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斯汉服吧 关注:179贴子:2,869
  • 7回复贴,共1

三月羽觞沙头渡,上巳桃花泊春坞 ——上巳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方驾扬清尘,濯足雒水澜…… —— 北周 庾信
  生生不息的时光,从彼黍离离的沣滈流往蒹葭苍苍的雒水,流过先秦蕑草遍地的溱洧,流过秦汉绵柳轻飏的渭水,流过大唐杨花迷离的曲江……冲走了漂浮的羽觞,模糊了丽人的身影,如花的笑靥化作涟漪散去,逝者如斯。
—— 题记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油画 三月(王可伟先生作品)


1楼2013-04-08 23:32回复
    三、华夏之根,扶桑之木——传统文化失落的喟叹
    三月三日是日本五大节日之一的上巳节,又名女儿节、雏祭或桃花节。这一天举目尽是身着和服的妇女。象一朵朵桃花开在街头,仿佛在提醒匆忙的行人春天已经来临。神社里这一天通常都有祓禊除厄的活动,有女儿的家庭,也会在一个特备的各层台架上摆起“偶人坛”,并制作一些特殊的节日食品,来为自家的千金祝贺节日。
      在日本,关于三月三日节俗的最早记载与中国人熟悉的曲水有关。《日本书纪》显宗天皇元年(485)三月条记:“三月上巳,(天皇)行幸后苑,令设曲水宴。”至于曲水流觞,《增山井》称:“曲水宴,流杯于曲水,始于日本记。此亦始唐土。”曲水流觞的习俗传到日本后最初主要在天皇和贵族间流行,民间鲜有记载。在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古代的日本人不仅在这一天和中国人一样禊祓除邪,而且仿效晋人一样设“曲水之宴”。前面提到的《续齐谐记》对日本上巳节有着直接的影响,束皙的周公雒邑说,多在日本古籍中提及。《续本朝文粹》载大江匡房《羽觞随波赋》,称:“昔周公之卜城也,瞻彼东雒,建我西周。开翠罇于岸上,滥羽觞于波头……原夫豫游择地,欢宴传风。其说闻于束氏,其义起自周公”。
      日本在平安时代(794~1192)引进了中国唐朝的上巳节的风俗,三月初巳日那天,人们用纸做成人形状,放入河流飘走,寓意祓除病晦。后来这些漂流而走的偶人娃娃逐渐演变成为这个节日的亮点。至于日本为何以三月三为女儿节,或许因为挚虞所主张的“徐肇传说”与女儿有关。


    图:日本女儿节
      那么回顾自己,我们的上巳又怎样悄然消失了呢?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一些缘由:
      其一,节日合并。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非常接近,习俗又有相通,在历史的整合中,寒食与上巳逐渐萎缩,部分习俗残余,被和并到了清明。例如,清明的踏青的习惯正是上巳三大节俗之一。清明的“插柳、戴柳圈”的习俗,也源自上巳,出现于唐代。
      其二,与宗教心理的淡化有关。上巳三大节俗之一便是祓禊。当沐浴中的宗教仪式淡去侯,便是一种没有什么趣味的生活习惯。祓禊的除凶去晦之俗逐渐变异成为各种形式,如脱柳圈、漂偶人等。
      其三,与国运衰落、文化荒颓有关。流觞兴于魏晋至隋唐的文人墨客间。唐以后国运衰减,繁华散尽,人们宴游欢乐心思自然颓减。诗词歌赋是中国原生的文学方式。华夏祖先最早对意境的品味更大于对讲故事的兴趣。流觞之俗正基于这种文学特点。宋代之后,诗词荒芜。从南北朝起,游牧民族的入侵便深重地影响了华夏文明,唐宋时对华夏文化的修复挡不住蒙古人的狂飚席卷。华夏文明又一次迎来了巨大的劫难。人们不再钟情于诗风词韵,转而投向戏台子上的五彩斑斓。诗意不再,上巳何处寄托?
      漫漫几千年,中国人经历了一个从浪漫到理性,再到功利的嬗变过程。上巳的那些事儿,是否还能回到眼前?还是继续成为我们眼中的异域风情和浪漫?


    6楼2013-04-08 23:51
    回复
      先顶,哪天去网吧了再看


      8楼2013-04-09 20:46
      回复


        9楼2013-05-05 09:35
        回复
          好贴不是别的。。。


          10楼2015-09-15 12:03
          回复
            顶了再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9-15 21:55
            回复
              up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2-11 00:38
              回复
                人呐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3-17 1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