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30日漏签0天
后三国吧 关注:50,940贴子:6,46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8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后三国吧
>0< 加载中...

【资料】古代兵器简述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斧: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和最早的“兵器”。石斧的出现时间已经不可考,埃塞俄比亚阿瓦什村的打造石器时间为260万年前,这是最早的打造石器,当然,也完全可以是最早的凶器。因为在同一地点发现了与这些石器紧密相关的动物的骸骨碎片。
  人类出现并扩散到全球时,很有可能是是跟人科动物发生过冲突的,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点。在人类扩散到欧亚大陆后不久,带炳的石斧就出现了。到了文明时代,首先进入文明的埃及,其最初主要的单兵武器就是石斧。古王国时期,出现了铜斧。商朝时的中国军队,也以青铜斧为主要武器。斧头的主要重量集中在它的刃部,如果砍中敌人,不用说会是很有效的。不过斧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只有刃部有杀伤力,且只能砍杀,没有刺击功能。长长的柄没有杀伤作用,如果用木制,容易被敌人砍断,如果用铁制,又沉重了些(而且是无用的死重),再者斧本身的重量,也限制了它的长度。跟新兴的刀剑比起来,效能不高,所以在刀剑兴起以后,斧再也不是主要兵器了,在较早发明刀剑的两河、印度和希腊,从来没有把斧作为主要兵器过。但斧因为其强大的心理震慑作用,并没有被淘汰。事实上,早在商朝时,斧的变种:钺,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武器只是比斧大些,有的在前端加上了矛状刺。企图把斧和矛结合起来,但因为斧本身的长度限制,这种结合并不成功,不过钺却成为一种刑具,并进而成为权力的象征。在青铜时代以后,斧作为一种辅助兵器,一直得到运用。诺曼底人和维京人都曾成功地使用过战斧。后来斧曾跟矛结合,产生了欧洲戟。欧洲人也把斧头作为刑具过。斧头还可以作为工具,所以也成为工兵的象征。拿破仑军队的工兵就以斧头为标志。其实直到现代,斧头因其刃部重量带来的巨大砍杀力,还总是令人害怕。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里面马永贞被斧头砍入腹部的镜头至今记得。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棍棒:这玩意儿也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武器之一。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黑猩猩在遇到豹子的时候,会把树枝向它投去,这样看来,棍棒作为武器的历史还真是早得厉害。但是棍棒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它没有刃部,没有砍杀和刺击功能,只能用自身重量砸击敌人。如果遇到使用有刃兵器的敌人,木制棍棒很容易被折断,而金属棍棒既耗费工时和资财,效果又远不如其他长兵器好,如果遇到穿盔甲的敌人,它的杀伤功能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在人类出现以后,棍棒很快失去武器地位——据我所知,在旧大陆上只有一个文明国家例外,就是中国。据《周礼·正义》卷六十一正文和郑司农注:,三代的“五兵”中就包括殳(中国上古讲到所谓“三代”的,一般都是在讲西周的情况)。《书》上说:“武王伐纣,战于牧野,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仍制造了大量棍棒给步兵使用。棍棒的原料丰富,制造容易,在有刃兵器制造经验不足和需要大量武器的情况下,装备它还可以理解。但是到了秦统一中国之后,仍然装备有这种几乎无用的武器就很令人困惑了。1976年在嬴政陵兵马俑三号坑中出土三十件铜质殳头,上有多刺,年代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也出土有带有尖头的殳,看来中国人是想使棍棒具有刺击伤害功能。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干脆制造节省工时又更有效的矛,而是花费大量精力来制造这种复杂昂贵的殳头呢?在《吕氏春秋》和《六韬》中还记载有铁杖。这种沉重的棍棒,用于砸击还是很有效的,只是性价比依然不佳。所以中国人坚持使用棍棒作为兵器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我想这可以谨慎的归因于中国与其它大文明缺乏交流。秦以后,随着有刃兵器的发展,棍棒再没有市场。但在新大陆,直到西班牙人到来,印加军队还曾使用棍棒作战。面对使用长矛长剑,身着板甲的西班牙军队,这样的武器效果可想而知。


2025-05-30 01:56:19
广告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矛:据说,五十万年前的欧洲人科动物就已经会制造一端削尖的棍棒了。18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曾经有效地运用这种原始的矛,杀死猛犸,从而使自己成为苔原上最可怕的猛兽。人类进入欧洲之后,于45000年前发明一端绑有石刃部的矛。于是这种简单有效的兵器随着人类的扩张流传到全世界。在整个冷兵器时代,矛和它的变种一直是主要的长兵器(只少数国家在较短时间内例外)。矛和它的变种的外形是一致的:木制或竹制的长杆,一端装上锐利的矛头。这种武器只能发挥刺击功能,但非常节约成本和工时,便于大量生产。同时,它对敌人却是个极大的威胁。对于不够坚固的盔甲来说,冲击的敌人的矛头很可能刺穿它们,从而伤害士兵。更不用说那些没有盔甲的轻装兵了。即使是面对最坚固的板甲,长矛仍然可能从其缝隙中刺入杀伤士兵。一旦刺入体内,随着对手的前进而不断深入的矛头,对人体的伤害将很大。因此没有人能够面对敌军的长矛方阵无动于衷。如果是步兵使用,那么长矛的冲力还表现不出来,所以有的国家如罗马和中国并不把矛作为主要长兵器,然而到了骑兵装备马镫以后,手持长矛冲击的骑兵成了战场上最可怕的兵种。快速突进的骑士手中的长矛,对于任何敌人都是严重的威胁。
  既然矛以刺击为伤害敌人的手段,那么一般来说,当然是越长越好。早期的矛受到当时工艺水平的限制,还不很长。并且,有的矛还有“多用途”的要求,这样的矛当然也长不了。如希腊的矛,可以投掷,长三米左右。希腊的对手波斯军队中很多民族都使用短矛,波斯骑兵的短矛,也是可以投掷的(当时的骑兵没有马镫,为了避免持矛冲击时被反作用力冲下马,往往把手中的长兵器当投掷兵器使用,在逼近敌人时突然掷出)。后来随着工艺发展,矛的杆可以加长,并且人们发现,武器专用化对发挥武器最大效能有利。投掷兵器和近战兵器最好分开。于是茂的长度增加,《考工记》记载的中国标准是步兵用矛长3.8米,战车兵用矛长4.6米,但出土情况一般是165一220厘米之间,最长为297厘米;到汉代以后的矛,骑兵的较长,达到4.2米,步兵用矛长2米。但是中国矛到晋以后逐渐被枪取代。这种武器跟矛相比,只是刃部短而尖,更有利于刺击,其实只是矛的变种。宋代守城专用的枪,杆长达到7.5米,长得有些夸张;明军的枪长一般为3.7米;清朝的枪长4.4米左右。除了这些普通的矛之外,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矛据说柄长7米以上,而嬴政陵兵马俑坑中据说也出土了6.3米的长矛。以上两例都是非常罕见的特例。大规模装备的最长的野战矛,出现在欧洲,也就是马其顿长矛,这种长矛用山茱萸木为杆,长6-7米。按马其顿军制,重步兵方阵兵员为16384人,可以设想一下这一万六千三百八十四人都装备这种矛,缓缓前进的可怕场面。不过矛也不是越长越好的。因为矛越长,占用空间就越大,使用它的兵员活动就越不方便。所以后来中世纪的欧洲骑兵矛一般长2.5-3米。到了步兵复兴以后,14-15世纪的瑞士长矛的长度又达到了6米,其中头部近一米的长度为铁制,防止敌人砍断矛头。长矛作为步兵装备,在欧洲一直使用到17世纪,这期间使用的矛头有羽形和菱形良种。而作为骑兵装备,一直使用到二战初,以波兰骑兵对德国坦克的悲壮突击作为其谢幕戏。这样说来,其实欧洲矛的消失,是跟中国同时的:)。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投枪:投枪是人类发明的武器,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其他人科动物会制造投枪。《与兽同行》第六集中有人类用投枪杀死肿骨鹿的场面,在《探索》节目中,也把人类会使用投枪,作为其对尼安德特人的一个优势。最早使用投枪的文明国家大概是乌尔第一王朝。著名的“乌尔军旗”上绘有战车上斜挂着的投枪筒,大约完成于前2500年左右的拉格什鹫碑上也绘有拉格什国王安那吐姆在战车上手持投枪作战的场面。之后,投枪传遍西亚、印度和欧洲。早期的投枪跟矛差别很小。甚至可以说是一回事。前面已经说过,到前5世纪初为止,这种投枪和矛不分的情况还是主流。但在此之后,这种情况就改变了。从《波罗奔尼撒战争史》可以知道,波罗奔尼撒战争中,射击兵和重装步兵的使用就分得很清楚了。而投枪使用的最高明的还数罗马军队。卡米路斯改革之后,罗马重步兵统一使用投枪(止第三列的后背兵例外,他们使用长矛)。这种投枪长1.5-2米,重4-5公斤,一般投掷距离是30米左右。这种投枪完全是为了投掷而设计的,所以铁头很细,在能够穿透敌人铠甲的同时,会迅速弯曲,即加强杀伤效果,又避免了敌人把它投掷回来。到了马略改革之后,投枪的设计进一步改良,将铁头套入木杆中,两者长度相仿,用两根销钉连接。这样,在投掷出去后碰到硬物即折断,敌人更无法投掷回来了。一名罗马重步兵在一次战斗中一般携带两支投枪。
  这里要说说投枪的使用。投枪跟弓、弩、投石索等射击兵器不一样,它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远距离上杀伤敌人——注意这点!——而是为了在士兵投入近战之前,突然伤害或搅乱敌人,破坏其作战队形,迅速为我方的近战创造有利条件。正如蒙森所说:“ 罗马人将重标枪与剑配合使用,其所产生的作用与近代战争中使用火枪与刺刀是极相近似的。标枪的投掷用来为刀剑的肉搏战作准备,正好像先放射一排枪,再用刺刀冲锋一样。”因此投枪跟弓弩之间,并不存在互相取代的关系,很多军队都同时使用投枪和弓弩,包括那些重视弓弩的国家。投枪跟弓弩相比,有三个好处:一是由于其自身重量大,尽管初速慢,但是在近处投掷时,准确度和威力还是不容小视的。尤其给敌人造成的心理震慑很大(想一想被投枪穿透的惨象吧);二是同样由于其重量大,所以如果击中敌人的盾牌,会造成敌人活动不便,从而妨碍作战。如果抛掉盾牌,就会陷入缺乏防护的境地。罗马对北方民族作战时,就使对方陷入了这种两难局面就;三是成本和消耗工时比弓弩低,比较方便使用,训练较易,不象弓弩一样需要专业训练。
  罗马军队凭借良好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取得了极大成功。到了罗马帝国渐渐衰落的时候,随着骑兵作用的增强,射程很近的投枪逐渐失去作用,从而被逐渐放弃了。到了东罗马时代,东罗马军队使用的主要射击兵是弓,投枪被排挤到了次要地位。由于弓的发展和军队兵种分工程度的加强,投枪地位的下降在整个西方都发生着。但是在原先使用投枪的地方,这种武器都一直在发挥作用,并没有消失。俄罗斯的“杰里德矛,长一米左右,枪头很重,插在投枪筒里,这种投枪筒一般为3联装。一直使用到17世纪。
  有一个国家原来是不使用投枪的,但是在其它国家的投枪地位下降以后,它却改变传统,把投枪列入了制式装备。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宋朝借鉴南方民族的兵器,生产了棱枪,这种投枪长数尺,手投可达数十步远;元朝的投枪有长短两种,长投枪又分为欺胡大、巴尔恰两种,可以作为长枪使用。短投枪称为三尾标枪,尾部有三尖刃,似乎是起类似箭羽的稳定作用;明朝继续使用投枪,有陆战用的标枪和战船上使用的犁头镖和小镖,形制比宋朝投枪有了改进,枪杆用颤软的稠木或细竹制成,长约2.1米,前粗后细,铁头重大,中心在前,据说这样投得远而准,而且有力。这些投枪一般可以投二、三十步远;清朝继续使用投枪,不过主要是水师使用。长三到五尺,有手镖、犁头镖、铁斗镖等类型。在宋代之前,中国是不把投枪列入制式装备的,当其它国家的投枪地位下降之后,中国人却把它列入制式装备,其中的原因,很让人觉得费解。
  为了增加投枪的射程,人们发明了投矛器。投矛器是一块扁平的骨头或木头制成的小板 (长30一150厘米),板上装有矛杆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使用它可以使投枪射程增加到70-80米。这种小装置最早的实物是1万年前的。西方的射击兵运用过它,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土著民族也是用过它,可见这东西是全世界人类不约而同的发明——但中国人例外。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关于弓的伙伴:箭。最初箭镞是绑在箭头上的,后来改为末端(铤)中空,套在箭头的小枝中,并用胶结合。或者相反,将铤插入杆的头端,用胶水或丝缠绕扎紧。早期的箭镞,如埃及人的,遇到下雨胶水溶化,就会脱落。后来的箭作了改进,更加牢固而可靠。并在飞行稳定、增加杀伤力和穿透力方面,不断地得到进步。中国和印度的箭曾经很多名目。其实不外乎是穿甲箭、对付非装甲目标的箭、远程箭、训练箭、及其它特殊用途的箭(如鸣镝)等。至于中国箭镞的名目和解释,下面的网址有:[URL]http://www.xwood.net/xstorm/data/bow.htm[/URL],大家可以看看。
  说到弓,就不能不说一说非复合弓中最强的英格兰长弓,它出现于12世纪,最初是威尔士人的发明,英格兰征服威尔士之后,引进了它,并有了更大的发展。长弓用榆木、棒木和罗勒木制成,后来主要用紫杉木制造(最好的紫杉木并不产于英国,而是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的)。长弓的长度近两米,箭长近一米。拊宽3.8厘米,往两端逐渐变细。弓末用角料镶包。弓身的前部截面为半圆形,后部是平的。长弓需要36公斤以上的力才能张开,因此长期训练过的人才能发挥其威力。它的射程和射速,前面已经讲过了。它的光荣战例,网上已经很多,这里就不重复了。
  从英格兰长弓我们可以知道,合成弓未必就逊色于复合弓,在一定条件下,它的性能是可以达到乃至超过复合弓的。实际上,早在古希腊时代,希腊弓得射程就达到了近两百米——并不比当时其他民族的复合弓差多少。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刀:兵器历史上的规律是:效费比最佳的武器获得最大成功。因此弓成为古代应用范围最广的射击兵器。出于同样的原因,刀成为应用范围最广的短兵器。
  虽然文明时代的刀普及比剑晚,但是刀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石器时代的石刀跟不装木柄的石斧,是难以区别的。到了斧头加上木柄之后,那些不装木柄而一边开刃的石质劈砍器,才能被称为石刀。这种东西在原始社会一般是作为工具使用的,当然也可以成为凶器。当铜器时代到来以后,人们开始尝试用铜制造刀,但是天然铜和人工冶炼的纯铜都比较软,不适合作为武器,所以直到青铜,也就是含锡铜发明以后,铜制刀才得到实际运用。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一王朝(前29世纪)成为青铜时代的先驱。不久,青铜刀和青铜剑都问世了,从此刀剑开始了它们的竞争史。早期的刀还必须与斧竞争,在这双重竞争之下,刀在很长时间内不是主要短兵器。如最早制造青铜刀的两河流域各民族,直到亚述时代,主要的短兵器还是剑;古埃及长期用斧,后来引入了剑,到了新王国时期,仍是短剑、腰刀、战斧并用;古印度有刀剑,但是到了雅利安人入侵后,短兵器中以斧和剑为主,记载有列国时代军事状况的《往世书》中讲到的主要短兵器中有剑和斧,却没有刀;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时期和麦锡尼文明时期,都有青铜长剑,但作为武器的刀却很少,多利亚人入侵之后也将剑作为短兵器的绝对主力;中国虽然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有青铜刀(1975年出土于甘肃东乡材家马家窑遗址和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文化遗址,外形模仿石刀),但是直到西汉,刀依然不是主要短兵器;波斯、罗马也都以剑为主要短兵器。总之在整个奴隶社会,刀在与剑的竞争中是失败者,其原因下面讲到剑的时候再说。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以色列了。这个另类小文明,似乎特别喜欢刀。《圣经》上通篇都是用刀杀人的记载,如列上19:10 、书11:11 、列下3:26等等。
 早期的刀,可以以中国商朝的刀为例,它们分为三种:直脊的、弯脊的和直脊而首部上弯的。总的来说,这些刀都很短,这是因为青铜质脆,若做得太长,易折断。而且没有尖锋,也就没有刺击功能。现在我们可以从刀这一方面,知道早期刀剑竞争中刀不如剑的原因了:一把短短的又没有刺击功能的武器,其战术运用范围是很窄的。
  刀郁闷的时间很久,直到中国西汉时期。这时的中国军队正急剧地向骑兵时代跃进。骑兵作战跟步兵、战车作战是完全不同的。在快速运动中的骑兵,其作出战术动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往往是在短短一瞬间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另一方面,马匹的速度使快速刺击成为有力的战术,但此时马镫还没有发明,用刺击兵器如长矛等刺击敌人,容易被反作用力推下马。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马速劈砍敌人,成为最有效的战术。砍人比刺人受到的反作用力小,而威力依然致命。这样,剑具有的刺击功能发挥的机会变得非常有限,而两面的刃只能有一面发挥作用。战术运用的余地变得非常小,而其消耗的工时依旧。也就是说,当时代改变了的时候,原先合用的武器,变得不合用了。这时,世界上第一种长刀(跟原先的短刀比较而言,不是后世那种装木柄的长刀)——环首刀,应运而生。这种刀跟前面所述的商朝刀的最大区别是:它是铁质的。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乌兹钢刀比较长,因此重量较大,但又是单手持握的(着从刀柄特写可知)。所以需要很大的腕力才能挥舞自如,使用者也容易疲劳。而另一种著名的刀就没有这种缺点,它就是武士刀。
  跟传遍世界的乌兹钢刀不同,武士刀始终是日本特产,真正的好刀都产自日本。大体上,从古坟时代到707年为直刀(上古刀)时代,从806年到1572年为古刀时代、从1573年到1867年为新刀时代、1868年到现在为现代刀时代,可见新刀时代以前的武士刀,属于我要讲述的古代刀的范围。日本刀的发展可能受了唐朝横刀的影响,我曾看过横刀的仿制品照片,跟后来的武士刀有些相似。但吉备真备从中国带回的武器只有弓箭,这似乎说明早在遣唐使时代,日本刀就已经足够优良,无需借鉴中国技术了。无论如何,到了廉仓幕府时,武士刀就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欧阳修曾作《日本刀歌》来盛赞这种武器。到了明朝,倭寇从日本得到大量的武士刀与明军作战,令明军感到很是为难。戚继光羡慕气恼之余,对中国自己的制刀技术大加抨击:“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时匠役将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侧锉,将刃横出其芒,两下有肩,砍人不深,刀芒一秃,即为顽铁矣,此当辨之。” (《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直到最近的中日战争中,日本刀仍然给中国人很深的印象。对这种武器,欧美人的痴迷程度不下于中国人,在反映二战太平洋战场的电影中,常常出现这种刀;而国际市场上好的日本刀也很贵;直到最近的《最后的武士》,日本刀也是重要角色。
  最初的日本刀,跟前面说过的环柄刀差不多,都是直身的,平安时代以后为了便于马上劈砍,逐渐变为弯身,即为太刀;江户时代出现了较轻便的打刀。总的说来,其种类可以分为身长30厘米以下,供非武士阶层使用的短刀、身长30-60厘米的胁差(武士的短刀,便于拔出防备不测之变,以及实施日本式的自杀——剖腹)、身长60厘米以上的主战短兵器刀和太刀,通常,它们的身长不会长于80厘米。比较特殊的是忍者刀,它仍然是直身的,因为忍者不需要马上战斗,所以便于刺杀的直身刀能够提供更多的战术选择。所有好的日本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日本铁矿石制造。不过现代条件下,使用欧美优良铁矿石,一样可以制造出较好的武士刀,只是不如日本原产的名贵。至于中国仿制的武士刀,跟日本原产的差距较大——上面两句话跟本文没有任何关系。至于武士刀的制造工艺,网上介绍无数,这里就不罗嗦了。只是顺便提一下日本国宝级的名刀:名物大典太,太刀,刃长66.10CM。平安后期刀工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来为室町将军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时代落入秀吉手中,后来秀吉将它赐予前田利家。刀铭:三池光世 ;菊一文字则宗,太刀,刃长78.48CM。后鸟羽院时期备前国刀工则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传说后来为新撰组剑士冲田总司所有。刀铭:菊一文字则宗 ;长曾弥虎彻,胁差,刃长45.75CM。越前国刀工虎彻于宽文三年所作。为新撰组剑士近藤勇的爱刀。刀铭:长曽袮虎彻入道兴里 ;和泉守兼定,刀,刃长70.6CM。著名刀工之定所作,新撰组剑士土方岁三所有。刀铭:和泉守藤原兼定。在刀柄上也刻有铭文:临 兵闘者皆阵烈在前;此外尚有堀川国广、葵纹越前康继 、 肥前国忠吉 、村正 、正宗 、长船(名物大般若长光)等等。
  武士刀以刀身坚韧、刃口锋利为优势,性能极佳,尽管不象大马士革钢刀的制造者那样喜欢堆砌各种装饰,但是精心打造的武士刀也有其独特美感——不知为什么,我虽然不大欣赏日本传统文化,却非常喜欢武士刀。从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角度说,武士刀可以说达到了古代刀的巅峰。如果要说有缺点的话,就是双手持握造成左手无法持盾,在战场上战术选择较小——不过双手持刀,较为省力,恰恰也是日本刀的重要优点,看来人间没有完美的事物。与武士刀、乌兹钢刀名声相仿的还有马来亚的克力士,我在《轻兵器》上见过这玩意儿的照片,感觉那应该被归入剑的范围。至于武士刀跟乌兹钢刀是否交过战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是有过的。因为仿制乌兹钢刀的中国人曾经进攻过日本,不过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就不能说什么了。如果个人选择的话,我绝对选择武士刀,不为什么,就因为它美。
  当乌兹钢刀和武士刀崛起的时候,长刀的发明者中国人却表现不佳。从环柄刀到横刀,再到腰刀,中国的刀同样是为了适应马上劈砍,渐渐的由直身变成弯身。但在两种名刀的光芒笼罩下,中国刀未免显得逊色了。而且不知为什么,中国刀的制作工艺有时候不升反降,比如前面所引戚继光抨击当时中国制刀业粗制滥造的话,就反映出制刀业的堕落。不过,明朝的腰刀,如果认真制作,其威力和外观仍然是很出色的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投石带:在射击兵器中,只有这一种在奴隶社会以后就消失了。其发明时间不详,从大洋洲、非洲很多原始部落直到20世纪还使用它来看,它也是一种古老且不约而同的发明。从出现到消失,投石带的变化不大,都是用一条皮带或绳索制作,中间宽,用以兜石,一段有环,可以用手握住,另一端则无。把兜上石头的投石带在头上旋转,逐渐加力后放开无环的一端,石块即快速飞出。这样可以把1/4公斤的石头掷出150米外。投石带可以投掷光滑的石块,也可以投掷铅弹。到了火药出现以后,还可以投掷早期的榴弹。
  很显然,投石带跟弓弩相比,最大的好处是经济性好。上面已经讲了它的结构,这种武器显然是很好制造的。石块的要求也不高,最多圆些光滑些就行了。第二个好处是方便训练和补充。从投石带的使用来看,显然比弓省力和易于操作,而且大多数地面石头和其他小重物很常见,一旦储备枯竭,可以随地补充。因为结构简单,如果损坏,投石带也可以及时修复。投石带的另一个好处是石头从半空中下坠,对于专注于正面防御的敌军来说,颇有点防不胜防的感觉。但投石带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精度太差,它的初速比箭更慢,而且呈抛物线飞行,精度根本无法保证。杀伤力也不足,在掷中无防护或者防护较差的对手的时候,还可以杀伤他们——穿着软甲,如皮甲、麻甲、棉甲、锁子甲等的军人,如果甲胄厚度不够,则石头还是可以在不穿透甲胄的情况下伤害他们的,但是对付重甲兵就很难了,盾牌也可以容易的防御住小石头的攻击。因为易于防御,敌人对投石带的恐惧远没有对弓箭的恐惧那么大,因此它的心理威慑力也远不如弓弩。我认为,投石带这种射击武器并不成功。
  最早装备投石带的文明国家是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就已经列入制式装备了,主要供努比亚雇佣军使用。后来这种武器流传到其他国家。其中在欧洲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像伊比利亚投石手这样著名的投石部队。而弓箭较好的西亚、印度尽管也有使用,但是范围相对小些。可见弓箭跟投石带存在着竞争关系。
  中国长期不装备投石带,只有到了宋朝,使用手炮。这种东西由二人操作,抛掷半斤重的石头。《武经总要》中建议在敌人逼近时使用它,这跟投石带的使用相似,不过从作用原理和归类来看,手炮应该称为微型的投石机。除此以外,我找不到中国装备投石带的纪录。中国的射击兵器长期是弓弩的一统天下,后期变成弓与火器并用。个人认为这是中国人在军事上比较其他国家的一个高明之处。
  投石带在罗马衰落之后地位严重下降,中世纪欧洲射击兵器的绝对主力是弓和弩。直到火药传到欧洲之后,欧洲人制造了小型燃烧爆炸物——早期的榴弹,为了投掷这种东西,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了投石带。这是投石带最后一次闪光。


2025-05-30 01:50:19
广告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盾:最早的盾是藤编成或者木制的。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在人类跟其它猛兽和人科动物进行决死战的时候,他们都是只使用进攻性武器,义无反顾地扑向敌兽的。最早的盾是哪里出现的,很难知道了——因为材料的关系,它容易腐朽,腐朽后的痕迹又比较难跟其它木制生产生活用品区分开来。不过早期的文明国家,如埃及、苏美尔城邦都有了盾,这是肯定的。当面对猛犸、短面熊、狮子、野牛、尼安德特人、东方直立人的时候,人类从来没有想到过要保护自己,到了成为动物界无可挑战的霸主的时候,却需要盾牌的保护了,这是否说明人类最害怕的还是自己的同类呢(当然也有早期工艺不发达的原因。但是弓箭发明的时间这么早,用工艺来解释防护武器的不发达是不大恰当的)?
  早期的盾是藤编木制的,这样就有了问题:滕制的盾容易被有刃兵器砍开,而木制的盾除了这个问题,还有在受到强力砍击时,容易沿木材纹理裂开的毛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在盾牌上包裹较坚韧的材质,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军队已经这么做了。到了中王国时期,埃及盾牌主要是上部成半圆形,下部为长方形的一种盾牌,外覆毛皮,毛皮覆盖整个盾面,用钉子固定。此时还出现了可以遮盖全身的圆形巨盾,由于太过沉重,必须由一人背负行军,到作战时才交给战士。新王国时期的盾则没有什么大进步。另一个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也已经使用盾了,早在乌尔军旗那个时期,步兵就已经有了小盾——这是我看那幅图得出的结论,对不对可不敢说。之后一直没有多少进步,直到亚述时代。在早期文明国家中,亚述是比较重视盾牌的。其中最大的是柳条盾,盾用柳条编成,长度大者相当于或超过士兵的身高,宽度可掩护二至三人;小者约半人高左右,宽度够掩护一人或二人。柳条盾的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顶部向后突出一块,与盾体成直角;还有的是从约一人高度开始向内弯曲并逐渐变窄,最后形成尖顶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作战时,持盾者和弓箭手二人一组,持盾者携带短剑或矛,将盾牌立在地上以掩护弓箭手;而弓箭手在盾牌的掩护下得以充分发挥其射箭的效能。这种大柳条盾最适于攻城战斗。上部向后折或者向内弯曲的大盾、都能遮挡城头矢石。单人使用这种大盾时,则把尖顶盾倚靠在墙上,自己藏匿其中进行攻城作业。较小的圆盾则供站车兵使用,步兵矛手和早期帝王的侍从也使用这种盾。此种盾一般是用金属制成的,因而比较小,其直径很少超过0.5米。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种金属盾。其外形特点为边缘向内弯曲,中央稍突出。圆盾有用青铜铸造的,有用铁锻造的,也有少数礼仪性圆盾是用金、银制成的。其中金盾仅限于王、王室成员和极少数达官使用。后来,金属圆盾为柳条圆盾所代替,盾缘是用硬木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有时盾的中央饰以凸出物。
   亚述军队攻城图,注意士兵手中的圆盾和城下的巨型柳条盾:
  后期亚述常使用凸面盾。初期的这种盾一般为长方形,普及使用后体形增大,外形也变为底部方形,而顶部呈弧形。这种盾有的是柳条编的,有的是金属制的,盾的中心和边缘常常饰以蔷蔽花或环状图样。盾的长度有120厘米到150厘米,便士兵从头至膝都能够得到防护,凸面盾行军时负在背上。也有些凸面盾是椭圆形的,较大,在行军时同样背负。
  亚述盾达到了早期盾的高峰。除此以外印度在列国时代、中国在西周也都装备了盾牌。中国步兵盾(步盾)和战车兵盾(孑盾)都呈长方形,只是战车兵盾较小。
  奴隶时代有名的大盾还有希腊军队装备的大圆盾。在迈锡尼的“战士花瓶”上,已经出现了这种大圆盾,只是下方还缺了一块,盾形就好像满月前4天的月亮。到了古风时代重步兵出现之后,这个满月就成形了。希腊大圆盾曾经抵御了波斯的箭雨,是很值得信赖的防护武器。
  希腊重装步兵图,注意他手中的圆盾:
  马其顿军队的重步兵,因为需要双手持矛,所以无法持握大圆盾,他们只是在左肩挂了个小圆盾。马其顿另一个手持小圆盾的兵种是轻装步兵。
  如果说其他军队不握盾还可以凭手中兵器与敌人较量,那么罗马重步兵失去盾牌,可就难办了。在卡米路斯改革之后,除后备兵外罗马重步兵统一使用投枪,没有长兵器。近战仅凭手中的短剑取胜,必须用大盾掩护自己。否则,面对手持射击兵器、长兵器乃至长剑长刀的敌军、罗马士兵的战斗必然困难重重。然而凭借大盾与短剑的结合,罗马步兵却成了那个时代最可怕的军人。罗马大盾问世于高卢入侵后,大概是得到了凯尔特人的技术启发,一直沿用到帝国时代。此盾为木制,俯视约呈半圆形,正面看去呈长方形,高1·25米,宽0·8米。盾外包裹皮革,铁皮镶边,里面中间部分衬有铁片。罗马大盾伴随罗马士兵经历了700多年时光,经历了无数险恶的战斗,抵御了无数武器的侵袭,挽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并把他们最终带到胜利,是古代最好的盾之一。因为上面已经贴出罗马士兵大图,这里就不重复贴图了。
  奴隶社会的盾牌基本上已经把技术发展到顶。从材质上说,木盾、滕盾、柳条盾、铜盾、铁盾都已出现;从大小说,巨盾、大盾、小盾都已出现;形状上说,圆盾、长方形盾、奇形盾都已出现。从制盾技术上说,普遍以木盾为主,包裹毛皮,常用铁皮镶边,手持部分往往有金属保护。
  罗马衰落之后,世界迎来了骑兵时代。这时大型的盾不大受欢迎了,因为骑兵在马上往往要持长兵器,左手持物太大太重会妨碍作战,而且在马上是无法把盾支在地面上的。所以盾的形制有缩小的趋势。封建时代的盾牌比较乏味,因为关键性的技术在奴隶社会都已经发明出来了。这时候比较有特点的是维京人的泪滴性盾牌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而我们知道,西亚和印度因为地理环境所限,在海军方面没有大的成就。于是,军舰领头羊的角色,居然被原先非常落后的中国人夺去了。
  在西汉之前的文物中,没有发现中国风帆的痕迹,直到东汉《释名》中才有了“随风张幔曰帆,帆泛也,使舟疾泛泛然也。”的记载。可见中国人会用帆比埃及晚了三千多年,比希腊晚近两千年(甲骨文上有的符号被认为是帆的表现,但既没有实物也没有其他文字或艺术材料作为佐证,因此可信度不高)。古代最重要的船只推进器尚且如此,其它就不用说了。不过中国在上古军舰方面的落后,同样只能归咎于环境所限:首先,太平洋不像地中海那样平安,风向和洋流都很复杂,对于上古简陋的船只来说非常可怕;其次,在中国三海附近,既没有文明国家,也没有强劲的对手,海军无用武之地,相反,陆地上却频繁发生战争;因此,仅仅用于渡过江河的小小桨船,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足够了。所以上古中国军舰没有什么成就。
  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中国也渐渐的学会了制造大船和进行航海。中国古代在造船方面取得的成就比较突出的有:一般用纵帆,即中国文明区内独有的可以转动的平式梯形斜帆,能根据风向 随时调整张帆的角度;以竹竿维布帆,重量大,起落迅捷;南宋以后还学会了逆风航行,即走之字形路线。宋朝以后,在海船上普及了水密隔舱除了众所周知的好处外,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使造船工艺简化。此外,中国海船的船壳结构也有着独创性。其船壳板之间不是平接的,而是搭接的。这种接法,现在有人称之为“鱼鳞式”结构,有人称之为“错装甲法”结构。其优点是船壳板联结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且不易漏水。不过这种接法的发明国,现在还不能十分肯定。中国人可能还发明了船尾舵。
  中国在船只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讲明轮船作为战舰使用。本来,明轮船的水密问题不好解决,加上人总会疲劳,在大洋上使用并不合适,而且,如果没有风帆,它的速度会很慢。但对于主要在江湖中作战的中国水师来说,这种船确实有其方便之处:操作较简易,不仅踩动明轮板比划桨省力(采取同样原理的自行车,是地球史上最有效率的运动方式),而且踩踏者各自踩踏明轮板,比协调大量桨手容易;也不容易发生船只碰撞后折断桨的恶劣情况。因此内水水师中,使用明轮船一时成为潮流。在中国明轮船的最早明确记载是《旧唐书》,书中记载为:“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度.”宋代,这种船达到极盛期,被杨么起义军俘虏的宋朝工匠高宣在两个月里建造了大小车船十多种。其中有一种二十四轮的车船,它上有三层塔楼,可载一千名士兵,前有撞角,可用来撞击宋军船只。《宋史.岳飞传》中说,义军“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官舟迎之;辄碎。”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只适应内水的明轮船也就渐渐衰落了。中国军舰的另一个特色是“拍”,也就是一种砸击敌舰的武器。采用长木材为杆,一端为巨石,平时用钩钩住木杆一端,巨石高高举起,敌舰逼近时,突然放开钩子,巨石便快速落下,如果敌舰处在杀伤范围内,就可以将之击伤甚至击沉。这种武器对中国内水的小型战舰特别有效,可以做到一击必杀。南北朝晚期,这种武器已经使用,不久后就在其底座加装了旋转装置,使之可以对旋转半径内的敌舰都构成威胁。但中国军舰上始终缺乏希腊化国家和罗马的重型射击兵器,早期主力战舰还没有装角(小型战舰上有,谓之艨艟);而且中国的船只普遍“肥胖”,机动性较差,因此,可以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战舰是不能够跟三列桨战舰和五列桨战舰相比的。
宋以后,有两个情况促进了中国航海术的发展,一是前面说到过的造船技术的进步,二是司南的发明。在司南发明之前,由于缺乏航海经验,中国人不大敢深入大洋,司南发明之后,在海上判断方向就方便了许多,尽管早期的司南十分简陋,但毕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频繁的出现在大洋上了,于是中国迅速成为海上强国。这种进步到了明朝初期达到顶峰。代表就是古代史上最庞大的船只——宝船。对宝船的大小,争议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从近年来的材料看,我认为它的排水量在3000-5000吨之间,长约70米左右。即使按最小的估计:2000吨,也是一艘令人敬畏的巨船了。要知道,同期欧洲最大的船只排水量也只有两千吨而已。但这种巨船没有什么作战价值可言,它太昂贵(整个舰队中只有六艘),机动性也非常差——当然,也没有海盗能够攻击如此庞大的舰队,甚至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民族,也都没有一个能以海军跟中国舰队对抗。
  中国军舰的发展始终遇到本节开头所说的两个问题的困扰。随着封建社会后期自闭症的发作和倭寇问题的影响,中国海上发展萎缩了——因为倭寇隐蔽在沿海广大人民中间,明廷实在分不清谁是“倭”,谁是良民。于是采取一了百了的办法:“片板不准入海”,直到1567年解禁(仍有严格限制),但近两百年的海禁已经令中国的航海业从此一蹶不振。清朝初期为了防范沿海汉民资助郑氏集团,重行禁海。后来解禁,但对居民的航海设置了重重限制。中国的航海业更是奄奄一息。可以想到,这时的中国水师成了无源之水,难以维持了。清朝主力战舰竟然是以渔船为原型设计的,这种战舰已经没有任何值得一书的价值了。
  中国人也设计过一些怪诞战船。比如有一种空心船,从侧面看跟一般战舰没有区别,但里面没有甲板!如果披甲的敌兵跳上这种船,就会掉进水里淹死。对于这种发明,把它跟“罗你命3000”并列就是了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是人类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场战争,埃及军队用迂回包抄的战法,击溃敌军)。快速灵活的双马战车,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西亚的双马战车队也很庞大,小国以色列在所罗门国王统治时期,据说拥有1400辆战车,米坦尼就更多了。这样,在前14世纪到前6世纪,双马战车成为最重要的武器,除了作战时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外,各国贵族往往也把它作为身份的象征。
  但双马战车也有它的问题:为了发挥机动性,双马战车上一般只有两名乘员:驭手和战士。这样,一辆昂贵的战车上只有一个人能够发挥杀伤力,显得性价比不高。为了充分发挥战车的优势,最好能够增加车上的战士数目。如卡叠石之战中,赫梯军队的战车上就有三个人:驭手、弓箭手、近战兵。士兵多,就要求车厢大,也就增加了车重。而且,为了战斗时有万全的准备,车上最好设置多些武器。比如,最好两名士兵都有弓箭和短矛,这样,无论射远还是近战,都有两倍的力量。同时,马车上的士兵很显眼,成为敌人优先打击目标,所以最好通过加高车厢,设置盾牌等方式,进行防备。这些都是要增加车重的。但是当时还没有发明不勒马脖子的马肩轭,如果马车和马车上的装载物太重,马奋力拉的时候会缺氧,甚至窒息,影响作战。当时的解决办法是把拖拽马增加到4匹,于是驷马战车诞生了。无疑的,驷马战车的操纵比双马战车复杂得多,但是它的冲击力也比双马战车要强很多。驷马战车的发祥地不详,亚述没有驷马战车,而中国在西周时候及已经普及了驷马战车,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装备驷马战车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的驷马战车充作军队主力的时间也最久,从前11世纪一直到前3世纪。因此,它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信赖战车的国家。因此把中国作为例子来说明驷马战车的使用方法是恰当的。
  作为华夏军队主力的战车部队,始终由驷马战车构成,车上有三人,即驭手、车左的弓箭手、车右的近战兵。主要的近战兵器是戈、矛和后来出现的戟。有时为了提高战斗力,车上还有备用武器。从出土文物看,不仅车上战士披着皮甲,连马都披着马甲(曾侯乙墓情况)。除中间两匹马(服马)用T型轭拉拽车辆外,外侧的两匹马(骖马)用皮条拉拽车辆。关于中国战车的操纵,在这个网页已经有了详细的记载,我就不罗嗦了(说老实话,看这些古代术语实在令人头昏眼花):[url]http://www.bmy.com.cn/tcm/tcm3.htm[/url](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官方网站)。如果是统帅的战车,则统帅位于车左侧,他不仅有兵器,而且在车后面斜插着军旗,车上有用支架立起来的鼓。君主的车的特点是:驭手不能按最佳操车方式站在车中央,这个位置留给君主,以示其权力不可旁落。至于驭手,只好站在车右,这个位置是不便驾驭马匹的,但君主的车又要求极高的可靠性,因此对君王驭手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驷马战车作战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然后排列阵势,因为驷马战车难以操纵,所以往往只是简单的排成一列横队,如果战车数量多,则排成二到三列,但前排应留下供后排弓箭射击的间距。然后统帅击鼓,发起冲击。双方先是用弓箭彼此射击,到了近战距离内,因为双方的马首尾相接至少需要4米长的空间,加上车厢前面的长度,双方若相向冲击则距离至少在5米以上,用近战兵器互相攻击很难(因为某些战术观点和技术原因,当时的长兵器一般在2.5-3米之间),所以一般是采取两车交错互攻的近战方式。在这种作战方式下,可砸、可推、可拉割,但不可刺击的戈就成了理想的武器。由于战车数量不会很多,所以即使一辆车被击败或落在后面,本方阵线也会出现明显的缺口,另一方面,因为拉拽车辆的马匹如果太过用力,容易窒息(早期马车挽具的缺点),所以华夏国家队车战有严格的规定:每前进一小段距离,就要停下取齐。在这种作战形式下,一旦一方的阵型被打乱,战斗的结局也就基本上确定了。因此那时候在华夏国家做个将军是颇为简单却又很难发挥的。他只有一种选择:慢慢移动,慢慢列阵,彼此冲击,然后或输或赢(即使输了,也可以作为俘虏生存,所以对贵族来说问题不算太大)。因为一次冲击就可以决定胜负,因此偶然性因素很大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那时的四轮客车最初只是一只有窗子和两侧开门的大箱子,用皮带悬吊在车架上。虽然舒适性比双轮车强了很多,但在行驶过程中,车厢中的旅客还是要忍受不停的摇晃和颠簸。另一方面,罗马却没有发明马肩轭,这种对拉货马车大有好处的东西直到12世纪才传到欧洲。大概是欧洲马很高大强壮,比较能够忍受勒脖子的马轭,反而制约了欧洲马肩轭的发展。中世纪的欧洲马车的进步主要是十世纪发明了马蹄铁,13世纪引进了马肩轭和发明了马匹纵联拉拽方式,这种纵联方式使多马拉车摆脱了不灵活的横联拉拽方式(电影《范海辛》中快速奔驰的马车就是用纵联方式牵引的),使马匹拉拽重物成为可能,这就为马拉重炮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从这时起,西方马车的运载能力就远远超过了其它地区的马车,尤其是双轮马车。而且早期的马匹培育工作也已经开始。并且,客车的改进也在进行,1580年,欧洲人发明减震弹簧悬架。这就为后来汽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早期汽车除了没有马,外形上跟四轮马车简直如出一辙),古代马车史也就此结束,欧洲马车进入了近代时期。
  在西方马车技术取得不断进步的时候,中国的马车技术进步却不大,主要是在挽具上有若干改良。到了元代以后,连这种改良都没有了。中国人始终忍受载运量小的双轮车,当然,人是难以忍受颠簸的,所以先是用牛车,后是用轿子取代了载客马车。作为马肩轭的发明国,混到这一步真是可悲。到了18世纪,当西方的高头大马和四轮车一起进入中国的时候,古老的双轮车比较之下就显得非常过时了,先进城市里,人们争先恐后的乘坐四轮车。
  在古代还有非马车,除了常见的手推车、牛车、驴车、骡车以外,苔原地带的人们还发明了驯鹿车,这些车辆也可以用于运输战争物资,但直接参战的纪录很少。最奇特的是中国明朝的象车,由两头大象拉拽,专供皇帝乘坐。不过皇帝没有乘坐过这种车(主要是大象如果失常,难以驾驭,因此该车不可靠),当然,也没有上过战场。
  战车基本上就讲到这里。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盔甲:其实,盔甲的出现,可能比战车还早,因为近现代人们还发现了穿着藤甲的落后民族,从常理推断,无毛发遮护的人类,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也完全有可能用动物的皮和一些长条植物包裹身体,保护自己。但考古学上有关的证据很少,难以确定,而且,一些早期文明,如埃及,是没有盔甲的。目前我们只能确定在文明民族中,苏美尔人第一个装备了盔甲,至少跟战车的装备同时。
  目前最早的装备盔甲的证据是乌尔第一王朝的乌尔军旗。里面出现了重装和轻装步兵,均着甲。轻装步兵穿着可能是皮的斗蓬,重装步兵的铠甲材质难以确认,头戴尖尖的头盔。在不远处的另一个文明古国埃及,对盔甲的使用就远没有那么重视。直到新王朝时期,埃及才有了盔甲。头盔按人的头型制造,通俗的说,就像个假发套子,由皮革制成,很厚。还有小型的青铜盔。铠甲方面,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鱼鳞甲的国家。新王朝的鱼鳞甲,由11列甲片构成,用青铜钉加以固定,无领、短袖,一般长75厘米以上,在腰间用腰带束紧。这时还出现了亚麻软甲。但埃及军人无论平时战时,都很少穿着盔甲,这大概是因为埃及炎热干燥,穿着盔甲不舒适吧。
  但同样的气候下,亚述军人却把盔甲当成了必备的武备。亚述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铁甲的国家。头盔一为尖顶圆底样式,底部有两个护耳环,前部有遮阳弧。除了这两样东西为铜制外,全盔均为铁制。有的头盔下垂金属片构成的护颈(类似中国古代的护颈)。另一种头盔是著名的“鸟冠式头盔”。这种头盔防护外形更理想,特点是顶上装饰有鸟冠状的绒毛,毛饰的外形千姿百态,另外这种头盔同样有护耳环和护颈。这种头盔外形美观,后来希腊头盔可能借鉴了其样式。亚述铠甲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和两种不同结构。大多数是鱼鳞甲,也就是把铁片或铜片一排排的缝在亚麻或毡制的衣服上(亚麻和毡衣也有一定的防护功能)。早期的铠甲很长,有的一直垂到脚,有的垂到膝盖,后来缩短到腰间。亚述铠甲一般有短袖。
  亚述军队通过装备盔甲,配合亚述盾牌,成为那个时代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好的军队。如果不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在公元前15世纪以后,世界各文明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普及了盔甲。西亚各国是最早的,早在图特摩斯三世时,埃及军队远征西亚,曾一次缴获过两百副盔甲,这说明那时候西亚已经装备盔甲了;目前已知最早的欧洲盔甲实物是在南希腊登德拉出土青铜胸甲。时间是前15世纪,属于迈锡尼时代的文物。在线形文字B中,也有大量“胸甲”的符号。这时的希腊铠甲还跟埃及、西亚的没多大差别。头盔方面,出土的也都是一般的青铜盔,有的有护颊,防护较全面。除青铜盔外,还有把钻了孔的野猪獠牙一排排缝在皮帽子上的“ 野猪牙头盔”,它的防护力我想就不必说了。在电影《特洛伊》中出现的阿开亚人的装备,应该说还是比较真实的;印度的盔甲也是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而传入的;中国最早的盔甲实物是在安阳出土的,是商朝中后期的青铜头盔和整片式皮甲;总之,最初各大文明的盔甲差距不大。
亚述士兵图,这幅图的作者应该是现代人,却把所有年代的士兵都画得像中世纪的人物画那样柔姿,看上去不大舒服:

  在亚述之后,各大文明的盔甲发展状况不同,在盔甲的起源地西亚,盔甲技术长期停滞不前,直到波斯进攻希腊为止,其军队穿着的仍然是跟从前亚述类似的鱼鳞甲,而且连头盔都没有,而以毡帽代替。这样的军队,遇到希腊人,就轻易的被粉碎掉了。痛定思痛,波斯人改进了自己的仿佛装备,于是出现了如下两幅图中所示的优良盔甲:
  前4世纪的波斯骑兵,从他的头盔和战裙可知,这是在希腊盔甲影响下产生的波斯盔甲。甲片为铜制,所以闪耀着金黄色,马胸甲也出现了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西亚与欧洲的竞争,随着希波战争而开始。欧洲先声夺人,打了个漂亮的开门红。这其中坚固的盔甲居功至伟。早在迈锡尼时代,胸甲的符号就多次出现在线形文字B中,在《荷马史诗》里,提到铜甲不下二十四次。欧洲古代盔甲的发展特点是始终以金属为主要造甲材料,非金属盔甲非常罕见(内衬和外罩除外),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欧洲盔甲两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希腊古风时代,盔甲以黄铜制成,到了古典时代,改为以青铜铸造。希腊胸甲由前后两大片甲板构成,在腋下开合。这种由大型甲板构成且保持一定形状的金属铠甲可以分散敌方武器的打击力量(就像铸造的坦克炮塔一样),尤其是箭的穿透力。在跟波斯作战时,表明了它的优势。不过它的外形固定,不适合骑兵穿着,所以希腊骑兵最多是穿着鱼鳞甲。
    而希腊头盔全都是一次浇铸成型的青铜头盔,具有良好的防护外形。不过显然,铁的韧性和硬度都要强于青铜,况且西亚人早就普及了铁甲,如果欧洲总是使用铜甲,迟早会落后于敌人。在希腊时代也有铁甲,但上古欧洲的铁甲时代,还是要到罗马崛起后才来临。罗马共和国初期的盔甲跟希腊类似,也有鱼鳞甲,后来还引进了锁子甲。但罗马最典型的铁甲还是前一世纪出现的罗马板甲(这里所说的“板甲”仅指由大型甲板构成的铁甲。不是中世纪后期出现的真正的板甲)。由于铁的硬度和韧性都明显超过青铜,这种盔甲的防护性比希腊铜甲强,但由于对外形进行了优化设计,这种盔甲的舒适性和灵活性都很出色。由下面的附图可以了解这点:
  罗马铁甲,这里是从背面拍摄的,可以看到连接处的铜制枢纽和绳子:
  
  从性能上说,罗马铁甲已经达到上古世界的最高峰。不过希腊和罗马的盔甲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保护头部和躯干,最多还保护手臂上部,希腊有胫甲,罗马没有,而且罗马头盔的防护面积比希腊头盔有明显的缩小(但多了护颈)。究其原因,是因为希腊和罗马所在的地中海气候,夏季较热,如果穿着包裹大部分身体的盔甲,会很难受。在东方,有另一个文明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削弱了自己盔甲的防护力。
  铁被引入印度的时间比较晚,可以确定的是孔雀帝国早期印度已经普及用铁。但由于印度铁矿的质量实在太优秀,印度又确实很富庶,所以印度武器很快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欧洲人和西亚人对印度武器的质量都赞誉有加,印度盔甲的防护性能很好。《亚历山大远征记》提到波拉斯冲锋陷阵,因为穿着印度铁甲,马其顿投射兵器不能给他造成伤害,最后,还是因为他身上唯一没有被铠甲覆盖的左肩受伤,这才昏迷被俘。除了铁甲,印度对世界军事的另一个贡献是棉甲。这种软甲轻而合身,又便于制造和穿着。后来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曾把它罩在铁甲外面以增强防御力,到了明朝,棉甲更是成为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这时上距印度人发明棉甲已经两千多年了。
  至于另一个大文明中国,实在没什么可说的,西周以后,青铜头盔就绝迹了,皮甲占据绝对优势达1200年之久,到了西汉,随着波斯鱼鳞甲技术的引入,铁甲得到普及,中国军队的防护力这才达到世界水平。
  在人穿盔甲的同时,随着战争中使用畜力不断增多,以及武器威力增加,为上战场的动物提供保护也成为必需。波斯时代已经出现着甲战马,帕提亚成功地运用了具装铁骑,而印度人和西亚人则给战象披上了铠甲


2025-05-30 01:44:19
广告
  • 亦木丶
  • 前将军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令我不解的是:罗马衰落之后,罗马板甲居然也跟着绝迹了。封建时代无论是欧洲、西亚、印度,几乎全都是以装备锁子甲为主,长达近千年的这个时代简直可以称为锁子甲时代。锁子甲跟鱼鳞甲相比,主要的好处是可以透气、便于活动、而且穿着方便(可以象毛衣一般,从头上套进去)。但它的制造很费工时,而且防护性能一般般,尤其因为柔软可折,所以无法对抗重物的砸击(这是跟便于活动这个优点伴生的无法克服的缺点)。所以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西方人这么喜欢锁子甲,却把罗马铁甲给淘汰了。锁子甲的诞生时间为约前6世纪。它的制作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把一个个小铁环彼此套在一起,形成一件铠甲。因此十分耗费工时,因为铁环小而多,似乎不可能锻造。一般来说,构成全甲的铁环有数千个,现存于纽约大 都市艺术博 物馆的一件锁子甲总共用了20多万个铁环,铁环越小,铠甲越细密,防御性能就越好,当然就越昂贵耗时。普通的锁子甲重15公斤左右,有的在要害部位还加挂两三层,那就更重了。而前述那套锁子甲重9公斤而已。
  所有的大文明中只有中国始终信赖鱼鳞甲(直到明朝)。这种盔甲是古代适用范围最广的盔甲样式,从罗马到日本,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曾装备过鱼鳞甲,而把它发展到顶峰的是中国,具体情况前面的帖子已经说过了,也就不重复了。从现存盔甲文物和文字资料看,日本盔甲受了中国的很大影响,战国时代的日本盔甲跟《武经总要》和《武备志》中的中国盔甲样式十分相似,但因为日本铁矿质量好,所以日本铁甲的防御力比同等技术的中国盔甲好些。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8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后三国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