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00后吧 关注:159贴子:3,896
  • 5回复贴,共1

【杂谈】转贴:中国古代称谓大观_浙江汉服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通常有尊称和谦称,还有特称,代称,专称,惯称,鄙称等.2L正文.

【杂谈】中国古代称谓大观_浙江汉服吧_百度贴吧

转自:http://tieba.baidu.com/p/2017841692#0-tieba-1-13019-7eff13ea8df1a334a227e1223f8d0dd3



1楼2013-04-11 17:06回复
    一、尊称与敬辞
      尊称,也叫敬称,属于他称范畴,是交际双方互表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敬辞按词性可分三种情况:
      一是用代词直称,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代词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称呼对方,都是双音节词,一般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称对方,常用的有“陛下、殿下、阁下、麾下、膝下、足下、执事、左右”等;或用官职尊称对方,如“大王、大夫、将军”等;或用身份尊称对方,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贵妇为“女士”,称富家子弟为“公子”,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对方及其行为,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名词(对方的身份)或者动词(与对方相关的行为)。常见的有:
      仁:仁公、仁兄、仁弟等;
      赐:赐教、赐膳、赐复等;
      大:大礼、大作、大驾等;
      贤:贤弟、贤妻、贤侄等;
      台:台端、台甫、台驾、台鉴等;
      惠:惠临、惠顾、惠存、惠赠等;
      垂:垂问、垂询、垂爱、垂念等;
      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等;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等;
      高:高足、高朋、高寿、高邻、高就、高见、高论等;
      令:令尊、令堂、令兄、令妹、令郎、令爱、令阃等。
      称谓前面加“先”,用于敬称去世的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贤、先父、先严、先考、先母、先慈、先妣。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帝王之母称太后,称祖父为太父,称祖母为太母。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鸡窗。
      这些词一般不需要翻译。随着社会的发展,敬辞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第一二两种情况现在基本不用了,第三种情况今天仍可使用,既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2楼2013-04-11 17:06
    回复
      二、谦称与谦辞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属于自称的范畴。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是用名词来代称“我”。这种情况又可分以下四类:
        用姓或名表示自谦。如,“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苏轼以姓自称);“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韩愈以名自称)。
        用“臣、仆、某”等自称,表示歉下。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以仆自称);“某自幼熟读兵书”(在《三国演义·失街亭》中马谡以某自称)。
        旧时妇女用“妾、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以妾谦称)。
        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小国之君)”表示谦下。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古代官吏常以下官、末官、小吏等自谦。
        二是用双音节合成词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用形容词或副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己有关的人或事。如,小弟:男性自谦;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号:谦称自己的店铺;小生: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谦称自己。小生、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晚生、后学、在下等也属此类。
        “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己有关的事物。如,老夫、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愚”字一族。用于自谦。如,愚兄、愚见等。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的东西。如,用拙笔、拙著、拙作、拙见谦称自己的字画、文章和见解。
        “敝”字一族。用于自称或与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处、敝校等。
        “鄙”字一族。用于自称或与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鄙见等,也有用卑、微、贱等同义词表示自谦的。
        “不”字一族。如,不才、不佞、不肖,表示自己无才或才能平庸。
        另外还有,用寒舍谦称自己的家,用犬子谦称自己的儿子,道士自谦贫道,僧侣自谦贫僧等。
        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求教别人。如,敢问、敢请、敢烦等。
        “窃”字一族。表示纯粹个人言行,有私下、私自之意。如,窃思、窃念、窃闻、窃以为等。
        “伏”字一族。伏,趴在地上。如,伏惟(下对上或晚对长陈述想法)、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家”字一族。用于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如,家严(父亲)、家慈(母亲)、家兄(哥哥)等。
        “舍”字一族。用于对人称自己晚辈。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等。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3楼2013-04-11 17:06
      回复
        古代亲属称谓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孙 孙之子。
        玄孙 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 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 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 族祖父之子。
        族兄 弟族父之子。
        嫂 兄之妻。
        弟妇 弟之妇。
        从子(侄) 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 兄弟之女。
        从孙 兄弟之孙。
        甥(外甥) 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 男女互称。
        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 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5楼2013-04-11 17:07
        回复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8楼2013-04-11 17:07
          回复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9楼2013-04-11 17: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