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细菌广泛存在大自然各个角落,空气、江河、大海、土壤都有,生物学中发现的硝化细菌有几千种之多。那么鱼缸内如何培养硝化细菌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硝化菌的生活习性,并为硝化菌提供生存场所。
硝化菌的基本习惯:
硝化菌分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这两种都是好氧菌,和鱼一样,它们的生存必须消耗水里的氧气。硝化菌最适宜的温度是25℃,这正是大多数热带鱼的生存温度(大自然多神奇啊!)。硝化作用从5℃-35℃都可以进行,在25℃是最适宜的,所以不要认为冬天硝化菌就不工作了,它们只是活性降低而已。硝化菌不喜光,如果有条件最好制造全黑的环境,这不是必需条件,有最好,实在没有也行。硝化菌会形成菌膜,会吸附在固体表面进行繁衍,所以在鱼缸里我们需要为硝化菌提供足够的栖息场所。
有了以上条件,我们就可以开始通过实际行动培养硝化菌了,关键条件就是3个:
1、氧气;2温度;3、场所
氧气,这个就比较繁琐一些,因为硝化菌要吸附在固体表面,并不随波逐流,如果鱼缸里的水是静止的,硝化菌可能会消耗完自己周围氧气之后就死亡,所以为了给硝化菌提供充足的氧气,必须让水流动起来,一定要让富含氧气的水冲刷硝化菌栖息的场所,以此为它们提供氧气,换句话说就是“水中造流”。这就需要水泵了,水泵的种类非常多,这个后面再说吧!
温度,可能比较好解决,因为饲养热带鱼的话都会对水进行加热,这个可以通过加热棒进行维持就好了。
场所,场所就是鱼缸里的固体表面,鱼缸的玻璃内壁可以算是,但是这么点面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人为增加一些固体表面,比较廉价的方式是底砂。砂子的颗粒非常小,沙粒之间的空隙就是固体表面,可以吸附不少硝化菌,制造水流冲刷底砂表面可以培养硝化菌,但是底砂有个缺陷——不透水,因为水流冲刷底砂表面,只有表层底砂可以过氧,深层的底砂则比较难,而且底砂的表面积也是比较有限的,我们还是推荐一个人造材料——陶瓷环。
陶瓷环可能是很多没养过鱼的朋友没听说过的玩意,陶瓷环确实是陶瓷烧制成的,利用发泡工艺,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许多的小空隙,其表面积非常丰富,是硝化菌理想的栖息场所,陶瓷环可以放置在水流经过的任何地方。但是这东西并不大美观,所以一般大家都是把陶瓷环放在过滤槽里,鱼缸内通常是不放的,如果不怕影响美观,市面上能够提供场所的滤材很多,比如生化棉\科技环\细菌屋等等,但是理论都是一样的,谁的表面积越大效果自然越好。
好了,我们已经为硝化菌提供了温度、氧气和场所,是不是算大功告成了呢?当然不是,我们提供的是硝化菌的生存条件,我们还需的就是硝化菌食物——阿摩尼亚。是的,就是这个造成观赏鱼死亡的罪魁祸首!如果是一个新鱼缸,新缸新水肯定是没有阿摩尼亚的,那么我们就得自己制造一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一条鱼进来,让它吃喝拉撒几天。
随着时间推进,大概2-3天它的排泄物就会成为阿摩尼亚,如果缸小的话会很容易观察到水质已经不如第一天那么透亮了,说明已经起效了。此时的水里就含有阿摩尼亚了,当阿摩尼亚积累到一定程度,亚硝酸菌就会开始繁衍,此时的亚硝酸菌数量非常稀少,是空气\底砂\自来水中自带的,少得就像大熊猫一样。亚硝酸菌的繁殖速度很慢,有数据说是10个小时才繁殖一次。如果想培养出足够的亚硝酸菌,我们除了温度\氧气\场所这三要素以外,还需要食物和时间,只要缸里有鱼,阿摩尼亚就一定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时间。
时间在这里很麻烦的,因为如果鱼多,阿摩尼亚产生太快,亚硝酸菌还没有成群落,会导致阿摩尼亚堆积,从而死鱼,如果阿摩尼亚太少,亚硝酸菌没有足够的食物会导致亚硝酸菌繁殖过慢,从而误导饲主错误估算鱼缸生态情况。所以新缸新水的情况下,个人建议初期为建立良好的硝化系统,我们不要加入太多的鱼,大概60CM的鱼缸加入2-3条5厘米左右的小鱼作为闯缸鱼比较合适,如果是1米左右的大缸可以加1条体型10厘米左右的鱼,比如鹦鹉、地图一类的。
硝化菌的基本习惯:
硝化菌分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这两种都是好氧菌,和鱼一样,它们的生存必须消耗水里的氧气。硝化菌最适宜的温度是25℃,这正是大多数热带鱼的生存温度(大自然多神奇啊!)。硝化作用从5℃-35℃都可以进行,在25℃是最适宜的,所以不要认为冬天硝化菌就不工作了,它们只是活性降低而已。硝化菌不喜光,如果有条件最好制造全黑的环境,这不是必需条件,有最好,实在没有也行。硝化菌会形成菌膜,会吸附在固体表面进行繁衍,所以在鱼缸里我们需要为硝化菌提供足够的栖息场所。
有了以上条件,我们就可以开始通过实际行动培养硝化菌了,关键条件就是3个:
1、氧气;2温度;3、场所
氧气,这个就比较繁琐一些,因为硝化菌要吸附在固体表面,并不随波逐流,如果鱼缸里的水是静止的,硝化菌可能会消耗完自己周围氧气之后就死亡,所以为了给硝化菌提供充足的氧气,必须让水流动起来,一定要让富含氧气的水冲刷硝化菌栖息的场所,以此为它们提供氧气,换句话说就是“水中造流”。这就需要水泵了,水泵的种类非常多,这个后面再说吧!
温度,可能比较好解决,因为饲养热带鱼的话都会对水进行加热,这个可以通过加热棒进行维持就好了。
场所,场所就是鱼缸里的固体表面,鱼缸的玻璃内壁可以算是,但是这么点面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人为增加一些固体表面,比较廉价的方式是底砂。砂子的颗粒非常小,沙粒之间的空隙就是固体表面,可以吸附不少硝化菌,制造水流冲刷底砂表面可以培养硝化菌,但是底砂有个缺陷——不透水,因为水流冲刷底砂表面,只有表层底砂可以过氧,深层的底砂则比较难,而且底砂的表面积也是比较有限的,我们还是推荐一个人造材料——陶瓷环。
陶瓷环可能是很多没养过鱼的朋友没听说过的玩意,陶瓷环确实是陶瓷烧制成的,利用发泡工艺,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许多的小空隙,其表面积非常丰富,是硝化菌理想的栖息场所,陶瓷环可以放置在水流经过的任何地方。但是这东西并不大美观,所以一般大家都是把陶瓷环放在过滤槽里,鱼缸内通常是不放的,如果不怕影响美观,市面上能够提供场所的滤材很多,比如生化棉\科技环\细菌屋等等,但是理论都是一样的,谁的表面积越大效果自然越好。
好了,我们已经为硝化菌提供了温度、氧气和场所,是不是算大功告成了呢?当然不是,我们提供的是硝化菌的生存条件,我们还需的就是硝化菌食物——阿摩尼亚。是的,就是这个造成观赏鱼死亡的罪魁祸首!如果是一个新鱼缸,新缸新水肯定是没有阿摩尼亚的,那么我们就得自己制造一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一条鱼进来,让它吃喝拉撒几天。
随着时间推进,大概2-3天它的排泄物就会成为阿摩尼亚,如果缸小的话会很容易观察到水质已经不如第一天那么透亮了,说明已经起效了。此时的水里就含有阿摩尼亚了,当阿摩尼亚积累到一定程度,亚硝酸菌就会开始繁衍,此时的亚硝酸菌数量非常稀少,是空气\底砂\自来水中自带的,少得就像大熊猫一样。亚硝酸菌的繁殖速度很慢,有数据说是10个小时才繁殖一次。如果想培养出足够的亚硝酸菌,我们除了温度\氧气\场所这三要素以外,还需要食物和时间,只要缸里有鱼,阿摩尼亚就一定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时间。
时间在这里很麻烦的,因为如果鱼多,阿摩尼亚产生太快,亚硝酸菌还没有成群落,会导致阿摩尼亚堆积,从而死鱼,如果阿摩尼亚太少,亚硝酸菌没有足够的食物会导致亚硝酸菌繁殖过慢,从而误导饲主错误估算鱼缸生态情况。所以新缸新水的情况下,个人建议初期为建立良好的硝化系统,我们不要加入太多的鱼,大概60CM的鱼缸加入2-3条5厘米左右的小鱼作为闯缸鱼比较合适,如果是1米左右的大缸可以加1条体型10厘米左右的鱼,比如鹦鹉、地图一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