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轻举吧 关注:27贴子:1,988
  • 7回复贴,共1

【海瑞】存点东西参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1楼2013-03-31 22:20回复

      就这样,海县令又到了中央,在这里他干出了更为让人吃惊的事情,看到了户部官员与中央各级官吏的黑暗,海瑞没有多说什么,却在不久之后向皇帝上了一封书信。
      这是一封十分有名的书信,通常我们称之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此书信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书中有几句名言,包括什么“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家家净也!”还有什么“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
      单凭这些话足够把海瑞同志判几十次凌迟还有富余,果然嘉靖皇帝一看气得哆嗦,大叫一声:这是谁写的,赶紧给我抓起来,别让他给跑了!
      结果旁边的一个太监连忙站出来说,这个人脑筋有点问题,估计是不会跑的。
      这话倒也没有说错,海瑞先生早就趁着木材便宜,买好一口棺材,只等着砍头了。
      这么一说,嘉靖倒不生气了,他又仔细看了看这篇文章,叹息再三说道:这倒是个忠臣,可以和比干相比,可我不是纣王啊。
      就这样,他把海瑞关了起来,也不杀掉他,直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才把海瑞放了出来,并且在当时的首辅徐阶的支持下,被任命为应天巡抚。
      当时应天巡抚管辖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江苏、上海一带,这里十分富饶,当然了,恶霸地主也很多,此时的海瑞已经是全国知名了,当他要到松江上任的消息传到地方后,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恐慌发生了,无数的豪门大户纷纷举家逃跑,有劣迹的官员听到消息不用海瑞动手,自己主动离职退休,等到海瑞来时,已经是一片狼藉。
      海瑞确实是一个好官,他在应天地区大干一场,不但安顿了很多贫民,还干了很多政绩,但不久之后他就开始出问题了,因为他开始收缴大户的土地,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地主就是徐阶。
      徐阶也算是老江湖了,当年和严嵩斗了十几年,最终胜利,而高拱也被他整得够呛,张居正还是他的学生,这么一个政治老手,竟然拿海瑞没办法。他好话说尽,也退了一些土地,可是海瑞压根不认为他是自己的恩人,反而大张旗鼓的表示,你既然是大官,必须作出表率,把所有的土地都给退了!
      徐阶受不了了,他马上找到朝中大臣,免去了海瑞的官职,海瑞的人生就此陷入了低谷。
      这之后,他消停了一段时间,万历年间,张居正死后,他又被推举为官,这次他被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这是个二品大官,不过没有什么权力,因为南京都察院根本就是个清闲衙门,没什么事情干。
      可是海瑞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他规定了考勤制度,严厉惩罚迟到早退,很快,御史们也受不了了,纷纷出来弹劾他,御史弹劾御史的奇迹也出现了。
      不久之后,一生奋斗不息的海瑞最终死去了,死时家中没有多余的钱,甚至连下葬的钱也没有,破屋烂衫,几口空箱子,这就是这位国家正部级官员的全部家产。他去世时无数百姓前来送葬。
      这就是海瑞,一个特别的人,一个坚持理想的伟人,虽然他一生不为官场所容,但所有的百姓将永远记得他的伟大与无私,他的人生将永远彪炳史册,永垂不朽。海瑞是一个清官,受万民敬仰。但很遗憾的说,对于海瑞,帝王家只会把他当门面,而不会真正用他。因为海瑞不会为官,也不懂得如何真正的消除社会的黑暗。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简直就是他的专用词!
    但电视剧《嘉靖与海瑞》中,嘉靖帝评价海瑞的一句台词我很是赞同,大意
    是: “海瑞只知道长江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浊的。但他不知道,长江水要为
    人所用,黄河水也要同样为人所用。”


    IP属地:浙江3楼2013-03-31 22:20
    回复
      这样一个闲曹自然不能令海瑞满意,因为他是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实行者,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1569年年初的京察,按照惯例,凡属四品以上身服红袍的官员都应当作出自我鉴定。于是海瑞在奏折中说:陛下既然赦免了我的死罪,又对我破格擢升,在所有的文臣之中,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加迫切地要求报答陛下的恩典。接着,他谦虚地声称自己才浅识疏;又接着,他表示自己现任的职务只是专管查看呈奏给皇帝的文书,看罢以后原封发送,既无财政责任,又用不着下左右全局的决心,但是连这样的一个位置还不称所职,所以不如干脆把我革退。这样看来,海瑞并不是完全不懂得阴阳之道的精微深奥。他阳求罢免,阴向管理人事的官员要挟:如果你们真的敢于罢黜我这样一个有声望的、以诤谏而名著天下的忠臣,你们必然不容于舆论;如果不敢罢黜我,那就请你们分派给我能够实际负责的官职。


      IP属地:浙江4楼2013-03-31 22:26
      回复
        道德的人性化——读《万历十五年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有感(2012-09-01 10:30:59)
        我们一直以来都有崇高的道德,官方也一直鼓励我们大家追求崇高的道德。但所有人都明白,稍微有点现实阅历的人都会有一套不公开的个人道德准则。因此中国的厚黑学、有关权术、心术的书籍是非常盛行的。中国的道德向来有双重标准。公开的明的官方的崇高的见于各种正史的鼓励大家追求的崇高的道德,不好公开宣讲的暗的自私卑贱的只个人私底下流传的见于各种野史的备受指责批评诟病的道德。我们用道德把人分为两种,譬如清官和贪官,明君和昏君,好人和坏人。良民和暴民。下至庶民中为官员上至君王都是追求前者而贬斥后者的。前者是楷范,是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人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事准则的最高境界。从古至今的教育都认为一旦我们拥有了崇高的道德,并以此作为我们行为的准则,那么民就会成为良民,官就会成为清官,君就是明君,人就是好人,人人都是好人,那将是多么美好的理想社会啊。然而事实真的会如此吗?


        IP属地:浙江5楼2013-03-31 22:27
        回复

          海瑞是最生动最鲜活最典型的例子,读过《万历十五年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的人都免不了震惊。
          海瑞三岁开始读圣贤书,母亲的严格教导和他自己不懈地读书追求,使得他一生在精神和行为上成为崇高道德的典范。他言语行事都是以儒家经典以古圣先贤为准则。他刻苦读书,并不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成为一个像古代圣贤一样的人。他当官并不是为了家族荣耀权钱名利,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为江山社稷,为国君效力,为万民谋福。他对自己的严苛到了残酷的地步,以致作为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牵累,他的前两任妻子因为不符合他的道德标准而被休,最后一任妻子大概无法承受极度的压抑而自杀,他始终没有儿子,家里清苦得难以为继,像他这样的大官死的时候居然连安葬的费用都没有。应该说恪守儒家的道德使他牺牲了自己的俗世生活。那么他的政治理想呢是否就实现了?他确实一度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也当了官,部分地实施了他的治国改良措施。然而始终阻力重重,始终不能把他的理想真正转化为现实,从皇帝到同行到下面的百姓都对他有微词甚至非常反感。他如此进行竭力地为他们服务却没能赢得他们的赞许甚至认可。连皇帝都说他道德是很高尚,但是太迂腐了,不适合干事情。
          可怕的悖谬就在这里,从皇帝到官员到普通百姓,所有的人心中都有两把道德的尺子,一把明的一把暗的,说的是一套,做的则是另一套。如果严格按照崇高的那一套来做,是根本不可行的。崇高的道德其实真正的作用只是愚弄他人。这种情况到现在还存在。反思我们的道德出现的问题症结在于:
          一、过于理想,过于崇高,违背人性。根本无法真正实行。
          二、脱离实际,没有现实的基础。


          IP属地:浙江6楼2013-03-31 22:28
          回复

            以上两个原因使得中国人的道德有了双重标准,明的一套,暗的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很多人如此,政府官员,各级领导,普通百姓,如此人们失去了对道德的信任,也失去了对人的基本信任,道德反而沦丧,人与人的关系反而紧张。
            为什么我们的道德不更加人性化一点,更加可实行一点。圣人孔子也是人,他在逃亡途中,他最得意的弟子煮粥,发现其中有一粒老鼠屎把它挑了出来,被远处的孔子看见怀疑他偷吃。孔子也是人也会犯错,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圣人如此神化呢?是人又怎能摆脱得了人的本性呢?我们为什么不能真诚一点,最有朋友的人是最真诚的人。生而为人必然会有缺点,何不坦然接受?伪善比真恶更可怕。
            当我们拿一种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能否遵守,孔子都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IP属地:浙江7楼2013-03-31 22:28
            回复
              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读到第五章《海瑞》时忽然想到,如今几乎无人不晓的官场潜规则,其实也是古已有之的,至少在海瑞那时便有。 海瑞在他去世前的一年即一五八六年复出为官,当的是南京右都御史,不久就遭到他的下属——巡按南直隶的监察御史上疏参劾,并由此引发一场争论。吏部最后表态,海瑞不宜出任要职,可以继续保留都御史的职位。万历皇帝与吏部的意见是一致的,说是“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黄仁宇因此提出:这些文件由给事中官署抄录公布,就等于政府公开承认了自身矛盾:为什么可以镇雅俗,励颓风的节操,偏偏成为当局任事的障碍?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为什么要用难以“当局任事”的海瑞,去充当“镇雅俗,励颓风”的道德标本? 我以为可以有这样两种解释: 其一,用的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的意思。以海瑞作为榜样,虽然不能都像他那样刚正不阿,却也大致能够做到公道自在人心,不至于失去起码的是非标准;虽然不能都像他那样廉洁奉公,却也大致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不至于利欲熏心。倘若“取法其中”,那么,就只能“得乎其下”;倘若“取法其下”,那么,就只能“法不得也”,于是乎小人成堆,贪贿成风,这是最高当局所不愿意看到的。 其二,是以此道德伦理之标本来装点门面,“以正视听”——看看吧,我大明也有此等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之官吏,我大明也有任用此等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官吏的雅量,尽管这个道德的标本只是一个不能“当局任事”的摆设,尽管在这个摆设的背后“当局任事”的是那些既非刚正不阿又不廉洁奉公的官油子。倘若如此,就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了。 黄仁宇对他自己提出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我们的帝国的政治措施至此已和立法精神脱节: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则另有妙法。”这种“妙法”,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潜规则。潜规则之所以须“潜”,因为它并不高尚体面,只能做而不能说,更不能张扬;潜规则之所以是“规则”,因为它实际上已经通行于世。就像“鬼打墙”,你看不见它,但它可以让你处处碰壁。在只有谙熟潜规则的人方能“当局任事”的时候,谁要向潜规则宣战,其实就是向官场或体制宣战,这已无异于堂•吉诃德的向风车宣战。 当海瑞只是一个道德伦理标本的时候,他可以得到别人的仰慕与敬重,虽然他们不想学也学不来。一旦他想“当局任事”并有所动作,触犯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潜规则就会迅速调集一切抵触、怨恨与不满,通过某个缺**发出来。这就不难理解海瑞的那位下属甚至会在参劾海瑞的时候放言:如果学校中任何生员敢于按照海瑞的方式为人处事,负有视察官学职责的他将立即停发此人的廪膳,并加毒打。面对此类参劾,万历皇帝即使还想励精图治,也不得不说“当局任事,恐非”海瑞之“所长”了,毕竟,被海瑞独犯的官场之众,也都是他的拥趸。 《万历十五年》第五章的副题“古怪的模范官僚”就包含了这样两个方面的意思——作为道德伦理之标本或“模范”的海瑞,在当时的官场之中,却显得相当古怪和另类。 海瑞的无奈,正在于他遭遇了这种官场“潜规则”。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宋志坚)


              IP属地:浙江8楼2013-03-31 22:28
              回复
                海瑞是一个清官,在万历十五年里是被誉为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可以从他的罢官,和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纳。就是因为他太正直了,而当时的文官集团又太腐败了。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抵抗潮流的趋势。还有他悲剧的家庭。


                IP属地:浙江10楼2013-03-31 2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