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彝自称“尼苏蹼”,简称“尼”。当地撒尼称之为“乃思”,汉族则称之为“大黑彝”或“老黑彝”。
大黑彝主要分布在石林、弥勒、庐西、陆良、马龙、宜良等县山区。石林大黑彝是明代改土归流失权后从邻近坝区迁人的,现主要分布在亩竹管和西街口两乡的亩竹筹、红路口、格渣、石字场、威黑五村。有窦、者、海、刘、万、龙、陈、董诸姓。
石林大黑彝聚居区,地处圭山山脉上段的杨梅山山地及其边沿,地表起伏平缓,自然植被生长茂密,物产丰富,以木材、石材、石英砂、松茸、杨梅、食用菌、松子、天麻等出产较多。这里属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土地宽广平整,土质疏松,适于农业生产,粮食作物主要有苞谷、荞麦、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油菜、火麻、向日葵等。畜牧业在黑彝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家户户饲养牛、马、羊、猪等牲畜,还养鸡、养蜂以拓展家庭收人来源。在家居四周,黑彝人还广种竹、梨、核桃、棕搁、花椒、椿树、桃、李等经济林木及其他用材林木,不仅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是一项不可忽略的经淤收人。
大黑彝社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黑彝人的生存和发展奠走了基础,但其不利因素也制约着黑彝社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黑彝村寨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山区,最近的威熏粉也距县城46公里,石字场村则远达68公里。除亩舟香粉外,其他地方交通都比较闭塞,与外部交往不多。同时,由于地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岩溶山区,地表永极为缺乏,因而地多田少,加之土地肥力不足,农业发展较为缓慢。但石林的黑彝人仍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于依赖有利的自然条件求生存,更靠改造不利的自然环境求发展,不断创造着自己的新文化和新生活。分,右林大黑彝的语言,属彝语东部方言中的一个土者沙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黑彝人很久便与汉族交往,前又与撒尼等彝族支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除讲彝话外,大多数人还能讲流利的汉语、撒尼语等多种语言,以能言善辩著称。历史上的彝汉纠纷和诉讼案律,多由当地黑彝人斡旋协调,充当彝族利益的代言人,受到彝族各支系的敬重。但迄今为止,在黑彝人社会生活中至今尚未发现自己的文字和文献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