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被誉为天才,那是他成就大业以后的事。初学戏时,一招一式,一个台步,一个身段,对着镜子不知要练多少遍,他总是不满意,也曾认为自己根本不是演戏的材料而灰心丧气。然而他没有气馁,一日不行千日练,一遭不成走千遭,最后终于成为名扬中外的戏剧大师。
在京剧舞台上被誉为“活武松”的盖叫天,为了表现武松的英姿,为了练就一双圆睁的眼睛,在眼神上煞费功夫,不惜用两根火柴支撑两眼的上下皮。为了双腿挺直,走路不打弯,表现武松的英雄气概,平时就用两根削尖的竹签绑在腿弯处,因而两腿常被竹签刺破。没有勤学苦练,哪来“活武松”的崇高赞誉。
朗诵艺术的基本功尤其需要勤学苦练。
我国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在谈到基本功的训练时说:“我几乎天天晚上都看新闻,差不多每天都能看到播音员念稿子打结巴。我们过去直播节目时,很少有天天打结巴的现象,因为每天上午,我们都念报纸,练发声。现在还有另一种倾向,即不太看重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在全国范围内需要推广的一项国策,主持人与播音员的发音吐字是带有示范性的,有影响力的,就更应身体力行。一时说不标准,没关系,只要有敬业精神,一字一纠正,也不是太难的事,有口音就要纠正。前辈播音员夏青同志刚走上岗位时播音有地方口音,他一个字一个字的纠正,很快就做到了字正腔圆。有的同志不只是口音问题,而是发声根本不对,有时念错字音,这已是文化功底的反映了。有个别同志拿着缺点当优点,抱残守缺,表现的不是进取,而是退缩;不是追求完美,而是与完善、而是与完美对立,这就不好了,不知是何种心态?”
据著名播音员方明回忆说:“老一代播音员非常看重练声,齐越 和夏青老师上早晨《新闻和报纸摘要》的时候,从来都是很早就起来,然后做一做准备活动,喊喊嗓子。那时,他们也要求我们每天练声。不练声的话,很多发声部位的肌肉就会萎缩,使你用声不持久,嗓子也容易坏。”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李瑞英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上学时,每天六点半准时起床,在学校的小树林里读每天的人民日报,从头到尾要一个多小时。
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虹云,练功非常刻苦,最终达到了吐字如珠落玉盘的功夫,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著名配音演员乔榛和丁建华都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他们每天坚持开嗓,大声读报一个半小时;丁建华练功时常把一张纸放在嘴前练习绕口令,要求自己不能把口水溅在纸上,借以练习气息的流畅。
张颂教授说:“练气练声,不但有助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可以延长播音寿命。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没有十年的功夫是打磨不出来的。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同行知道;一周不练,全国人民都知道。”训练过程很艰苦很枯燥,切记一定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嘴巴就像刀一样,日久不用也会生锈的。愿有志朗诵者明白“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练好基本功,才能建好朗诵艺术的“宫殿”。
“朗诵训练,是对朗诵者德、才、胆、识的艰苦磨砺过程,有方法,但无诀窍,有过程,但无捷径,唯有刻苦的训练、百倍的努力,才能登上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张颂语】。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夫到了才会自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