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文化,关键是不断地传承,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再弘扬。这种传承,一方面是物质与资料上的平面性传递,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立体性传承。这两种文化传承方式,是缺一不可的。它们都是文化传承中的必要因素——人是文化的载体,物是承载的工具。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传承才是珍贵的,因为,“物”可以承载知识、见证历史,却难以给人知识之外的智慧。但是也不并意味着不需要“物”的承载与见证。人类有两位“老朋友”——心与物。我们常谈的“知行合一”、“思维与存在”等等其实总的来说,不外乎“心与物”这一范畴。在文化遗产问题上,也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这两者是离不开的。我们不能离开心谈物,也不能离开物谈心。
文化遗产的实体性建筑需要保护,然而其背后文化精神的传承也同样需要得到相应的维护。这才是文物价值的真正所在。这样的文化也才会给人真正的滋养。同时也正由于其文化内涵,才会有文化遗产之称。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同理,不仅要有个躯体,还更要有“精、气、神”,那样才能有生机。
要知道,对于僧人和信众来说,寺院便是“家”,塔便是“祖坟”。商业与经济再怎么发展,在生死与信仰面前也得有多少有点敬畏之心。这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若果不谈精神,只谈物质,那么谈“文化遗产”也就离题太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