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子谦吧 关注:27贴子:161
  • 9回复贴,共1

科学不能读懂生命,只有哲学才能读懂生命。读不懂生命怎能认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认为生命是有情感的。你可以不承认,但他确实存在。
生物之间的依赖、依存,交流、互动,无不体现情感的存在。而情感是不能用科学方法来解析和量化的,这也是事实。我们人类就体现的更加明显。
比如,一个眼神或一个特意的表情传递,足可以使人体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和代谢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发生心理、生理、命运的变化。然而这一个情感表达是无法用科学方法来计量的。而科学能做的只有生理变化中的有限的理化指标计量。并据此与统计学数据比较,试图找出规律性依据,甚至以调整理化指标的方法以期达到理想状态。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把不可计量的问题推向可计量的问题,并用物理化学的科学方法加以解决。从而,使具有情感为特征的生命问题,成为不再具有生命特征的问题。继而将其结论逆推到生命上来。这就是我们司空见惯并风靡世界的西方医学的意识形态。西医是科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并依托解剖、物理、化学、材料等科技体系为支撑的一门科学。科学抛弃了非物象的一切,只承认物象(事实是,承认了也不可用),把物象和非物象截然分开来研究。那么,科学的对象还是生命吗?
也许我的表达方式或言辞,还不能说清楚。我想,朋友们能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


1楼2013-03-25 14:05回复
    在这里谈哲学,有点不合适。也不容易谈清楚。
    这里我说的哲学不是当代哲学,因为当代哲学是有缺陷的。
    朋友们会好奇,你是谁呀?居然敢这样说。
    我举出这样一个概念,“生命能态”。朋友们有这个概念吗?我简要的说一下。
    “生命能态” ,是郭生白先生在其《本能论》中提出来的。是区别于“自然能态”的生命能。
    声、光、电、磁、热等都是自然能,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是蕴涵能势的物质态。然而这些物质若转变成动能态或势能态,还需要另一种能态“生命能态”才可能实现。比如,一具尸体和一个活体,他们都有这样的物质,却截然不同。差在哪呢?“生命能态”。
    这个命题太过深刻,只言片语,实难说清楚。它与哲学有何干系?
    “生命能态” 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眼神、表情、态度等等都是“生命能态”的表达形式, 这种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这是意识形态问题,说清楚真的很难。
    一个不可计量又难于验证的,又有着可遵循的生命规律的“生命能态”,用科学方法就不行啦。
    我们知道,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不难解释哲学是可以深刻认识生命及其规律的学问。有缺陷的世界观下又怎么可能有无缺陷的方法论呢?显然当代哲学是不行的。
    那么,怎样的哲学可以呢?


    2楼2013-03-25 15:16
    回复
      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是可以认识生命的。理由很简单。
      中国古代朴素哲学从形成之初就始终没有离开过生命。
      仅“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阴阳五行”的哲学理论思维、认识事物方法,更是把生命认识得透透的。
      有人说《黄帝内经》是生理和病理理论,但我看,他首先是个哲学著作。若没有哲学观念读《黄帝内经》,他也只能是生理和病理理论了。也就是说你只能停留在术的层面。弄不懂其所述的生理和病理根据。


      3楼2013-03-25 15:34
      回复
        个人观点,随性而发。
        欢迎朋友们批评斧正。
        谢谢。


        4楼2013-03-25 15:40
        回复
          你可能会说,不都是三阴三阳吗....
          是的,方法相同,内容却不同.其实,说到这里应该很清楚了.再举个例子.
          不如,有人向你举起拳头.他示意的是什么意思呢?你会如何理解呢?
          你可以理解成他向你示威;
          你也可以理解成向你示意结果,一种是成功或结束的表示,一种是数字的表示;
          ....
          同样是拳头,在不同的情境或领域中,内容是不同的.
          只谈"骨头"不谈"肉",肯定空洞;
          不谈"骨头"只谈"肉",肯定杂乱.
          我的观点对与不对,说清还是没说清,都是一个热爱中国优秀文化的真情的表达,当然也是学习水平及研究成果的真实表达.
          感谢您劳神费眼的看完我的文字!


          6楼2013-03-30 14:51
          收起回复
            又5。15了


            7楼2013-05-15 18:18
            回复
              好想法,受教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10-14 1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