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kie画吧 关注:33贴子:225
  • 3回复贴,共1

七零八落的一些摘抄《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有什么:
伊壁鸠鲁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第一类需要是自然必然的需要,如食物和衣着。第二类需要是自然的但并不是必然的需要,如某些感官的满足。第三类需要是既非自然也非必然的,如对奢侈挥霍、炫耀以及光彩的渴望。
如果某人有一笔财富,他应该把这笔财富当作他可能遭遇的祸患和不幸的保障,而不应该把这笔财富当作在世上寻欢作乐的许可证。
一般来说,真正体验过困乏和贫穷滋味的人便不再怕苦,因而也就更容易奢侈浪费,生长于良好环境里的人通常比凭运气致富的暴发户更为节省和小心盘算将来。那些出生良好的人,将财富看做没有了便无法生存的东西,因此,他喜欢有条不紊,深思远虑,勤俭节约。相反的人,认为财富本就是多余的,因此会用来消遣和浪费。莎士比亚《亨利第四》说,“乞丐可优哉游哉的过一生”同样,出身富裕的妇女,早已习惯支配金钱,善于管理钱财,她会及其明智审慎的使用这笔财产,但是一个因为结婚而喜欢获得金钱支配权的女子,则会十分浪费奢侈。
不管怎样,人们都应该小心保护自己所赚或所继承的财富。即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能每天对自己说:“这一天是我的”
所有人都有这样一个特性,与人相处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证明别人不如自己,在政治生活中更是如此。因此,彻底的寒门之子,不名一文、无足轻重的人,反而能够轻悄悄地在政治把戏中取得一席之地。只有他才会屈从于一切,而又藐视一切,懂得功绩荣誉毫无价值。几乎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懂得如何去恳求。歌德说:“抱怨卑贱的目的毫无用处,因为无论人们说什么,都是它们支配着整个世界,因此,我们用不着抱怨世俗目的的低下”
另一方面,生而有足够多财富可以过活的人,通常地说,心灵上便多少有些倾向于能够独立自在,他习惯不同流俗。它们的行为就像伏尔泰所说的:“生命短促如浮游,将短短的一生去奉承那些卑鄙的恶棍是多么不值啊!”米凡诺说:“假使你的贫穷大过才气,你是很难有成就的”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
(1) 名誉
如果说荣誉感是基于“喜褒恶贬”的本性而产生的话,那么荣誉感就可以取代道德律了,而有益于大众福利了。但是,对人们的幸福,尤其是对于和幸福水**融的心灵的宁静与独立,与其说有益,倒不如说更多的是扰乱了我们内心的平静,我们应当考虑及衡量某些利益的相对价值,从而减轻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敏感性。
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价值是集合了我们的性格和财产中的各种优点在自我意识中形成的概念。
而对于别人看法的焦虑,不过是一种妄自尊大的感情而已,由于它敏感到了完全变态的地步,因此这种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对他人看法的焦虑,构成了我们的虚荣心、自我炫耀以及狂妄自大的基础。而这种东西,在老年人身上所产生的作用就更为强烈了,因为当年华老去,已没有能力享受多种感官之乐时,除了贪婪,也就只剩虚荣和骄傲了。
(2) 骄傲
骄傲是自己对自身的某特殊方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是一种内在的活动。骄傲最大的敌人是虚荣心,为了打下必要的基础以谋求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评价,虚荣心便对世人投其所好,阿谀奉承,而骄傲则以早就存在的确信为基础。事实上,只有自己没有足以自傲之物的人,才会贬损骄傲这种品质。当谦虚这一美德,具有虚构的成分时,那对于愚人是很有利的,因为每个人都谦虚地不表现自己,这样,世人都相似了。
骄傲中最廉价的是民族的骄傲,如果一个人为他的民族而骄傲,那刚好说明他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天赋资质的人,可以一眼看出自己国家的短处,只有本身一无是处的人才不得不依赖他的祖国 的骄傲。


IP属地:澳大利亚1楼2013-04-06 18:48回复

    禁欲
    (1) 禁欲的礼赞
    被利己之心所俘虏的人,只认识个别的事物,只了解它们与自己的关系,而且它们还是出奇翻新的,经常成为欲望的动机。相反,若认识整体的关系及其本质的人,则可以镇静一切欲望开拓一条途径,将意志摆脱,进而达到以自由意志为基础的谛念。对于洞察整体的人,并不因为偶尔的慰藉满意,而是一眼看穿当下的形势,并否定反映于本身现象中的存在,其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从修德转移到禁欲, 不满足于仁心,而是对产生意志的现象以及充满苦恼的世界本质产生嫌恶。他已停止对物质的需求,时刻警惕使意志执着于某种事物,在心中确立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的态度。不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追求性欲的满足,这是禁欲的第一个步骤。禁欲借此而超越个人的生存,进而否认意志的肯定,他的意志现象就不再出现。
    (2) 圣人们
    世界上最伟大最重要而且意义最深的现象,并非“世界的征服者”而是“世界的克服者”。只有世界的克服者方能表现其意志的自由,因而它们的言语行动才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
    (3) 心灵的喜悦境界
    浮世欲望的满足,就好比抛给乞丐的施舍,维持他活过今天,却也延长了他的苦难到明日。反之,禁欲则是世袭的领地,领主永远无须为这些事情忧虑。
    (4) 圣人的心灵挣扎
    肉体是意志的客体化形式或具象化的意志,只要肉体生存着,即有求生意志的存在。一本描写圣者内在生活的历史,也就是他们心灵挣扎和获得恩宠的过程史。这里的恩宠是指一切冲动失去其效力而赋予深刻安宁,以打开通向自由之门的认识方法。
    狭义的禁欲,就是为虐待意志而不断地寻求不愉快的事情,为折磨自己而拒绝快乐,甘愿过着受罪的生活,也就是故意地破坏意志。
    (5) 痛苦的解脱
    另一条达到意志的否定的路,就是默认命运所决定的痛苦。
    快乐经常成为意志否定的障碍,再度诱惑他走向意志的肯定。因此,一切诱惑都是恶魔的化身。
    生命的理念
    种族是一切存在的本质,然而种族自身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它须在个体中赋形才能存在,因此,意志也只有在个体中才能存在。从形而下,个体是种族所产生出来的东西;倘若从形而上,种族是时间的形式中,所表现出的不太完全的模象。
    塞多舍斯:“**的射出就是丧失一部分的精神”节欲却能增进一切力量,尤其有助于体力。
    动物没有理性,没有人类所谓反省的能力,因为,它们所表现的本能的母爱,最为纯粹,也最为明显。
    求生意志
    意志无时无刻要求着绝对的生命,它的目标放在绵延无尽的世代交替上,所以才有性欲的表现。个体能凭借克己的功夫,把这种冲动加以抑制,进而改变意志的方向,使意志在个体中消灭,无法溢之于外,如此,便有可能获得个体生存的安心和快乐,且还能赋予更强烈的意识。
    我们永远支付着生和死的定期租税。把我们诱进人生的冲动亦属幻想。这种诱惑的原动力是相互爱慕的男女的眼神中的,这是肯定生存意志后的最纯粹的表现。当完成性行为后,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悲哀和反悔,尤其对于初次性行为的人来说,性格越高尚的人,感觉愈强烈、显著。
    快乐的要素通常在于秘密,生殖即是一大秘密行为,它无法直截言宣,也无时间场所的限定。
    反省力不只用于认识个人意志,而是借此获得更为广阔的认识幅度。只有人类才有“现在”“过去”“未来”的意识,然而也仅止于概念而已,在根本上,他们还不了解它的意义。
    死亡
    死亡的恐惧实际上是超然独立于一切认识之上的,人类的最大灾祸便是死亡的威胁。人类对于生命的强烈执着,是盲目而不合理的。死后的无限时间和未出生前的无限时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因而毫无值得恐惧之处。人既已不存在,一切与我们生存无关的时间,无论是过去抑或未来,都不再重要。伊壁鸠鲁斯说:“死是与我们无关的事情”因为生物有求生的意志,这种意志的全部本质有着需求生命和生存的冲动。此时的意志,因受“时间”形式的限制,始终将本身与现象视为同一,它误以为“死亡”是自己的终结,因而尽其全力以抵抗之。
    I


    IP属地:澳大利亚8楼2013-04-06 18:51
    回复
      我们恐惧死亡,是因为有机体的破灭,有机体就是以身体作为意志的表现,但我们只有在病痛和衰老的灾祸中,才能感觉到这种破灭。死亡,造化在适当的时机引诱我们从自然的怀抱投向生存状态,但仍随时欢迎我们回去。
      在人类身上,个人的生死对于自然根本不成其为问题,因为我们本身亦等于自然。
      我们倘若能以纯客观的态度来观察生命的直接进行,将可很清楚地看出:在所谓时间的车轮中心,有个永远的现在,若是有人能同天地同寿,他便能观察到人类的全盘经过,他将看到,出生和死亡,只是一种不间断的摆动,两者轮流交替,而不是陆续从无产生新个体,然后归之于无。
      超越生命
      在你死后,你将是自己未出生时的东西
      生命因意志而在
      表象世界完全是意志的反映,在表象世界中,意志的自觉一步一步地趋向明显和完整,其最高阶段则是人类,不过,人类的本性只有透过一套相关联的行动才能获得彻底的表现。理性可以使这些行动达到自觉的境地,可使人类不断以抽象方式纵观全体。意志是不自觉的,一种不断的盲目冲动,透过表象世界的附加物而获得有关本身意欲活动及其意欲者的知识。这就是表象世界,就是生命。所以,现象世界是意志的反映,是意志的客观表现。由于意志所意欲的往往是生活,而生活又不是别的,只是那意欲观念的表现。
      意志,知觉这些现象的认知主体来看,根本不受生死的影响。生死只属于意志的现象,因此,也只属于生命。生死皆属于生命,是两个彼此相互平稳的现象,生死是生命现象的两级。
      现在是生命的唯一形式,现在永远和它的内容同时存在,两者永远固定而不动摇。现在是意志现象的根本形式,现在和意志是无法分开的。只有现在是永远存在和永远固定的。对意志来说,生命是确定的,对生命来说,现在是确定的。
      凡是以各种方式肯定生命的人,都可以认为生命是无限的,除去对死亡的恐惧,把死亡当做幻象。
      自杀
      一个人一旦对生活的恐惧超过对死亡的恐惧,他就会立刻结束生命。
      自杀有某种积极的东西,它是物体的毁灭,人总是畏惧死亡的,因为他的肉体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形式。
      巨大的精神痛苦会使我们对肉体痛苦麻木,我们漠视肉体痛苦,不,倘若肉体痛苦超过了精神痛苦,它就会分散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总是希望以肉体的痛苦来缓解精神的痛苦。这是这种情感常导致自杀,因为对那些倍遭精神折磨的人来说,肉体痛苦是无关紧要的。


      IP属地:澳大利亚9楼2013-04-06 18:51
      回复

        生命的本质是苦恼
        意志总是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这能从最低以至最高等的意志现象所显现的阶段中看出,努力是意志的唯一本质,无所谓达到目标而告终。
        努力要同于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是人类接受最明晰,最完全的意识之光所呈现的东西。我们所称之为苦恼,就是意志和一时性的目标之间有了障碍。使意志无法称心如意。
        因为意志现象愈臻完全,痛苦也就愈为显著。对个体而言,倘若一个人的认识愈为明晰,智慧愈高,他的痛苦也就愈多。
        生命终归灭亡
        人类个体投进茫茫空间和慢慢时间中,个体生存所谓的何时、何地,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现在不收阻碍地向过去疾驰而去。对个体而言,其过去的内容是痛苦、或是欢乐,都无足轻重了。但,现在,往往一转眼即成过去,未来又茫茫不可知,因此,个体的生存从形式上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地死亡。但就身体的死亡来看,肉体的死亡常受到延缓,使我们的精神苦闷,一次次呼吸不断浸入,预防了死亡。
        痛苦无从避免
        所谓人生,就是欲望和它的成就之间的不断流转,就愿望的性质而言,它是痛苦的,成就则会令人生腻。普通人,若要以某种事物唤起他们的同感,需要刺激他们的意志,因为他们的生存是欲望多于认识,他们唯一的要素便是作用和反作用。
        痛苦的表现姿态和形式,皆被偶然左右,痛苦总要在现实中占据一个位置,若除去现在的
        痛苦,从前被拒在外的其他痛苦必定立刻乘虚而入,占据原来的位置。因为就本质而言,命运对我们并不发生任何影响。
        检讨与回顾
        人,只有把一生当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检讨的时候,我们的性格和能力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勇敢面对人生
        人生是一场持久的战事,每往前一步都要拼命。
        认知的改变
        对于世人,任何有智慧的人在情绪上都有相似的剧变。在青年时期,他们深感被世界遗弃,再到后来,他们又产生了好像已逃离了这个世界的感觉。前一个感觉是不快乐的,因为愚昧,后一个感觉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已经了解了世界的真相。
        谨防不欠时间的债
        世间最厉害、最无情的高利贷剥削者是时间。倘使你要时间预先支付,你得付出最昂贵的利息。
        人生如书
        人生的前四十年好比写出一本书的正文,剩下的时间完成该书的注释。
        人生的智慧
        人生是一种语言,某些真理通过它传给我们,倘使我们能够用别的方法学得这些真理,那么我们干嘛还活着呢,所以,聪明的谚语和严谨的格言弥补不了经验的确实,也无法代替生活本身。
        如果我们追求社交,那是因为我们想要新颖的印象,这些印象来自外部,所以对我们自己是陌生的。
        人永远不满足的根源,在于自我保存的冲动。这种冲动变成一种自私自利。人们总在想,自己缺什么
        唯一真正的优越性是心智与性格的优越性,一切他种优越性都是虚构的、伪装的、欺骗的。


        IP属地:澳大利亚10楼2013-04-06 18: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