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簪钗
簪子可以说是陪伴中国女性最久的头饰之一了。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都要行“及笄之礼”,即把头发盘起来,用一根簪子(古称“笄”)固定,插簪是女孩成为女人的标志。到了清代,簪子的样式繁多,兼顾实用与审美。
有玉、翠、玛瑙、金、银的,各种材质取决于佩戴者的身份和等级。一种名为“东珠”、产于东北的珍珠,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同时材质也跟时节有关系,一般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换戴玉簪。装饰主题丰富至极,寓意也很讲究,即“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蝙蝠之上有铜钱的“福在眼前”、喜鹊登梅的“喜上眉梢”、桃子佛手石榴组成的“福寿三多”等等。
簪子的簪头覆盖面积增大,就演变成了头花。簪子的簪尾由一根分叉为两根或多根,就成了钗。簪、钗、头花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佩戴,佩戴时可以居中、可以斜插、可以在前、可以藏后。戴在满族妇女两把头正中的头花称为头正,分插两把头的两端的则称称压鬓花。清代流行繁缛的装饰风格,讲究以多为美,头上遍布簪钗的现象很是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