥有土地和人身自由,但是即使遇见不如自己富裕的黑彝,仍然要表现出尊敬。白彝接受黑彝的统领,但是他们可以选择接受哪位黑彝的统领。
拥有金钱多少不是一个标准。现在黑彝也失去了特权地位。黑彝为什么要在传统中保持自己的优越感?现在的黑彝为什么要延续这种优越感?
由于家族历史的长久和血统的纯正,黑彝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彝族。如果在历史长河中考证,黑彝也可能是古羌族和西南土著民族融合的民族,只是黑彝的族谱记录的比较远古,而且遵循严格的黑彝族群内部婚姻制度,血统上保持了纯粹,与白彝相比更有传统可循。
优越感的形成,也与他们是凉山的统治阶层有关。黑彝职打仗,白彝职农事,解放前,虽然有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是在凉山腹地仍然延续着千百年以来的“无政府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者,各家族通过不断的战争,来维持利益平衡。起源于游牧祖先的黑彝,他们不从事农业劳动,保持着游猎习惯,擅于征战,所以黑彝担任各区域的统领。
但是这个统领在财富拥有和生活享受上,并没有什么特殊。人类学学者马长寿先生和林耀华先生分别在1930年代、1940年代深入凉山考察,他们看到的黑彝头人的生活,在住所、衣着、饮食上,实在不比白彝要好多少,与抓来的奴隶差别也不太大(逃跑再抓回来的奴隶会受到严重惩罚)。在生活上甚至还不如他们抓来的工匠,黑彝不会打铁等工艺,所以给抓来的工匠比较好的待遇。物质享受上的简陋与凉山地区物质缺乏有关,也与黑彝的生活习惯有关,黑彝没有积累财富的意识,吃饱就能满足,喂养的牛羊,主要是为了招待客人。在凉山,到任何一个家庭里,都可以如在自己家里一样吃住。如果怠慢,引起来客的不快,甚至会引起战斗。在黑彝的一个家族内,如果有贫穷的家庭,还会得到整个家族的援助,黑彝社会没有乞丐,如果一个黑彝成为乞丐,会被看作一个家族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