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在初冬的夜里,我把巴老的《寒夜》看完了。白炽光照彻了教室,暖气袭人,丝毫感觉不到寒意。然而,就在这被滞留的空气中,我发觉我的思维变慢了,笑容也枯萎了,就连最简单的吵闹也变得有气无力了。我想,我是该到外面走走,去感受那一股刺骨的寒意了。
故事中,三十四岁的主人公汪文宣的遭遇是令人不平的。他时刻为着他人着想,替他人排忧解难。然而,他自己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答,最后在一片人群的欢呼声,离开人世。他渴望爱,也渴望去爱,却迟迟压在心底,不肯说出来。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满足他人的需求,最后,往往得到的是那毫无必要的怜悯和同情,以及那一句他早已听惯了的“老好人”的称呼。然而,他却仍旧不作声,不抵抗,因为,他心底的呐喊,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似乎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没有人会倾听他的话,包括他的家人,在别人眼里,他永远是个弱者,然而,他最后却是带着期盼死去的。他说过:你们都不了解我。是啊!你不了解我,又有什么理由对我妄作评论?你不了解我,又有什么必要向你倾诉心声?想到这里,我不禁觉得我跟他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我仍残余着青春的活力,虽然,我不像他那样逆来顺受,但,我不照样被这教室里的空气压得叫不出声来!作业再多,我大不了不做,课文难懂,我大不了不听,可是,要是精神空虚了,旅途迷惘了,还有什么能支持着我在这无边的寒夜中前行?是身上的责任吧,我不记得何时担起,是亲友的叮嘱吧,我却并未将其悬挂耳迹。
我在数,这一路上我丢了什么,又得了什么,想洋平说的:为了高考,我们割弃了这最具有活力、最具想象力、最美好的青春,我们,不能再丢脸了!
可是,无形中,似乎有两头线在拉我,一头拉着我向着阳光,另一头则向着黑夜,而我,就在这忽明忽暗中,摇摇欲坠着。
或许,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吧。苏打绿的《近未来》写的、唱的或许也就是我此刻的心情吧,不断坠入深海,却一直手握光明。
索性,就将这一切,交付给这无声息,却又深邃的,寒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