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汉服运动如果不能让国人实现精神的独立和自主的思考,那么它就是失败的。”“汉服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文明的觉醒。”
《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不是什么“汉迷”“汉友”》—— 亦不是汉服粉、汉服爱好者、汉服圈,“希望有些网友不要再这样自称,也不要这样向媒体自称。请称我们为汉族人,如果非要以一个词描述我们这个群体的话,请叫我们“华夏复兴者”或者“汉服复兴者”“汉服运动者”。
《复兴汉服与公民意识并不矛盾》——“我们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但绝非“华夏复兴、穿衣就灵”。汉服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否则人人穿汉服的古代就成了天堂盛世了。但是汉服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符号与象征,与公民社会、法治社会并无本质的冲突和矛盾。欧美日韩许多民族服饰保存良好的国家也是公认的法治社会,就是力证。”
《为“华人”正名—“华人”本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我们在说‘华人’‘全球华人’的时候,是否想过它的真正意思?
‘华人’,应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三百年浴火重生,端正衣冠、重拾礼仪,汉服运动为‘华人’正名,涤荡污浊和废墟,重建中
国人的自尊和自信。”
《说说“古装”和“汉服”的异同》——“古装是一件衣服,古人所穿很美丽的衣服,再深一点,古代文化。而汉服也是一件衣服,一眼看去,几乎与古装毫无二致。但是,古装到此即止。汉服却继续向前。汉服本质上,却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自觉意识,民族的自觉,文化的自觉,历史的自觉,文明的自觉。”
《所复兴者,君子之服——再读〈礼记.深衣〉》——“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为什么汉服复兴举步维艰,为什么国人无法接受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我们庄重了没有,我们认真了没有,我们心中,真的没有功利、没有肤浅、没有做秀?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号称的种种复兴,究竟离真正的精神再造和文明复兴还有多远?如果我们自己轻浮、嘻笑、做秀,如何说服国人接受这种复兴?以我们之熙熙,如何止世人之攘攘?”
“知易行难,我们身上的劣根太多,要重塑民族的灵魂,首先要不断地反思、重塑我们自己的灵魂。越是复兴的事务繁杂,越是需要不断地停下来,静心,反躬,自问。一日三省我身:是否记得“华夏复兴”的初衷?是否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和精神?是否在游戏、名利和小聪明中迷失,是否潜心、诚恳、一心一意?”
《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
这是溪山吧主发表在汉服吧里的最后一篇理念文,当初看第一遍时,我阅历不足还不太能理解,一直到后来,我开始关注民俗学和社会学,才总算明白老吧主为什么要在最后强调这么一个概念。简单一句话,君王常更替,百姓可万世。
《天汉网、汉服吧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
出生礼、成童礼、笄礼、冠礼、婚礼、祭礼、射礼、毕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