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生物(包括所有的生物)会将自己的气味随着分泌物(黏液)或排泄物(粪便)以及伤口处分泌的体液扩散到环境中去,从而暴露自己。鱼类依靠灵敏的嗅味觉,便可以感觉到饵料生物的存在,哪怕这种气味的化学物质在水中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鱼类也能准确地测量出猎物的具体方向和位置。蛋白质是构成饵料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在消化的过程中,在各种消化酶的参与下,蛋白质最初转化为蛋白豚和蛋白胨,经过进一步消化,蛋白豚和蛋白胨转化为肽,肽分为多肽和二肽,再进而转化为氨基酸,氨基酸会随血液流到鱼的各个组织器官,从而使鱼得以生长和发育。氨基酸一共有20多种,对鱼类有诱食作用的氨基酸有17种,在这17种氨基酸中,有的氨基酸对几乎所有的鱼类及水产动物都有摄食促进作用,有的氨基酸只对几种鱼类有摄食促进作用,对其他鱼类既无摄食促进作用,也无摄食阻害作用。有的氨基酸对某些鱼类有摄食促进作用,但对某些鱼类则有摄食阻害作用。科学家们对水族箱中的鱼类进行了试验,首先给鱼停食24小时,然后用导管将稀释了的单项氨基酸溶液逐滴地滴入水族箱中,观察并记录下鱼到导管处吮食氨基酸溶液的次数和吮食力度,试验结果证明酪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对某些鱼有诱食作用。又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种氨基酸组合,多种氨基酸与甜菜碱的组合,多种氨基酸、甜菜碱与硫化物的组合试验,证明这些组合试验对鱼类的诱食作用更加强烈。除了氨基酸之外,某些核酸也有强烈的诱食作用。核酸是一种复杂的有机酸,存在于细胞核内。具有诱食作用的核酸有:肌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三磷酸、次黄苷和鸟苷酸。甜菜碱是甜菜加工食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学名叫做“三甲胺内酯”。很多海产贝类和甲壳类动物的体内都含有它。甜菜碱对几乎所有的鱼类都有诱食作用,特别是与氨基酸合用时对鱼的诱食作用更为强烈。对某些鱼类0.01-0.02mol/L的浓度就能显示出明显的诱食作用。在钓饵中加入适量的甜菜碱,立刻就会呈现出水产动物所特有的味道。组成鱼味和海藻味的重要成分之一是硫化氢和二甲基硫。除此之外,与二甲基硫化学结构相似的硫化物也对鱼类有诱食作用。它们是:甲基3-(甲基硫)-丙酸酯,3-甲基硫基丙酸,二甲基-β-丙酰噻亭(二甲基硫的前体),2-巯基乙酸,3-硫基丙酸,3-甲基丙醛,3-甲基丙胺,3-甲基丙醇,二丙基噻亭,二丁基噻亭,二甲基噻亭,5-戊基噻亭,二乙基-β-丙酸噻亭,甲基噻亭,二乙基噻亭和二甲基-2-甲基噻亭。其中二甲基-β-丙酰噻亭的诱食力最为强烈,其次为二甲基噻亭。此外,二甲基甲砜、二甲基砜、二甲基砜、二丙基硫和二丙基二硫也具有很好的诱食作用。钓鱼时我们常用樱桃、桑椹、蜜桃、西瓜、西红柿等瓜果类当作钓饵,这些瓜果不仅草食性鱼类爱吃,就连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也爱吃。这些酸甜适口的水果为什么能钓到鱼呢?其中的糖分和有机酸在起着主导作用。糖对所有的鱼类和几乎所有的水产动物,都具有强烈的诱食作用。而且不论糖的添加量有多大,都不会对鱼类的摄食产生阻害作用。而有机酸则不同,低浓度的有机酸对鱼类的摄食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时则会产生摄食阻害作用。对鲫鱼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肌苷酸、甘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和二甲基-β-丙酰噻亭;对鲤鱼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谷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丝氨酸、丙氨酸、酪酸和二甲基-β-丙酰噻序;对鳗鲡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和缬氨酸;对鲶鱼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缬氨酸;对泥鳅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赖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天冬氨酸和鸟苷酸;对虹鳟鱼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丙氨酸、脯氨酸、蛋氨酸、谷氨酸、胱氨酸、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对对虾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牛磺酸和甘氨酸;对罗非鱼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柠檬酸;对蛳鱼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肌苷酸、二磷酸腺苷和三磷酸腺苷;对牙鲷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甘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甜菜碱。并不是所有的氨基酸对所有的鱼都有诱食作用,例如丙氨酸对大多数鱼都有诱食作用,但虹鳟鱼对它就没有反应。鲶鱼对精氨酸和丝氨酸有忌避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