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龙葵吧 关注:7贴子:198
  • 12回复贴,共1

【- -】仙4人物装扮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昨天被某个没素质的人气了,  
咱就干脆找个典型点的人物来分析一下她的装扮,  
那94只小小露了一面的柳府侍女~~~   
  



1楼2007-07-07 12:35回复
    先说发型 
    很明显,她梳的是传说中的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2楼2007-07-07 12:36
    回复
      ,


      3楼2007-07-07 12:36
      回复
        来张儒裙简笔, 
        很明显,和侍女的衣服很相


        4楼2007-07-07 12:37
        回复
          ...........


          5楼2007-07-07 12:37
          回复
            .....................


            6楼2007-07-07 12:38
            回复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幅图的衣着打扮


              7楼2007-07-07 12:39
              回复
                帛--唐.周昉,字仲朗,(簪花仕女图)描当时贵族仕女游乐生活,女梳宝髻,上髻上簪花,穿大袖衫,大摆曳地花裙,披帛,打扮艳丽,反映8世纪贵族妇女宽松式服装流行式样 

                  帔帛即唐代妇女肩背上披着长围巾,两端垂在臂旁,有时把围巾两边用手捧在胸前,垂至膝下,什至固定在裙子系带上等,形式视乎当时的审美标准而定。根据《旧唐书?车服志》记载:"妇人初施羃离(音密离)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纱掩至颈,谓之浅露。羃离类似现今的方巾,材料为缯帛,用以遮蔽全身,原为胡服,隋唐之世妇女作为蔽体。


                8楼2007-07-07 12:39
                回复
                  ★双平髻 发★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9楼2007-07-07 12:40
                  回复
                    ......


                    10楼2007-07-07 12:40
                    回复
                      ,,,,


                      11楼2007-07-07 12:40
                      回复
                        北朝《木兰诗》里,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始归。她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真是难为了木兰,青春年华里一身戎装,秋月春风等闲度。心中无限事,只能深埋于十年最好的时光。 
                           
                          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 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与花黄相近的额饰还有花钿,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殿前梅树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五出花瓣状。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于是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


                        12楼2007-07-07 12:41
                        回复
                          ﹎+油+油.!' 
                          踩踩....


                          13楼2008-02-04 1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