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中国是否有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针对这些问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记者:据您观察,中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应该怎样看待人口老龄化?
戴相龙:按照联合国标准,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行列,但属于人口老龄化的开始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为14.3%;预测20年后,到2033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到25.4%;2050年将上升到1/3,接近发达国家。
记者: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金是否会存在收支缺口?
戴相龙:应对人口老龄化,我有三方面的建议:
尽快进行顶层设计,争取到2030年基本建成由国家设立公共养老金、企业和职工设立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组成的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
坚持执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国家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国家要通过增加中央拨款和发行社会保障特别国债,支付养老制度转换成本。建议适当加快实现统筹账户国家统筹和做实个人账户的步伐。
运用综合措施平衡因老龄化高峰到来形成的国家统筹账户收支缺口。
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预测在30多年后,但要尽早应对。最重要的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的要求,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扩大全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并实现保值增值,力争到2020年底超过3万亿元。为此,我们建议,规范上市企业国有股划拨社保基金制度;中央企业上缴中央资本收益的30%划拨社保基金;逐步将国有股超过51%部分划入全国社保基金。
另一方面,逐步延长退休年龄。我在4月7日博鳌论坛的一个分论坛上建议:预测今后我国平均期望寿命,每5年延长1岁,也可考虑择机而定,每5年把退休年龄延长1岁。如此,到20多年后,中国男性退休年龄可能会从现在的60岁延长到65岁,相当于发达国家现在的退休年龄。延长退休年龄不仅是为了养老金的收支平衡,而且是为了让有条件的劳动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总之,要树立积极的老龄化观点。中国有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劳动力减少和国家财政平衡等方面带来的挑战。面对30多年后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国家管理的公共养老金收支会有较大缺口。但是,通过改革养老制度和划拨国有资产,中国可以做到养老金收支平衡。 据新华社电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c7594695882b2b7a79f39cc01accb0a/5caf85b1cb1349545412e409574e9258d1094a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