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 练功目的
本来,修炼气功的目的是很明确的,无非是强身健体。只是这些年来媒体对特异功能的宣传过火,导致了这么一种现象:似乎练气功就是为了出特异功能。再加上某些“气功师”的有意误导,使得学功者的练功目的严重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追求那些根本就不可能练出的特异功能(“****”更变本加厉地以成仙成佛为目的,终于导演了一出出悲剧),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目标高远,可不符合气功修炼的规律。修炼气功首先要求放松、入静,所谓“有意练功,无意成功”。然而有了目标,急功近利,就会心浮气躁,连一时一刻的放松、入静都实现不了,还谈什么特异功能?所以开始学功必须把目标放低一点,首先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再慢慢地循序渐进。其实,最好的对待练功的态度是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忘我忘病,忘却一切……达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境界才是修炼气功的最好状态。故心胸宽广,淡薄名利,不贪无欲,修心养性是学习气功的第一课。正所谓“放下心来,就是佛道”,这就是气功学里最重要的第一步:“调心”。是否成功,别人是帮不上忙的,只有看练功者自己的了。不过要记住:大道自然。任何事都是勉强不来的……
第二步 练功方法
天下气功门派众多,功法万千,常常让学功者无所适从。其实,就练功方法而论,不外乎“动功、静功”两大类。入门功法,首推“自发动功”,“自发动功”没有有意的外部动作,不会让初学功者因为记忆肢体的动作而分心,以致影响入静。反而放松、入静的效果越好就越容易出现“自发动作”。因为心身俱松会使内气的运行更加通畅,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气冲病灶现象,对疏通经络、祛除疾病有特殊的效果。还会因为气功触相的反应使练功者对气功有了理性的认识,增强练功信心,不至于因久没感觉而半徒而废(这是古今练气功者的一大难关)。但是,“自发动功”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各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气冲病灶的反应也有轻有重,若非有丰富经验和中西医知识的气功师指导,个人不宜练习。在练习“自发动功”的同时还必须练习“静功”,动静结合,才能起到收心养性的效果。不至于因过多的练习“自发动功”而导致阳气过盛,热火上升,严重者出现气功学里所谓的“走火”现象,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另外,有精神病和严重心理障碍者不宜练功,这一类人的心理状态本来就不正常,练功以后弄得不好会加重病情,出现气功学里的所谓“入魔”现象。所以,说什么练习气功能包治百病完全是无稽之谈,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至于静功的练习方法,同样没有肢体的动作,练功时根本不需要有意去结什么手印,打什么双盘,只要心松、心静就能进入最好的气功状态。初学功者还无需搞什么“调息”,自然呼吸即可,以免出现敝气和因有意调整呼吸而影响入静。一句话,初学功者无需有意去“调身”、“调息”,顺其自然就是练功的最高境界……
第三步 气功原理
完成了“调心”、“调身”、“调息”,学会了练功方法,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明理,明白气功科学的道理。可惜从古至今对气功的解释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学功者又要无所适从了。其实,气功科学的道理只要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是可以解释清楚的。练习气功的作用就是吸收自然界的“气”来补充、调整自身的内气,以祈达到平和阴阳、充实元气和通经活络、祛病强身的目的。与用中药和中医治疗方法所要求的目的一模一样。可见,练习气功为什么能够祛病强身的原理不言自明,研究一下中医学就可以了。学功者着重要明白的其实是:为什么练习气功可以吸收自然界的“气”?自然界的“气”是一种什么物质?为什么人需要这种“气”来维持生命?果真是“得气则生,失气则亡吗”?这似乎是千古难题,但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可见“气”是确实存在的物质,我们现在无法确定这个“气”的性质,但可以先把“气”的功用、来历、运动规律进行定论似乎并不困难。依照今人张惠民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认为:“气”是自然界与生俱有的物质,其运动规律是正、反螺旋,“气”的运动规律制约着大到星球、宇宙的宏观世界,小到分子、原子、微生物和超微粒子的微观世界,都在依照正反螺旋的运动规律在进行永不停息的运动。因此“气”与自然界所有物质都有不可分割的牵制关系,人也是如此,人的体内也有“气”在依照正反螺旋的规律运行着,并影响着体内的津液、血和蛋白质等维持生命的重要元素,影响着身体的健康状况。所以“气”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为什么练气功可以吸收自然界的“气”的问题。我们知道,练气功的首要条件是放松,不但要求身体放松,更主要的是心的放松,正是在心、身俱松的状态下,经络中“气”的运行与自然界“气”的运行达到了一种和谐和统一,放松程度越高,这种和谐的程度就越高,同步共振的频率就越高,吸收的“气”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详见张惠民《宇宙螺旋炁场效应》一书)如果您有悟性,至此,您应该对气功科学理论有了一些认识,古人所谓“顿悟”,“悟”的其实就是这些“大道之理”。
本来,修炼气功的目的是很明确的,无非是强身健体。只是这些年来媒体对特异功能的宣传过火,导致了这么一种现象:似乎练气功就是为了出特异功能。再加上某些“气功师”的有意误导,使得学功者的练功目的严重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追求那些根本就不可能练出的特异功能(“****”更变本加厉地以成仙成佛为目的,终于导演了一出出悲剧),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目标高远,可不符合气功修炼的规律。修炼气功首先要求放松、入静,所谓“有意练功,无意成功”。然而有了目标,急功近利,就会心浮气躁,连一时一刻的放松、入静都实现不了,还谈什么特异功能?所以开始学功必须把目标放低一点,首先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再慢慢地循序渐进。其实,最好的对待练功的态度是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忘我忘病,忘却一切……达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境界才是修炼气功的最好状态。故心胸宽广,淡薄名利,不贪无欲,修心养性是学习气功的第一课。正所谓“放下心来,就是佛道”,这就是气功学里最重要的第一步:“调心”。是否成功,别人是帮不上忙的,只有看练功者自己的了。不过要记住:大道自然。任何事都是勉强不来的……
第二步 练功方法
天下气功门派众多,功法万千,常常让学功者无所适从。其实,就练功方法而论,不外乎“动功、静功”两大类。入门功法,首推“自发动功”,“自发动功”没有有意的外部动作,不会让初学功者因为记忆肢体的动作而分心,以致影响入静。反而放松、入静的效果越好就越容易出现“自发动作”。因为心身俱松会使内气的运行更加通畅,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气冲病灶现象,对疏通经络、祛除疾病有特殊的效果。还会因为气功触相的反应使练功者对气功有了理性的认识,增强练功信心,不至于因久没感觉而半徒而废(这是古今练气功者的一大难关)。但是,“自发动功”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各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气冲病灶的反应也有轻有重,若非有丰富经验和中西医知识的气功师指导,个人不宜练习。在练习“自发动功”的同时还必须练习“静功”,动静结合,才能起到收心养性的效果。不至于因过多的练习“自发动功”而导致阳气过盛,热火上升,严重者出现气功学里所谓的“走火”现象,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另外,有精神病和严重心理障碍者不宜练功,这一类人的心理状态本来就不正常,练功以后弄得不好会加重病情,出现气功学里的所谓“入魔”现象。所以,说什么练习气功能包治百病完全是无稽之谈,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至于静功的练习方法,同样没有肢体的动作,练功时根本不需要有意去结什么手印,打什么双盘,只要心松、心静就能进入最好的气功状态。初学功者还无需搞什么“调息”,自然呼吸即可,以免出现敝气和因有意调整呼吸而影响入静。一句话,初学功者无需有意去“调身”、“调息”,顺其自然就是练功的最高境界……
第三步 气功原理
完成了“调心”、“调身”、“调息”,学会了练功方法,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明理,明白气功科学的道理。可惜从古至今对气功的解释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学功者又要无所适从了。其实,气功科学的道理只要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是可以解释清楚的。练习气功的作用就是吸收自然界的“气”来补充、调整自身的内气,以祈达到平和阴阳、充实元气和通经活络、祛病强身的目的。与用中药和中医治疗方法所要求的目的一模一样。可见,练习气功为什么能够祛病强身的原理不言自明,研究一下中医学就可以了。学功者着重要明白的其实是:为什么练习气功可以吸收自然界的“气”?自然界的“气”是一种什么物质?为什么人需要这种“气”来维持生命?果真是“得气则生,失气则亡吗”?这似乎是千古难题,但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可见“气”是确实存在的物质,我们现在无法确定这个“气”的性质,但可以先把“气”的功用、来历、运动规律进行定论似乎并不困难。依照今人张惠民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认为:“气”是自然界与生俱有的物质,其运动规律是正、反螺旋,“气”的运动规律制约着大到星球、宇宙的宏观世界,小到分子、原子、微生物和超微粒子的微观世界,都在依照正反螺旋的运动规律在进行永不停息的运动。因此“气”与自然界所有物质都有不可分割的牵制关系,人也是如此,人的体内也有“气”在依照正反螺旋的规律运行着,并影响着体内的津液、血和蛋白质等维持生命的重要元素,影响着身体的健康状况。所以“气”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为什么练气功可以吸收自然界的“气”的问题。我们知道,练气功的首要条件是放松,不但要求身体放松,更主要的是心的放松,正是在心、身俱松的状态下,经络中“气”的运行与自然界“气”的运行达到了一种和谐和统一,放松程度越高,这种和谐的程度就越高,同步共振的频率就越高,吸收的“气”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详见张惠民《宇宙螺旋炁场效应》一书)如果您有悟性,至此,您应该对气功科学理论有了一些认识,古人所谓“顿悟”,“悟”的其实就是这些“大道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