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剧情里的那几天,向不止一拨人说过: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最深刻的感受是对“青春”的感慨。剧中那一群混世魔王的所有行为,几乎都可以在“青春”的名义下找到动机和答案。十几年前和一个同龄的哥们聊起王朔、姜文们的“青春美学”时,那兄弟颇为愤愤地说,“他们丫永远都是凫上水的”。所谓“凫上水的”,是一种涵义复杂、难以解说的形容,大概是说“他们丫”永远都是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至少,王朔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大院子弟”的优越地位,顺利过渡到“著名作家”的另一种优越地位。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政治为背景的社会学分析,在这样的分析之下,“王朔们”永远都是一群志得意满、横行无忌、不知艰辛和真情为何物的浮浪子弟。
但是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王朔们”的青春其实也是被规定了的。他们的身世背景和所处的特殊时代,决定了他们的青春只能以那样的方式挥霍。确实有人曾经在他们的拳脚和棍棒之下,遭受过皮肉之苦和精神蹂躏,但对于他们而言,所有“与青春有关的”爱、友谊和勃勃的生命活力,就是那样在外部力量的裹挟之下,轰轰烈烈又浑浑噩噩地顺流而下。不管他们现在如何看待、反思那段经历,也不管别人怎么批评甚至诅咒他们曾经的行为,那都是他们此生唯一的、一去不复返的,而且至少在他们自己看来充满了青春特有的纯真和真情的,青春。
我与王朔同岁,但说实话,作为一个始终如一的“好孩子”,我们只能旁观着“王朔们”的恣肆和张扬。作为那个年代中“凫下水”的阶级的后代,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要收敛、小心,以免在背负着父辈的罪责之余,再次触到“凫上水”的得势者们的霉头。而这种收敛、小心,与“王朔们”的恣肆与张扬,不但决定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青春色彩的巨大反差,甚至也决定了一生命运的不同。但即便如此,每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的旋律在片头响起,依然有一种“与青春有关的”悲情不可遏制地浮上心头和眉头。不管以何种色彩和形式表现,爱、友谊和勃勃的生命活力,都是所有青春生命共有的主题。而不管我与王朔们的青春如何地不同,那都是一段我们曾经共享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是抛开政治背景而对青春的祭奠、对生命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同悲同喜。
其实我也不太相信片子结局中“王朔们”的集体忏悔。决定生命形态的,不是只有时间一个因素,以青春名义张扬的“动物迅猛”,可能固化为生命本身的骄横和凶恶,而骄横和凶恶的生命,是没有观照自身的动机和能力的。
但我相信王朔的真实和真诚,他至少以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他们丫”并不总是理所当然地凫着上水。
这就说到了王朔的新作《我的千岁寒》。
早就在书店里看到过《我的千岁寒》,但没买,因为只有精装本。前几天在网上订了,送来一看,还是精装本,不爽。不是因为钱。我觉得,出书只出精装本,是对真正读书人的不恭,精装本只宜收藏,简装本才是看的。
但既然买了,就只好很端庄地捧着看了。
一两天的时间,还只是翻看。仅仅是翻看,还是感到了震撼。王朔本来就不长于编故事,到这本书里,就更几乎退化到没有故事,无论是自序、剧本,还是访谈,都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语言、语言和语言。语言的背后,是无头无绪的,或许连他自己都无从梳理和把握的思绪。
我暂时还不能相信王朔已经悟道,否则他就不会有前一段时间闹场般的“复出”,除非他修的是踢佛骂祖的狂禅。看着他以滔滔不绝的语言狂潮,倾泻着他的“参佛心得”,我只能感慨他离佛真远。于他而言,参佛读经并非悟道的路径,而只是平衡其严重失衡的精神世界的手段。而这种手段所指向的目标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是无意间豁然了悟而脱离凡尘,二是大致求得平衡而有勇气重新面对俗世。王朔的言行,证明他依然是离佛远、离人近。
但这正是我向他致敬的原因——一个人,一个男人,只有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足够珍视,才会有吸毒、嫖娼(王朔自己说的)等极端的消极手段都无法平衡的精神困惑;也只有对生命的足够郑重,才会促使他以极大的勇气,以读经参佛的苦功,试图完成精神的重建。
我们实在看到太多庸碌的灵魂小心翼翼地迈着细碎的步伐,维系着精神的平衡,而生命本来可能具备的张力和才情,就在这左顾右盼中衰减到无足轻重。而煞有介事地传授着俗世“平衡术”的“心灵鸡汤”,也越来越不用为市场担心。
但是,越是强悍和优秀的生命,越要时刻做好轰然失衡的准备,因为没有哪个真正优秀的灵魂,能够与滚滚尘世之间时刻保持友好顺滑的“界面”,也没有哪一味“心灵鸡汤”,能够充当他们之间的“润滑剂”。优秀的灵魂,永远孑然独立。
我不知道王朔的灵魂是否足够强悍(似乎不够),却一定足够优秀和顽强。他曾经轰然失衡,在没人搀扶的情况下,他试图摸到一根拐杖重新站立。不管他最终能否真的成功,他迄今为止所作的努力,都足以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