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未觉吧 关注:13贴子:434
  • 4回复贴,共1

我也谈谈楚休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天行健》,闹得自己一阵惆怅,索性就自己对自己说道说道。
读到结尾的时候,当他最后被砍头的时候,我也感觉自己好像眼前一黑,就此离开了这个世界似的,大概这个让我非常喜欢,也觉得自己很像的人(思想上)就这样死去了,心里难以接受,大概我不愿意接受一个好人正直盛年时以死谢幕的结果吧。
楚休红有颗仁爱之心,也许就注定他从军就不会有善终吧,他能做到元帅的位置都像是个奇迹,也确实是个奇迹,他只是一个平民,没有背景,没有势力,跟他同时代和世代的人中比他优秀的有,比他更加果决的也有,像他一样有着仁爱之心而比他更具才能的人同样有,可惜这些人因这因那的原因都死去了,还是楚休红最后坐上了元帅的位子,即使他都从未敢想过这个位子。不得不说也不能否认,楚休红是有着大气运的人,可偏偏他缺乏野心,他优柔寡断,他没有一颗在乱世争雄的心,即使是有着大的气运,也难逃死亡的结局。只是可惜,若是路恭行,甄以宁或者郡主有一人健在,甚或是杨易领导楚休红而非楚休红领导杨易,楚休红都不会是被处死的结局。想到这些就只觉得造化弄人,命运不可捉摸,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也就只是一朵浪花吧。即使是以仁称世,最后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解局。
楚休红的仁让我喜欢他。他希望天下大同,希望不再有战争,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其实这一点他从来没有变过,所以才会有最后的投降和妥协,即使是最后要死的时候,从天下百姓的角度来说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吧,心中遗憾和懊悔的也全是自己的部下兄弟爱人是因己而亡吧。“仁,亲也”,楚休红待人很好,对自己的朋友诚心相待,对部属不会以势压人,遇到难人也会出手相助,甚至对于敌人,都不愿轻启战端。前一种为天下苍生而生可谓是大仁,后一种可称之为小仁。在这两种仁义上,楚休红在小仁义上做的足够了,甚至说已无可挑剔,很少人能像他一样做到这种程度。钱文义背叛过他,他原谅了他,也不曾因此而给他小鞋穿;廉百策是张龙友伏下的暗桩,也因其仁义而倒向楚休红,最后更是为救他而亡命;杨易曾与他不和,甚至出走欲投效五羊城,被楚亲自追回,最后也是为救他而死。至于大仁,楚休红只是有此想法却也只是想法,他不愿意让天下百姓在受苦,不愿意让将士在流血,但是他却想不到,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就必须要流血,就必须要牺牲,流血牺牲是让人痛苦的,是大家都不愿意经受的,但这是走向新时代所必须要经受的洗礼。楚休红致力于小仁,于大仁却无相应的觉悟和行动,而他所处的位置却需要他区分开大仁与小仁,看明白历史潮流和世事规律,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但他却无此才能,更缺乏一种敢与天下争的霸气,到头来他只能做一个英雄,却做不来一个乱世枭雄,这也就注定了他最终的结局吧。倘若只是帝国之事而非朝代更迭,楚休红或许能得享天年吧,这个位置真的不适合他。


1楼2013-04-02 13:50回复

    如果甄以宁或者郡主有一个能活下来的话,楚休红的命运都不会是这样的吧。这三个人彼此之间有着相通之处,他们都希望能迎来一个新时代,一个消除帝国弊病,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有所养,有所依,有所期的时代。说甄以宁的话,毫无疑问,他比楚休红更有才能,军事上的指挥他不输于楚休红,政治上的见识更是比楚休红强很多,只是可惜天妒英才。甄以宁性情宽厚仁慈,不仅是待人的亲和,对于天下大仁应该也有深刻认识,如果到了需要抉择要牺牲小仁来实现大仁的时刻,他绝对会选择大仁,可惜他有此才情却无此气运。这么说不是没有原因的,比较一下楚甄二人就会发现许多东西。甄以宁是文侯之子,楚休红是平民,家世的差距让楚休红比甄以宁差了许多(虽然后来楚休红在一些方面可能弥补了不少差距,但是差距还是存在),那么差在哪呢?
    首先甄以宁读的书绝对比楚休红多许多许多,这就决定了甄以宁的认知面要比楚休红宽广很多,许多历史上的知识史事,甚至各地风俗楚休红不知道的甄以宁知道,那么甄以宁对于历史规律的认知就比楚休红深刻,他也比楚休红更能理解小仁与大仁之分,更能在小仁与大仁之间做出合理取舍,在不得不抉择的时候他也会更加果决,这种文化知识认知上的高度是楚休红缺少的,说白了就是楚休红读书太少,对历史国家的认识不够。
    然后,甄以宁是世家子弟,而且地位身份是相当高的,他接触的也都是世家权贵,那么他对于世家权贵有深刻的认识,他对于帝国的弊病何在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也懂得要如何去与世家权贵打交道,那么要真的建立一个新时代的帝国的或者说帝国的新时代的话,甄以宁知道从哪里开始去做,知道怎么去做,楚休红却未必能做到。同时甄以宁对于权贵和权力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于政治是什么他也明白,他也许会厌恶政治,但他绝对不会像楚休红一样简单的认为自己投降了,南武公子会给自己一条活路。总之楚休红不懂政治,不明白权贵们对于权力的渴望有多么执着。
    再然后,两个人可以说都是郡主的备选夫君,都受到了郡主的影响,甄以宁被郡主影响的更多的是泽爱于民方面的吧,楚休红大概是在政见方面吧。文中后面层提到过,南宫闻礼曾力主通过一条减少百姓税赋的政令,而南宫闻礼可一说是郡主政见的继承者吧,而郡主生前就一直在说创建一个新时代,那么是否可以推测,减轻赋税这一条政令是郡主在世时就曾经想好的,而且文中也曾经提及南宫闻礼的许多政见就是郡主的主张。我说这一点不是想探讨郡主的新时代是怎样的而是想说明,郡主一定曾经深入的调查和了解过下层百姓的生存问题,她对于百姓的疾苦应该有着足够的认识,因而才能针对性的提出减轻赋税的主张,那么爱慕郡主的甄以宁肯定对于这些也会有所了解,虽然不可能像来自于平民的楚休红一样深刻,但对作为一个决策者的身份来说他所了解的应该是足够的。说白了就是甄以宁是了解下层百姓的。而且在军营中甄以宁主动与士兵居于一室也能说明,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肯关注下层的人。


    2楼2013-04-02 13:51
    回复

      如接着一点是于军事上的,毫无疑问,甄以宁是超过楚休红的,楚休红说过甄以宁是罕见的将才,文侯也说楚休红远远不如甄以宁。再看甄以宁的战场表现,其勇不如楚休红,但才确实是超过的。而且甄以宁是比楚休红小四岁的,倘若能活下来,他成就绝对比楚休红高。
      如此看来,甄以宁比楚休红更适合来创造新时代,如果甄以宁活着楚休红也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只是可惜甄以宁有此才分却无此气运。至于楚休红的气运绝对是同时代的俊彦中最好的,只是可惜,倘若他能多一份才情,一份野心,一份霸气,就不会落得自缚手脚,献首敌贼的结局了。还是那句天意难测啊。
      可即使这样,我喜欢的还是楚休红,为啥?大概是因为楚休红是从一个平民百姓的身份一点点做到这个地步的,平头老百姓中有许多许多像楚休红一样仁爱待人的人,却很少有能像他一样爬到这么高位置的人,关键是他的一颗仁心未曾失去,我希望他能活下去,因为觉得他出身平民,他会关心平民,他能带给我更多的认同感,他曾像我们一样生活在底层,只要他不曾表现出对我们的恶我们就会认为他对我们是善。虽然这种想法是自以为是的,可心里就是会这样的期望。而甄以宁终究是贵族,在心里会有隔阂吧,不会像楚休红那样很容易的就产生一种认同感吧。还有就是,甄以宁死的太早了,我还缺乏对他更加深刻和准确的认知,这就得怪作者这么嫉妒这个英才。我就是想说明,跟自己有着同样出身和性情的人相比与其他的人更容易获得自己的认同。
      这么想想,心里倒是不在那么惆怅了,这大概就是楚休红的命吧,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楚休红就注定是这一种结局,但这结局就是楚休红的结局,既然已经有了结果,无论好坏,无论愿不愿意都只能接受了。
      楚休红的死也让我对人生再一次迷茫,人这一辈子到底要怎样过呢?楚休红是有理想的,他希望实现真正的共和,他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机会,实力,却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决心、毅力和狠辣。他到最后都算是忠心与帝国,即使他有着自立为王的机会,他也不曾想过背叛帝国,唯有到了最后帝国已无法挽回时为了百姓而放弃了一切,这也算是一种仁厚吧,但却不是身为最高的 决策者所应该犯做的。他一生执着于仁,最后却也因自己的仁而亡,该为他悲哀呢,还是为他庆幸。从一个军人身份来说,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断头台上是很悲哀的,但倘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只是从一个为梦想执着的人的角度来看,实现不了梦想而甘愿倒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以接受吧。楚休红是有梦想的,那自己呢?你所期望的是什么呢?“唯刀百辟,唯心不易”,要做到“唯心不易”首先你要清楚自己心之所向吧,你要明白自己的心吧,你要知道你所期望的,你所渴求的,你所执着的是什么?然后是如何去做,怎样去做吧,这也就是刀的作用所在。“唯刀百辟”刀是工具,也是方式,是用来消灭你通往目标的途径上的障碍的。“唯刀百辟,唯心不易”我的理解就是握紧你手中的刀,用它来斩掉你前进途中的所有敌人,去实现你心中认定的目标。这种理解跟楚休红的理解不同,他还在纠结于如何保持自己的心不易,却不知道他的心其实未曾变过,真正让他裹足不前的是他一直都不曾明白他如何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若是郡主在世的话,他就会知道如何去做了吧。


      3楼2013-04-02 13:51
      回复
        说的不错


        IP属地:北京6楼2020-08-10 18:27
        回复
          说的不错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1-11 23: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