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叙述技巧
(一) 叙述人称
人称意识的产生是现代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的叙述人称具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1、 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
(1) 真实感、亲切感
(2) 具有鲜明的主体性,适于揭示内心世界,尤其是我的潜意识的种种微妙之处,能够挖掘得很深。
(3) 用我自述的口吻表达,写起来比较容易下笔,也比较适合插入议论和抒情。
(4) 受限制,只能限于我的视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对大事件的全过程作全方位、多层面的展现;对我之外的人物的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更是难以揭示;也不便于写我的某些情况,如,我的容貌、面部、表情等。所以,当场面描写涉及到几个人时,第一人称就很难驾驭,直接的肖像描写也很少用第一人称。
(5) 自我表现倾向,第一人称所具有的强烈的主观性以及自我为中心,自我表现的叙述态势,使读者在阅读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排斥性以及本能的厌恶。
解决方法:(1)、让主要人物为某种话语中的否定性人物或者缺点很多
(2) 让主要人物作肖像上的“自我揭丑”和心理上的“自我批判”、“自我忏悔”
(3) 采用自我限制的方法。比如我退居次要位置,充当次要角色,或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主角。起一个线索作用。
2、 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
(1) 第三人称可以对所有人物的行动,包括人物心理活动全方位展现。因此,第三人称适合于大场面、错综复杂的事件的叙述,适合于表现不同人物的复杂心里。
(2) 第三人称具有客观性、间离性。处于旁观的位置。
3、 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
布托尔《变》
(1) 布托尔说过,在小说世界,第三人称代表着有别于作者和读者的小说世界,第一人称代表作者,第二人称代表读者。因此,第二人称具有内在的对话性,读者会不自觉的卷入角色,同作品中的人物换位,从而产生强烈的反应与共鸣。
(2) 第二人称更擅长于自我反省,擅长描写意识发展的脉络、过程。
(3) 局限:不适合把握场面大、人物多、时空转换幅度大的故事。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人物展开的。
(二) 叙述视角
1、 全知视角
作者处于无所不知的叙述人位置,时间的方方面面,人物的过去、现在、未来,乃至心理活动,都不受限制的展示出来。这种全知视角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叙述,看起来很灵活,但是却拉开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因为无所不知的角色,只能让人感到敬畏,而且现实中也不存在。而且每个人物的一切都和盘托出,很容易使人物寡然无味,他们的动机容易让人一眼就识破。
(1)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一种最古老的、最传统的叙述角度。
(2) 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卢梭《忏悔录》
2、 次知视角(又名内视角,限制性叙述视角)
把叙述角度从局外人转移到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身上,叙述人的感知和了解仅限于自身,叙述被严格地限制在这个人物所能看到的或知道的范围之内
实现方法:(1)主要人物视点,如,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塞林格《麦田守望者》
(2)次要人物视点,如,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3)目击者视点,《孔乙己》《套中人》
(1) 第一人称:
(2) 第二人称:布托尔《变》
(3) 第三人称:卡夫卡《变形记》,海明威《老人与海》
特点:不再让叙述者扮演上帝,预先安排一切。明确地限制和规范了叙述的范围与权限,以目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了小说的主观抒情性和艺术描绘的真实性,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同时,造成一些空白,,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3、 多视角叙述
(1) 同一人称的多视角
如,《莽丛中》分别从七个人的角度,以“我”来叙述。
(2) 跨人称的多视角
(3) 鲁迅的《祝福》,开头结尾以“我”这个多年后回乡的小知识分子的视角来写出鲁镇的民俗乡情、各类人物的生活状态,是第一人称的内视角,中间部分则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写出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客观地反映出旧社会妇女的命运。
(三) 叙述方式
1、 讲述式
叙述人明显介入,将要反映的生活内容作事先规定性的传达,这种叙述方式就是“讲述式”。
2、 显示式
没有叙述人的直接介入,只是将艺术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呈现出来,让读者自行判断、认识,“显示”使小说客观真实。
作用:讲述和显示实质上决定着小说的叙述节奏。努力去寻找和抓住这两种叙述方式之间的最佳点,造成历时性的节奏和共时性的张力之间的和谐统一。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故意背离这种和谐的个性化的叙述方式,用以形成一个作家有别于其他作家的叙述语言风格。略萨说,“一种风格可能让人感到不愉快,但是通过连贯性,这种风格就有了效果。”比如,不厌其烦的铺张反复、啰嗦冗长的王蒙,形成了机敏、张扬的气势,洒脱不羁的语言个性。而与之相反的汪曾祺,却是一字一句都尽力瘦到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