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说一下我理解的窦唯的音乐有关的吧,我不是专业的,权当一家之言。
首先要界定一下窦唯的才,我觉得窦唯是天才,天才注定被追逐,也注定被放逐。
天才也是有野心的,这个野心要比常人大得多,也可以理解为释放的本能,当现实无法承载他的野心的时候,天才通常会在精神中虚幻出一个世界,以此获得释放的满足。
天才其实都有精神病,或轻或重而已。
精神病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患者只有在自我世界中才能获得生命的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精神世界的坍塌,这个人也就废了。
诗人顾城,海子,海明威,涅盘的主唱科本,富可敌国的叔本华,他们都曾创造过一个世界,但最终都选择了死亡,还有梵高,虽然研究表明他都患有神经性梅毒,但也不能否认,梵高是神经质的。
我说的这些都很肤浅,但作为学过精神护理的窦唯,他一定更清楚,所以窦唯没有崩溃,也没有成为精神病,陷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无法自拔,音乐可以说是窦唯的释放方式,理解这一点,对整理他日后的脉络非常重要,至少对我来说。
窦唯从小接受民乐影响,而后接受西方音乐,两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不断的领悟,促成了他的野心,促成了他需要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这是天才本能的释放,也是与这个世界保持平衡的唯一方式。
黑豹时期窦唯是模仿英伦摇滚,有一个普遍的误解是窦唯的作词不太好,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经常看美剧和英剧的人可以明显感觉到,英式英语比美式英语更有韵律感和古典感,这在歌剧中的表现非常明显,窦唯明显能够感觉到这种差异,因而在中文的发音上,他也开始尝试更富于韵律感的方式,而忽略了歌词本身。
当然,其实每个有点底子的人在写词的时候都会注意到这一点,但窦唯显然走的比较远了。《艳阳天》已经能够看出端倪,他已经开始用分解的词汇发音来演绎音乐,这和《高级动物》不太一样。
《山河水》专辑中,窦唯对中文音节的发音已经探索到一个很高的地步,我喜欢的两首歌《哪儿的事儿》和《消失的影像》,可以说歌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听起来,前者富于韵律感,后者则充满古典美。
《雨吁》是窦唯有歌词的最后一章专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窦唯说过,他要表达的都已经表达完了,这虽然对很多歌迷是一种遗憾,但对窦唯来说,至少是实现了一步圆满。
天才并不会满足于眼下的成就,这其实是一个逐步推高的过程,获得了第一步圆满,自身也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自然会有更高的释放本能。
黑豹时期是英伦摇滚,黑梦时期是后朋克和迷幻摇滚,到了艳阳天则引入了京韵和民乐,幻听的首尾则是以双吉他的方式用最简单的方式演绎层次感,《暮春秋色》中的变调令人惊喜,甚至有种绝处逢生的惊艳。
而到了山河水,打击乐与midi的配合,呈献给我们士大夫的情怀,《雨吁》,动静结合,无论是单调的还是充盈的满满的配乐与编曲,窦唯都驾驭自如。
如果这个时候,窦唯回头去做任何一种自己做过的音乐形式,都会如同一条清澈的细流缓缓流淌,浸透人心,因为他之前的每一个理念都是清晰的,是可以表述的,我们品味一番,就能发现其中的妙味。
但我之前说过,天才都是有野心的,这是本能所决定的,可能连窦唯自己都无法控制,就好像一位企业家,他永远不会嫌自己的钱多,追逐利益是他的本能。
他需要走得更远,后来爵士、民乐、即兴,电子,窦唯都在尝试,当然不能否认这些音乐中美的一面,不能否认音乐品质本身的优良,但更不能否认音乐的不确定性,就好像乐队的名字,不一定,不一样。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留下了辉煌的遗产,有人汲取到一滴水,就能闪闪发光,但天才会选择汲取的同时,将自己的能量也注入其中,至少要具备识别性。
这需要探索,需要用激情来燃烧生命,融化文化的坚冰,这需要悟性,在千丝万缕的音乐世界中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灵感,这需要毅力,如同抽丝拨茧般,领悟一个个音符的前世今生,这也需要运气,不是每一个上帝的苹果都能砸在天才的头上。
在我看来,这就是现在的窦唯,破冰之前的窦唯,他在探索,而且没有停过,没有人否认,窦唯的境界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但距离最后的融合,始终还是差一步。
有很多人说窦唯江郎才尽,这是可笑的,说他后期音乐如何高端,这也不准确,音乐诠释的境界确实高,但并不统一。
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荣格,曾经看过他的一本书,分析性格心理,他说过,人的性格就好像一片片有棱角的碎片,不但能割伤别人,也会割伤自己,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碎片都拼接起来,统一起来。
音乐也是如此,窦唯为我们呈现出绚烂的音乐版块,华丽而精致,如果有一天,这些版块拼接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我们才会恍然大悟,才会感动,因为当初的那些碎片,都曾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过印记,深深的印记。
祝愿窦唯!
首先要界定一下窦唯的才,我觉得窦唯是天才,天才注定被追逐,也注定被放逐。
天才也是有野心的,这个野心要比常人大得多,也可以理解为释放的本能,当现实无法承载他的野心的时候,天才通常会在精神中虚幻出一个世界,以此获得释放的满足。
天才其实都有精神病,或轻或重而已。
精神病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患者只有在自我世界中才能获得生命的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精神世界的坍塌,这个人也就废了。
诗人顾城,海子,海明威,涅盘的主唱科本,富可敌国的叔本华,他们都曾创造过一个世界,但最终都选择了死亡,还有梵高,虽然研究表明他都患有神经性梅毒,但也不能否认,梵高是神经质的。
我说的这些都很肤浅,但作为学过精神护理的窦唯,他一定更清楚,所以窦唯没有崩溃,也没有成为精神病,陷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无法自拔,音乐可以说是窦唯的释放方式,理解这一点,对整理他日后的脉络非常重要,至少对我来说。
窦唯从小接受民乐影响,而后接受西方音乐,两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不断的领悟,促成了他的野心,促成了他需要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这是天才本能的释放,也是与这个世界保持平衡的唯一方式。
黑豹时期窦唯是模仿英伦摇滚,有一个普遍的误解是窦唯的作词不太好,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经常看美剧和英剧的人可以明显感觉到,英式英语比美式英语更有韵律感和古典感,这在歌剧中的表现非常明显,窦唯明显能够感觉到这种差异,因而在中文的发音上,他也开始尝试更富于韵律感的方式,而忽略了歌词本身。
当然,其实每个有点底子的人在写词的时候都会注意到这一点,但窦唯显然走的比较远了。《艳阳天》已经能够看出端倪,他已经开始用分解的词汇发音来演绎音乐,这和《高级动物》不太一样。
《山河水》专辑中,窦唯对中文音节的发音已经探索到一个很高的地步,我喜欢的两首歌《哪儿的事儿》和《消失的影像》,可以说歌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听起来,前者富于韵律感,后者则充满古典美。
《雨吁》是窦唯有歌词的最后一章专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窦唯说过,他要表达的都已经表达完了,这虽然对很多歌迷是一种遗憾,但对窦唯来说,至少是实现了一步圆满。
天才并不会满足于眼下的成就,这其实是一个逐步推高的过程,获得了第一步圆满,自身也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自然会有更高的释放本能。
黑豹时期是英伦摇滚,黑梦时期是后朋克和迷幻摇滚,到了艳阳天则引入了京韵和民乐,幻听的首尾则是以双吉他的方式用最简单的方式演绎层次感,《暮春秋色》中的变调令人惊喜,甚至有种绝处逢生的惊艳。
而到了山河水,打击乐与midi的配合,呈献给我们士大夫的情怀,《雨吁》,动静结合,无论是单调的还是充盈的满满的配乐与编曲,窦唯都驾驭自如。
如果这个时候,窦唯回头去做任何一种自己做过的音乐形式,都会如同一条清澈的细流缓缓流淌,浸透人心,因为他之前的每一个理念都是清晰的,是可以表述的,我们品味一番,就能发现其中的妙味。
但我之前说过,天才都是有野心的,这是本能所决定的,可能连窦唯自己都无法控制,就好像一位企业家,他永远不会嫌自己的钱多,追逐利益是他的本能。
他需要走得更远,后来爵士、民乐、即兴,电子,窦唯都在尝试,当然不能否认这些音乐中美的一面,不能否认音乐品质本身的优良,但更不能否认音乐的不确定性,就好像乐队的名字,不一定,不一样。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留下了辉煌的遗产,有人汲取到一滴水,就能闪闪发光,但天才会选择汲取的同时,将自己的能量也注入其中,至少要具备识别性。
这需要探索,需要用激情来燃烧生命,融化文化的坚冰,这需要悟性,在千丝万缕的音乐世界中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灵感,这需要毅力,如同抽丝拨茧般,领悟一个个音符的前世今生,这也需要运气,不是每一个上帝的苹果都能砸在天才的头上。
在我看来,这就是现在的窦唯,破冰之前的窦唯,他在探索,而且没有停过,没有人否认,窦唯的境界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但距离最后的融合,始终还是差一步。
有很多人说窦唯江郎才尽,这是可笑的,说他后期音乐如何高端,这也不准确,音乐诠释的境界确实高,但并不统一。
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荣格,曾经看过他的一本书,分析性格心理,他说过,人的性格就好像一片片有棱角的碎片,不但能割伤别人,也会割伤自己,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碎片都拼接起来,统一起来。
音乐也是如此,窦唯为我们呈现出绚烂的音乐版块,华丽而精致,如果有一天,这些版块拼接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我们才会恍然大悟,才会感动,因为当初的那些碎片,都曾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过印记,深深的印记。
祝愿窦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