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士吧 关注:13贴子:432
  • 3回复贴,共1

【人物】接近于汉本位观点的历史学家——钱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3-03-25 10:10回复
    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钱穆居北平八年,授课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并在清华、北师大兼课,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台湾大学等各大学。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1949年秋,出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夜校)院长。
    1950年秋,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因办学有成,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学期结束,耶鲁大学特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西亚大学,前往讲学。
    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赴台。次年,迁入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之素书楼,同年,膺选“中研院”院士。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谢世后,家人将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归家。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IP属地:黑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3-25 10:11
    回复
      钱穆精神
      1949年,春假,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之聘,由上海南下广州。秋季,随华侨大学迁香港,不久,由张其昀、谢幼伟、崔书琴创办之亚洲文商学院(夜校)成立,钱穆为院长。 1950年秋,创办新亚书院(今并于香港中文大学),收留战乱流离的学生。钱穆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份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他坦言:我创办新亚的动机,是因为当初从大陆出来,见到许多流亡青年,到处彷徨,走投无路,又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到台湾来;而我觉得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怎忍眼看他们失学。同时,也觉得自己只有这一条适当的路可以走。虽然没有一点把握,但始终认定这是一件应当做的事。
      余英时曾是新亚书院早期的学生,他目睹了钱师当年创办新亚的艰辛与不易,更是对老师充满了敬重。在余英时的记忆中,永远留下了这样一幕:有一年的暑假,香港奇热,他(钱穆)又犯了严重的胃溃疡,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我去看他,心里真感到为他难受。我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你做吗?他说:我想读王阳明的文集。我便去商务印书馆给他买了一部来。我回来的时候,他仍然是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亚书院全是空的。钱穆这种精神的传播已不仅仅限于香港,更是远播至美国、欧洲等地,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讲课和讲演。在耶鲁大学讲课结束时被授予该校名誉博士学位。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为“丁龙讲座”作演讲。在美国停留七个月后,他应邀去英国访问,参观了牛津、剑桥大学。从英国到法国、意大利,最后回到香港。因而,钱穆精神由钱穆的门下弟子更为发扬光大。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3-03-25 10:15
      回复
        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3-03-25 1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