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kie画吧 关注:33贴子:225
  • 2回复贴,共1

小说写作的一点点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说
(一)小说及其文体特征
一、小说的含义
小说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小说起源于远古神话传说、先秦寓言故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的初期。志怪小说以神异炫人眼目为主要内容,艺术上也比较粗糙简略。志人小说艺术上有了较高的成就,但情结过于简单、局促。唐传奇是小说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小说的成长期。已经具备了现代小说的三要素,有了自己的问题模型和规范。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进一步的发展期,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动人,出现了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成为中国白话小说滥觞。明清出现了篇制宏大的章回小说,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IP属地:澳大利亚1楼2013-04-11 20:41回复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性格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创造人物,人物也创作环境。
    1、 人物
    小说的根本任务是人的建构与表现。典型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做是一部作品成功的标志,甚至体现着一个作家的伟大成就。荣格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塑造典型的方法,是别林斯基的话,“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人物,同时又是很多人物,也就是说,把一个人描写成这样,使他在自身中包括着表达同一概念的许多人,整类的人。”鲁迅成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不过,在现代小说里,作家越来越不重视对人物的典型化处理,拒绝说明人物的长相,拒绝告诉人物的出身。卡夫卡《城堡》里的那位主人公居然连个姓氏都没有,一个字母K,代表了他的全部历史。作家不再乐于将其人物视为某种类的象征,更愿意通过对个性的强调,揭示出我们此刻的生存境遇。至于他们对小说人物历史背景和体态容貌的忽视,则是试图借此让读者把注意力转向人物的内心深处。
    人物的符号化、抽象化、原生态性,的确在降低着人物在小说中的分量,使读者的目光分散在了作者所要讲述的事件上。然而,这只不过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归根到底人物与事件是无法分开的。尤其是对于长篇小说。
    2、 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指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相互关系并演化出的系列矛盾冲突构成的时间及其发展过程。情节的四个作用。小说的各种材料,往往要通过情节发展的线索来组织,人物的性格,要通过情节来表现,小说的情节,往往负载着一定社会历史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常常要通过情节来表现,小说情节能引起读者共鸣性情感和评价性情感。
    对于情节从生活到创作的方法
    (1) 改造
    (2) 截取
    (3) 组合,一种是生活事件按照本来的时空状态组合,一是大乱素材的时空顺序,重新组合其时空形态。
    (4) 虚构
    关于小说的情节,在现代小说中也有淡化或者强化的趋势,但是,正如格非所说:“我觉得小说的发展就像滚雪球,它在保持自己特质的同时在不断地变化……”
    3、 环境
    4、 黑格尔说:”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环境是小说人物生活生存、情节发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它提供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具体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其次,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理形态,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再次,小说成功的景物描写,常常以别具一格的风俗画面、自然风光,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起到其他部分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IP属地:澳大利亚2楼2013-04-11 22:44
    回复

      二、叙述技巧
      (一) 叙述人称
      人称意识的产生是现代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的叙述人称具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1、 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
      (1) 真实感、亲切感
      (2) 具有鲜明的主体性,适于揭示内心世界,尤其是我的潜意识的种种微妙之处,能够挖掘得很深。
      (3) 用我自述的口吻表达,写起来比较容易下笔,也比较适合插入议论和抒情。
      (4) 受限制,只能限于我的视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对大事件的全过程作全方位、多层面的展现;对我之外的人物的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更是难以揭示;也不便于写我的某些情况,如,我的容貌、面部、表情等。所以,当场面描写涉及到几个人时,第一人称就很难驾驭,直接的肖像描写也很少用第一人称。
      (5) 自我表现倾向,第一人称所具有的强烈的主观性以及自我为中心,自我表现的叙述态势,使读者在阅读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排斥性以及本能的厌恶。
      解决方法:(1)、让主要人物为某种话语中的否定性人物或者缺点很多
      (2) 让主要人物作肖像上的“自我揭丑”和心理上的“自我批判”、“自我忏悔”
      (3) 采用自我限制的方法。比如我退居次要位置,充当次要角色,或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主角。起一个线索作用。
      2、 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
      (1) 第三人称可以对所有人物的行动,包括人物心理活动全方位展现。因此,第三人称适合于大场面、错综复杂的事件的叙述,适合于表现不同人物的复杂心里。
      (2) 第三人称具有客观性、间离性。处于旁观的位置。
      3、 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
      布托尔《变》
      (1) 布托尔说过,在小说世界,第三人称代表着有别于作者和读者的小说世界,第一人称代表作者,第二人称代表读者。因此,第二人称具有内在的对话性,读者会不自觉的卷入角色,同作品中的人物换位,从而产生强烈的反应与共鸣。
      (2) 第二人称更擅长于自我反省,擅长描写意识发展的脉络、过程。
      (3) 局限:不适合把握场面大、人物多、时空转换幅度大的故事。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人物展开的。
      (二) 叙述视角
      1、 全知视角
      作者处于无所不知的叙述人位置,时间的方方面面,人物的过去、现在、未来,乃至心理活动,都不受限制的展示出来。这种全知视角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叙述,看起来很灵活,但是却拉开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因为无所不知的角色,只能让人感到敬畏,而且现实中也不存在。而且每个人物的一切都和盘托出,很容易使人物寡然无味,他们的动机容易让人一眼就识破。
      (1)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一种最古老的、最传统的叙述角度。
      (2) 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卢梭《忏悔录》
      2、 次知视角(又名内视角,限制性叙述视角)
      把叙述角度从局外人转移到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身上,叙述人的感知和了解仅限于自身,叙述被严格地限制在这个人物所能看到的或知道的范围之内
      实现方法:(1)主要人物视点,如,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塞林格《麦田守望者》
      (2)次要人物视点,如,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3)目击者视点,《孔乙己》《套中人》
      (1) 第一人称:
      (2) 第二人称:布托尔《变》
      (3) 第三人称:卡夫卡《变形记》,海明威《老人与海》
      特点:不再让叙述者扮演上帝,预先安排一切。明确地限制和规范了叙述的范围与权限,以目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了小说的主观抒情性和艺术描绘的真实性,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同时,造成一些空白,,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3、 多视角叙述
      (1) 同一人称的多视角
      如,《莽丛中》分别从七个人的角度,以“我”来叙述。
      (2) 跨人称的多视角
      (3) 鲁迅的《祝福》,开头结尾以“我”这个多年后回乡的小知识分子的视角来写出鲁镇的民俗乡情、各类人物的生活状态,是第一人称的内视角,中间部分则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写出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客观地反映出旧社会妇女的命运。
      (三) 叙述方式
      1、 讲述式
      叙述人明显介入,将要反映的生活内容作事先规定性的传达,这种叙述方式就是“讲述式”。
      2、 显示式
      没有叙述人的直接介入,只是将艺术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呈现出来,让读者自行判断、认识,“显示”使小说客观真实。
      作用:讲述和显示实质上决定着小说的叙述节奏。努力去寻找和抓住这两种叙述方式之间的最佳点,造成历时性的节奏和共时性的张力之间的和谐统一。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故意背离这种和谐的个性化的叙述方式,用以形成一个作家有别于其他作家的叙述语言风格。略萨说,“一种风格可能让人感到不愉快,但是通过连贯性,这种风格就有了效果。”比如,不厌其烦的铺张反复、啰嗦冗长的王蒙,形成了机敏、张扬的气势,洒脱不羁的语言个性。而与之相反的汪曾祺,却是一字一句都尽力瘦到骨头。


      IP属地:澳大利亚4楼2013-04-11 2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