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可签
7
级以上的吧
50
个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0日
漏签
0
天
管平湖吧
关注:
1,321
贴子:
9,867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游戏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07
回复贴,共
3
页
,跳到
页
确定
<返回管平湖吧
>0< 加载中...
吧主,如何我在这里贴三字经流毒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惑春秋
平沙落雁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会不会被删贴?貌似跟管吧没啥关系,就是想得瑟一下跟娃背三字经的读后感。。。
送TA礼物
1楼
2013-03-20 19:45
回复
leet_lee
大胡笳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大婶的,网开一面
IP属地:北京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2楼
2013-03-20 21:39
回复(2)
收起回复
2025-05-20 20:05:49
广告
惑春秋
平沙落雁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其实是在一个育儿论坛里写的连载。。。
序
2009年,和某小学生一起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把《三字经》背完了,边背边讲,一直想把自己对三字经的体会写下来,尤其是那些不好与小学生探讨的内容。一个汉奸朋友知道我在跟孩子背三字经很BS我,问我为嘛要搞这些糟粕来毒害自己的孩子,我也不知道为嘛。我说即是中国人,怎好连自己的文化都一点不知道呢?汉奸朋友振振有词:了解本族文化有很多办法,为嘛一定背三字经?!我支吾了半天,说:其实,因为我懒,背书是最容易的教育方式。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希望2010年,我能善始善终地把它完成。
《三字经》,中国传统教育的经典启蒙读书,作者传为宋元之际学者王应麟,全文仅千字有余,三字一节,六字一句,字词简单,音韵上口。
《三字经》的内容可以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教育的重要性及教学的责任;第二部分:教育的起点;第三部分:常识教育;第四部分:知识学习的顺序;第五部分:简明中国史;第六部分:劝学故事及结语。
所以,这本小册子可算做传统教育的总纲,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点、目的、内容,进而明白中国传统教育所能培养出的人才是什么样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
4楼
2013-03-20 22:34
回复(5)
收起回复
箫瑶的蜗牛
流水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正在抄千字文,发现本来是小学时应该会的,可到现在才知道里面的内容。
IP属地:天津
5楼
2013-03-21 08:32
回复(5)
收起回复
惑春秋
平沙落雁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译文:
人一生下来,本性都是向善的,本性虽然相似,但习性却相去甚远,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在于后天的教育,如果不施以教育,人的本性也会改变。而教育最重要的一条,是专一。
人性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这历来是段无头公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也不必急着去枉断是非,既然是讲《三字经》,就先假设“人之初,性本善”。
性善提法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依据是看到刚会爬的小孩要掉到井了,任何人都会本能地要伸手去救一把,所以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近年为了跟某小学生斗智斗勇,我不求甚解地读了一堆育儿理论,其中也颇有一些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支持性本善,但不是善良,而是向善,即,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即便抚养人不特别施以教育,儿童自己也会有天生的本能积极向上,求知、求秩序、求完美。问题是这个本能并不是一生不变的。
无论性本啥,有一点是公认的,后天的教育会改变一个人:使之变善,或变恶。
“苟不教,性乃迁”在现实中值得商榷,当然,好的教育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积极的人,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坏的教育带来的危害。这里所说的“坏的教育”不是指存心教孩子学坏,毕竟存心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恶人废人的父母太少了,就连流氓无赖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受尊重的人,甚至是好人。“坏的教育”是指用不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学好,比如中国著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且不论棍棒底下到底能出多大百分比的孝子,即便出了,但对整个社会而言,这些“孝子”往往是权威暴政下的顺民和弱者面前的暴民,于社会的进步没啥好处。如果注意一下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问题儿童”,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施教者的问题,而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至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各种“问题成人”,细究其成长历程,百分百可以从中找到其所受教育失当的蛛丝马迹。受“坏教育”成长起来的人对个人对社会的危害比没受多少教育的人只大不小,但真正能认识到坏教育的危害的人并不多,而能认识到什么是坏教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国人有一种倾向是宁可乱作为,也不肯无作为(这一点,跟我们的执政党颇有相似之处)。
教育是如此地重要,遗憾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少有对儿童心理研究,所以中国儿童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最简单粗暴的命令式与填鸭式的“乱作为”教育(例如某小学生背三字经就是典型的被填鸭),这一点,非常值得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这种教育是最容易实施的,无需特殊培训就可以上岗,同时,也是起效时间最短的,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至于它的长期危害,谁在乎。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我们知道的儿童教育理论、方法繁复多样,往书店去看看,现在关于教养孩子的书太多了,但我常恶作剧地想,如果真去调查一下作者们的孩子的意见,结果或许让人大吃一惊。
回到《三字经》总结的教育之道,“贵以专”,专什么?不知道。专业?专精?专一?专注?我倾向认为是专一(当然,这不见得是作者的本意,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也就是说,用从一而终的价值观以从一而终的标准施以从一而终的教育。不能今天红口白牙说撒谎不对,明天自己就脸不红心不跳地顺嘴掏瞎话;不能今天高兴了考八十分奖块糖吃,明天不高兴考八十分赏顿臭骂;更不能闲了严加管教,忙了滚一边去。但实际上我们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不“专”,一边厢逼着孩子学习,大讲学习多重要,一边厢自己打麻将看电视上网扯淡,宁死也不读书。成人往往是惯用双重标准来要求孩子和自己的,对孩子,要求他成龙成凤,对自己,则随波逐流,典型的“宽于律己,严以待人”。这种教育要么南辕北辙完全达不到目的,要么养出一个口是心非、巧言令色之徒。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
6楼
2013-03-21 09:41
回复(2)
收起回复
依紗
平沙落雁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追随大婶儿而来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7楼
2013-03-21 12:06
回复(1)
收起回复
惑春秋
平沙落雁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译文: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好的教育环境而多次搬家择邻,孟子逃学,她则把正在织的布剪切断,给孟子讲明学习要一鼓作气的道理。五代时期的窦禹钧兴建义塾,让穷人家的孩子免费读书,他的五个儿子受他的影响,学有所成,扬名立万。
孟母教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无需费唇舌。古人已经早早地发现,教育的环境是很重要的,由于儿童都有超强的求知欲,但是非概念有待完善,他们如复读机、录像机一样把他们听到见到的原汁原味地回放出来,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他们的思想行为里就留下什么。所以直到家搬到学堂附近,孟子才对读书发生了兴趣。这一点也说明,儿童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但孩子之所以为孩子,天性里就爱自由自在,对任何束缚都有反抗,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会有所感受。孟子入了学堂,天天上课下课,这种刻板的生活自然不合儿童的天性。看到逃学回家的儿子,孟母的教育手段显示出来,她并没有打骂,而是剪断正在织的一匹布,用这个直观的方法让孟子明白什么叫前功尽弃,什么叫一鼓作气。
我以为,孟子最伟大的地方并不在于他的思想,而在于他一生周游列国,虽然处处碰壁,抱负不得施展,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原则和思想去追求功名富贵,其实他是既有机会和时间去接触那些君王,也懂得怎么样可以迎得那些君王的欢心和信任,但他始终不肯去做,因为那在他的原则之外。一个人,最可贵的精神就是能坚持个人的原则和底线,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强大的自尊和勇气,而一个人的自尊和勇气只能在幼年时培养,不可能在成年后获取。所以孟子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养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孟母没有读过今天这些教育家的理论,但她却掌握了最好的教育方法。可惜孟母没有把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写下来,否则,定是一篇比《孟子》更伟大的著作,说不定就改变了中国历史。
窦燕山名禹钧,传说少年时打砸抢无恶不作,以至到了三十岁还没有一男半女,于是痛改前非,开办义学,让穷人孩子免费读书,其实就是黑社会老大办慈善洗黑钱。结果真就生了五个儿子,后来又都考取了进士。我很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听起来很象是佛家演义。
这里并没有提到窦燕山的具体家教方法,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教的主要环节。窦燕山的义举为儿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所以都走了正途,没有走老爸的老路。
另外,这里,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教育的终极目标:“名俱扬”,这是传统文化中教育成功的标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
8楼
2013-03-21 13:31
回复
收起回复
leet_lee
大胡笳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我看的很纠结,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啊
IP属地:北京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0楼
2013-03-21 21:04
回复(2)
收起回复
2025-05-20 19:59:49
广告
喵汪星人lotus
离骚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窝床上看大婶讲学
来自
手机贴吧
11楼
2013-03-21 23:12
回复(2)
收起回复
惑春秋
平沙落雁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译文:
生孩子不教育,是做父亲的失职,教育不严格,说明老师太懒。孩子你要不学习,那可不对,小小年纪不学习,长大了你干什么去呢?
这段很有意思,王应麟写《三字经》之初并非要影响中华启蒙教育,而仅仅是用于教育自己的儿女,这在《三字经》结尾处已经提到,由此推断,作者是个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人。但,中国传统家庭的实际情况是:孩子早年的教育基本是靠母亲的,下层人家的父亲忙于劳作,上层人家的父亲要么忙着钻营,要么忙着跟几房姨太周旋,父亲对儿女更象是一个强大的父权影子笼罩在头上,参与日常的教养的并不多。而作者在此点明“养不教父之过”倒是难能可贵(当然,也可能是作者的男权思想作祟,总不成说“养不教娘之过”)。
作者在这里把教育分成两个相辅相承的部分,并阐明其责任方:教,是父母、老师的责任;学,则是孩子的任务。
施教责任方分父、师,可见国人早就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最重要的两部分,单靠哪一方都不能成事。所以,当爹的别以为自己没事儿,传统文化说了,养不教要打当爹的屁股板子,但没说打当娘的板子,而西方文化则认为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无论从中从西,当爹的都是儿童教育重要的责任方。如果老师不好好教,当爹的应该去打老师的板子,让他勤快点,多动脑子,别偷懒耍滑。
教育是双向活动,施教方要有做为,受教方也不能推卸责任。所以三字经说“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古人有诗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做IT”。但当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瞪着无辜地大眼睛问我:妈妈,我为什么不能一直玩,为什么要学习呢?我一时语塞,只能学舌“现在不学习,以后靠啥养活自己呢?”
不得不承认,到底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我是茫茫然不知其答案,不知各位读者有何高见?我自幼学习不怎么样,后来连蒙带唬地上了大学,所有支撑的信念只是“不上大学就没工作,没工作就没饭吃”,当然,这个道理也是上了中学之后才明白的,所以之前的读书是被迫,之后的读书是自迫。现今世道,读了大学也不见得有工作,有了工作也不见得有饭吃,所以,面对某小学生的提问,我不知如何做答。如果说“为了吃饭而读书”,显然无法解释那些不读书也吃得香的纨绔子弟。
理论上讲,学习应该是终身的能力,并且是自发的,快乐的,但事实上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痛苦得死去活来的家长和孩子。就算那些所谓的“快乐教育”,但并不能解决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没有持久的快乐。抛开那些前瞻性雄心大志类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抛开陈腐的传统观念“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做为今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向自己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解释“子不学非所宜”?这个问题留待智者。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
12楼
2013-03-22 10:21
回复
收起回复
wainxu
流水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教育的作用,主要就是把前人的经验灌输给今人,那么今人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毫不费力拿前人的经验来用,此其一;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大多数的选择是出于本性。教育的作用就是进行引导,此其二;
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是教育的第三个作用。
至于吃饭的手段,只算是教育的附加值。
以上是我对教育的看法。
《三字经》、《弟子规》等在宋以后出现的启蒙教育类书籍带有比较深的程朱理学的烙印,我个人认为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怎么去粗存精,只有各施各法了。
IP属地:江西
13楼
2013-03-22 15:25
回复(10)
收起回复
惑春秋
平沙落雁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译文:
玉石如果不仔细雕琢不会成为重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作人的道理。为人子女,从小要亲近良师益友,学习接人待物的礼仪。
以“琢玉”来比喻教育倒的确是非常恰当,能不能把玉琢磨成器,玉先天的材质是一个因素,更重要是琢玉人的手艺,玉不琢成不了器,但玉在不称职的匠人手里也成不了器。
接下来,《三字经》过渡到讲教育的起点。
今天我们谈教育谈学习,往往下意识地就走向了知识类的教育与学习,而教育的起点即不是1+1=2也不是点横竖撇捺。这一点,古人比今人清醒得多。
在传统的教育里,做人是第一位的,所以学习的首要目标是解决知义和知礼的问题,义和礼,都是传统中国人做人的基本素养,没有这个基础,学什么都是白费蜡。所谓义、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繁琐的描述,想了解儒家入门级义、礼,可以读读《弟子规》,而进阶教程分散在四书五经之中。需要了解的是,传统的义、礼,无论糟粕部分还是精华部分都已在近百年间被摧毁和曲解殆尽,我们躬逢旧世界已破坏新世界未建立的盛世,可算人生的丰富经历。
其实所谓义、礼,换成现代名词就是人生观及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是一个人从小到大被父母亲友和周围环境潜移默化所熏陶出来的,到成年之时,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基本写定了,不发生重大冲击不太可能有本质的改变。比如,柏杨曾经说过,国人最热衷于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当然自己这一伙都是君子,反对自己的都是小人,对小人的打击从精神到肉体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国人价值观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所以,国人的家教也好学校教育也好,不是教育孩子认识行为的好坏,而是热衷于把人分好坏,从小就把孩子分好坏,教他们这是好人,这是坏人,连看电影也得分出好坏人来,坏人都该罪有应得才好。对应到今天网络上的左派右派斗争,不难发现,无论哪派,他们打击对方的手法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他们任何一方得势,都不会给对方留一条生路。我们就是在这种教育中长大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党同伐异、除暴安良的心理。
说回到《三字经》,义、礼也好,人生观价值观也好,这玩意教育起来不象1+1=2,一句话两句话一天两天就能教会。所以“亲师友习礼仪”的“习”字很恰当,这个习,不仅仅是学习,更多是指练习。耳濡目染,并反复地在各种场合各种情况下演练,最后才能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否则,义也好,礼也好,就是一句口号。最失败的教育成果是满口仁义道德的衣冠禽兽,这种失败,从古到今,东方西方,都不乏事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
14楼
2013-03-22 16:24
回复
收起回复
歌以_咏志
流水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中国的历史长期是扭曲发展的。所以,《三字经》,很多中国的很多东西一样,看似冠冕堂皇,道理连篇,其实不过是沦为变态民族心理之下的变态之作。就跟民族败坏后拿儒家去解老庄一样,贻害无穷。跟中国那变态的“孝”概念一样,被掌握着话语权与经济权的人的随意私解。呸!让我们这个奴才的民族更奴才,所以才沦为了殖民地,所以护照才这么垃圾。
大婶果然是有慧根啊。你那个中国式的“党同伐异”之解,让我想起了我们国际关系领域中历史承传而来的三个流派: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主义。所谓革命主义,就是非此即彼的所谓“黑白观”,以及残杀异己时(有意思的是,这种残杀只是针对本民族同胞的,不针对强者异族)的毫不眨眼。在具有长期严酷地等级社会传统的文化背景的国度与民族中这种流派大行其道,往往借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做坏事。而前面两个主义,在西方经过了历史融合,为思维比较健康的民族用得比较多。尤其是英国的国际政治理念为“英国流派”,以温和著称,主流是理想主义,而又恰当地加入了现实主义的某些因素,所以……现在英语成了世界语。
IP属地:江苏
15楼
2013-03-22 22:27
回复(3)
收起回复
惑春秋
平沙落雁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译文:
黄香才九岁,就知道心疼父母,每晚给父母铺床,冬天就先躺在被窝里把被捂热了再请父母睡觉,夏天把席子扇凉了再叫父母,孝是一个人对父母必须做到的;孔融才四岁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兄长,对兄弟姐妹友爱应该早早知道。
中华礼和义的起点和根本点就是孝与悌,奉养父母为孝,友爱兄弟为悌。这里重点说说孝。
孝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无需多说,百善孝为先,但为什么要孝呢?《孝经》侃侃二千余言,讲尽了从天子到庶民都该怎么样孝,但说到为什么要孝,就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父子之道,天性也”,反正就是天生如此,没啥为什么。有时,我厌烦儒家的说教就在这里,不讲为什么,也不问为什么,反正一顶大帽子昏天黑地地扣下来:自来如此、本该如此。为什么孝是德之本?为什么父子之道是天性?没有答案。于是乎,没头没脑地行孝几千年,一边厢,对孝行的要求越来越高,越吹越不靠谱,一边厢,皇家杀父弑君代代有能人,百姓打爹骂娘村村有典型。
中国有句俗话,养儿方知父母恩。如果这话成立,则说明二千年来“孝”的说教是失败的,当然这也说明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孝”的说教也发现,一个人如果无后,自然也就不知父母恩了,这个孝,原来靠的是生儿育女才能体会才能奉行,根本与说教无关。事实上,养儿是不是真的能知父母恩呢?我很怀疑。如果自己对孩子“不养不教”,那么从哪儿知道父母恩?如果自己的父母曾经对自己“不养不教”,那么养儿只能使自己认清父母曾如何失职,何来恩情?
父母若称职,养得也好,教得也好,与孩子亲情细腻,这样养大的孩子想对父母不好都难。所谓孝也好,悌也好,本来都是双方互相作用的结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算是一家人,感情也得培养啊。做为长者,本来更有责任做表率,可孝悌发展到后来,却把长者的责任弱化近于零,单方面要求弱小方的责任,这样的发展,自然就变成以大欺小、以上压下。如果愿意回顾一下我们生活的社会和我们的执政政策,不难发现,以大欺小、以上压下是一种惯性。
我相信所谓的孝原本出于爱,由于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便不由得去敬爱父母,体贴父母,希望为父母分担,爱不需要说教,更不需要订立标准,到底是送脑白金更孝顺,还是当众跪地下给爹娘洗脚更孝顺?
我很感兴趣黄香的孝行是自发自愿还是“被”孝,是偶发事件还是每日常规,黄香的父母又是什么情况,对此什么态度,了解了这些背景,这个故事一定会更有意思,可惜史上没有交待,不好乱猜。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
16楼
2013-03-22 22:35
回复(11)
收起回复
2025-05-20 19:53:49
广告
依紗
平沙落雁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成连载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8楼
2013-03-25 16:34
回复(1)
收起回复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热议榜
1
吧友花500块钱拿下5080显卡
1641360
2
国际乒联回应王楚钦球拍受损
1388346
3
Uzi入选英雄联盟名人堂
1294860
4
MCN开喷隋坡本人就一臭打工的
971946
5
陈奕迅报平安
908492
6
王楚钦孙颖莎3-0巴西组合
779675
7
小明剑魔求粉丝打赏礼物养自家猫
658996
8
3nm芯片来了
555698
9
潘展乐200自夺冠孙杨第八
483021
10
WBG零封FPX终结六连败
443680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