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文化商城吧 关注:11贴子:164
  • 5回复贴,共1

七个问题,厘清“微信收费”始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开始,必须说一句话,本文是尽可能不带任何偏向,站在绝对中立的角度来解剖问题的,拒绝各种黑。 近期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事件,如果抛开争论,在一滩浑水下寻找矛盾的根源,或许,正是因为当事各方或有意或无意地混淆了事情的因果,才让事情在错位与混乱中被越炒越凶。


IP属地:陕西1楼2013-04-13 18:44回复
    第二、中国移动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中国移动自己说,是网络越来越堵了。 好吧,这个坑爹的说法我们可以忽略,下面再来谈它。 有人说,这是运营商想通过收费遏制腾讯的发展。 这个说法其实很扯蛋。以腾讯目前的体量、收入结构、产业链布局以及银贷关系,如果不是一个天文数字级别的收费规模,已经不可能让企鹅帝国伤筋动骨。流量费这个坑太小,绊不了大象的脚。 有人说,这是坑人的企业,想赚更多坑人的钱。 这个说法显然过于情绪化。任何企业都想赚钱,但运营商如果只是想赚钱,有的是办法,不用这样鱼死网破。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运营商如果收了这笔钱,要花在什么地方? 答案是,填窟窿。填微信为运营商带来的收入窟窿和成本窟窿,尤其是成本窟窿。 收入的问题重要,OTT厂商对运营商的威胁趋势不可阻挡,运营商也在准备应对,但这并不紧急。 而在成本问题上,牵扯到一个关键的问题:网间结算。 2010年,我曾在一篇报道中写过一句话,“自中国互联网普及至今,接入市场大多数的恩怨、沉浮与矛盾,背后都与网间结算有关。围绕这一核心命题的争议之多,矛盾之烈,讨论者之众,远超其他产业问题。” 在微信事件上,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症结。


    IP属地:陕西3楼2013-04-13 18:46
    回复
      第三、用户交了流量费,运营商为什么还要“重复收费”? 好吧,这是我最近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 但这个问题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如同前面所说,运营商与微信争执的矛盾焦点,不是用户要不要向腾讯交费,而是腾讯要不要向运营商交费。 如果是前者,那是一个涉及面巨大的社会问题,而且因为运营商已经向用户收取过流量费,再重复收费是不合理的。 但如果是后者,就纯粹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问题,和用户没有直接关系。最关键的是,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是有原因的。 最核心的逻辑是,以前,只有运营商能向用户提供打电话、发短信的业务,而且用户要购买移动互联网应用,只能通过运营商交费,所以运营商掌握了客户的付费渠道,所以在流量费之外,运营商可以从移动互联网公司手中拿到一定比例的业务分成。 这也就是说,运营商修的路上,只有一家自己的汽车公司在拉客人,所以可以通过交叉补贴,实现总体收入的平衡。 为了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所以向用户收取的流量费其实是相对较低的,因为运营商可以在话音业务、短信业务、以及合作伙伴分成中获得弥补。 就像报纸和杂志,零售价其实经常比印刷成本还贵,因为还可以靠广告来补贴。 但现在,与其他的互联网产品不同,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业务,不再是运营商的业务补充,而是逐渐能替代彩信、替代微信、甚至未来替代电话,直到成为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掘墓人”。 过去,运营商制定话音业务、短信业务等价格的时候,是把自己的建网成本、牌照成本与频率成本(这个成本主要是国外运营商)、运营成本等等全部打包在内的,但现在,由于微信不用承担网络、牌照、频率等巨大的成本,可以以更便宜的“伪免费”方式来发展用户,这对运营商将造成致命的打击。 与此同时,网银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让移动互联网公司不再被运营商卡住脖子。比如一个手机QQ用户要买个Q币,可以直接用财付通付款,而不用给中国移动结算分成。 这意味着,运营商原来的“交叉补贴”来源都被掏空了。 那就不补贴吧。反正中国移动又没有入股腾讯。 但这下问题出来了。微信3亿用户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如果没有补贴,只收取用户的流量费,运营商是赚不到钱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靠着中国移动的网间结算还好一些,中国移动甚至可能越亏越多。 所以,运营商傻了。 所以,中国移动向腾讯收的“流量费”,真正的理解,应该是用户交的流量费,与运营商成本之间的剪刀差。 从道理上来讲,只要费用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是说得通的。因为毕竟微信使用了运营商的网络与资源,也不是运营商自己的公司,运营商没有义务为它也提供补贴。


      IP属地:陕西4楼2013-04-13 18:48
      回复
        第四、中国移动挖了个坑,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问题在于,中国移动没有直接跟腾讯说,你让我亏钱了,你来帮我填吧,而是遮遮掩掩找借口,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移动说法是,微信带来的“信令风暴”,正让中国的移动网络越来越堵,甚至有可能网络崩溃。 这是实话。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或许比中国移动所说的更加严重。这个问题过于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已经有很多报道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网上一搜便知究竟。 但问题是,这跟向腾讯收费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没有关系。即使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不能阻止用户继续使用微信,“信令风暴”依然还会存在。 这个逻辑错误,是很多人质疑中国移动的重要理由。 一些运营商内部的朋友的理解是:可能是过去的习惯,让中国移动认为,突出强调网络的风险问题,更容易引起政府及公众的重视与担忧,从而获得更多支持。但它忽略的问题是,当这个手段被附加在一个商业目的上的时候,反而会被外界视作给腾讯“扣帽子”,从而起到了与预期截然相反的效果。 惯性思维害死人啊。


        IP属地:陕西5楼2013-04-13 18:49
        回复
          第五、如果腾讯“被收费”,用户会不会也“被收费”?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从经济学上来讲,企业的成本增加后,必然会转嫁给用户,才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所以从总量来看,如果被收费,腾讯要么降低自己的利润率,要么只能增加向用户的收费。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逻辑。 不过,绝大多数的微信用户,是不可能感受到这个变化的。 中国当前恶劣的互联网竞争环境,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必然处于“伪免费模式”横行天下的局面。 所谓“伪免费模式”,即向用户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同时销售各种增值服务包,并以用户资源为商品,在其他的环节赚钱,比如广告、流量倒入等。在QQ时代的腾讯即是如此,未来微信也不会例外。 说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话,不用管其他任何理由,也不用看任何国内国外的案例,只要有一个周鸿祎在那虎视眈眈看着,马化腾哪还敢提收费?


          IP属地:陕西6楼2013-04-13 18:51
          回复
            第六、腾讯给监管者出了道两难命题 腾讯是怎么应对这件事的? 中移动下错棋,让腾讯获得了3亿用户的舆论支持,但这并不是治本之道。 因为只要腾讯的服务器还在运营商的机房里,还使用着运营商的网络,它就始终不能真正脱离运营商而生存。即使变成再强大的鲨鱼,依然离不开基础网络这片海水。 所以,在今年两会上,马化腾提出,开放网络建设。 这是直击底线的一着,但也给监管层出了难题。如果开放网络建设,整个国家的信息通信产业结构就可能受到冲击,国防、安全等领域也会面临更大风险,但如果不开放,移动互联网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越过运营商,以“免费的午餐”一寸一寸摧毁运营商的防线。 那么,监管者应该怎么办?


            IP属地:陕西7楼2013-04-13 18: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