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雅乐吧 关注:12贴子:249
  • 1回复贴,共1
谋篇第十


IP属地:吉林1楼2013-04-10 12:50回复
    按:《太平御览》引作“谋虑”篇)
    凡谋有道,(按:道藏本“凡谋”上有“为人”二字。)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
    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按:《太平御览》引《谋虑》篇云:“乃立三仪,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注云:三仪有上、有下、有中。)以生奇。奇(按:一本作“计”)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故不知其所壅蔽。然此奇计非自今也,乃始于古之顺道而动者,盖从于顺也。〕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按:“载”字上《艺文类聚》有“必”字,《宋书•礼志》同。)
    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同情谓欲,共谋立事,事若俱成,后必相亲;若乃一成一害,后必相疏,理之常也。(按:《太平御览》引《鬼谷子》曰:“肃慎氏献白雉于文王,还恐迷路,问周公作指南车,以送之。”今按全书无此文,疑是司南句下注文也。)〕
    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按:别本有“其”字)偏害者也。
    同恶,谓同为彼所恶,后若俱害,情必相亲;若乃一全一害后必相疏,亦理之常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
    〔异同之分,用此而察。(按:道藏本正文“异同之分”下有“其类一也”四字。)〕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按:《意林》引二“其”字作“有”),斯盖其分也。
    〔墙木坏毁由于隙节,况人事之变生于异同,故曰“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按:《太平御览》引注曰:“会同异,曰‘议’,决是非,曰‘说’”。)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言事有根本,各有从来。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条花叶,故因“变隙然后生于事业”。事业者,必须计谋;成计谋者,必须议说;议说者必有当否,故须进退之;既有黜陟;须别事以为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故其道数一也。(按:注“成”字疑衍。)〕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使轻货者出费,则费可全;使轻难者据危,则危可安;使达数者立功,则功可成。总三才而用之,可以光耀千里,岂徒十二乘而已。〕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以此三术,驭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谋者因事兴虑,宜知而裁之,故曰“因事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柔弱胜于刚强,故积弱可以为强;大直若曲,故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可以得众,故积不足可以为有余。然则以弱为强,以曲为直,以不足为有余,斯道术之所行,故曰“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外阳相亲,而内实疏者说内,以除其内疏也;内实相亲,而外阳疏者说外,以除其外疏也。〕
    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
    〔若内外无亲而怀疑者,则因其疑以变化之;彼或因变而有所见,则因其所见以然之。〕
    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
    〔既然见彼或有可否之说,则因其说以要结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势,则因其势以成就之。〕
    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去就既成,或有恶患,则因其恶也。为权量之,因其患也,为斥除之。〕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
    〔患恶既除,或恃胜而骄者,便切摩以恐惧之,高危以感动之。〕
    微而证之,符而应之,
    〔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也。〕
    拥(按:“拥”疑作“壅”,注同)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虽为设引据,符验尚不知变者,此则惑深不可救也。便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为计谋之用也。(按:注钱本无“引”字,据道藏本增。)〕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
    〔公者,扬于王庭,名为聚讼,莫执其咎,其事难成;私者,不出门庭,慎密无失,其功可立。故曰:“公不如私”。虽复潜谋,不如与彼要结。二人同心,物莫之间,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正者循理守常,难以速进;奇者反经合义,因事机发,故正不如奇。奇计一行,则流通而不知止,故曰“奇流而不止也”。〕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与人主言奇,则非常之功可立,与人臣言私,则保身之道可全。〕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身在内,而言外泄者,必见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必见危也。〕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谓其事虽近,彼所不欲,莫强与之,将生恨怒也。教人当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者教之,犹以暗除暗,岂为益哉!〕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亾道而阳取之。
    〔学顺人之所好,避讳人之所恶,但阴自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悦,明言以报之,故曰“阴亾道而阳取之”也。〕
    故去之者从(按:“从”,道藏本作“纵”,下文及注并同)之,从之者乘之。
    〔将欲去之,必先听从,令极其过恶,过恶既极,便可以法乘之,故曰“从之者乘之”也。〕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貌者,谓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谓其人中和平淡,见善不美,见恶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谓彼情宽密,可令知者可为用谋,故曰“可知者可用”也。其人不宽密,不可令知者,谋者不为用谋也,故曰“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按;“也”字,钱本无);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制命者,言命为人所制也。〕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然而不智者必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其计画,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为,惟智者可矣,故曰“无为而贵智”也。〕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众人所不能知,众人所不能见,智独能用之,所以贵于智也。〕
    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亦既用智,先己而后人,所见可否,择事为之,将此自为,所见不可,择事而为之,将此为人,亦犹伯乐教所亲相驽骀,教所憎相千里也。(按:“可否” ,“否”字疑衍。)〕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按:”制“字疑衍)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言先王之道,贵于阴密,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道,唯在隐匿”。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忠、信、仁、义也,故曰“非独忠、信、仁、义”也。〕
    道理达于此之义,(按:别本作“此义者”。)则可与语。
    〔言谋者晓达道理,能于此义达畅,则可与语至而言极也。〕
    由能得此,则可以谷远近之诱。
    〔谷,养也。若能得此道之义,则可居大宝之位,养远近之人,诱于仁寿之域也。〕


    IP属地:吉林2楼2013-04-10 12: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