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郑氏文化交流吧 关注:14贴子:69
  • 1回复贴,共1

上南桥 下南桥——古村1700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刘 敏 发布时间:2010-12-05 来源:赣江源报
探寻客家历史,赣南石城有很多活化石,比如小松镇的南桥岭。cLT赣江源报
307是一个普通的数字,但公元307年却不是个普通的年份。这一年为西晋永嘉元年,佛教进入北京后修建了第一座寺院潭柘寺,其后成为皇家第一寺院。也是在这一年,西晋王朝在动乱中灭亡,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他们纵兵烧掠,不堪奴役的汉人尤其是北方士族大量南迁江左,遂形成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为主体的南迁潮流,所谓“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在马蹄与眼泪中,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拉开了沉重的帷幕。据县志、地名志及郑氏族谱记载,这一年,郑求安迁居到下南桥,同年,郑求福又从这儿分居到上南桥。 cLT赣江源报
在那天下大乱年代,中原衣冠南迁者甚众,来到石城的求安求福兄弟与同时迁徙在浙江的王羲之家并无不同,只是千千万万南迁家族的一个缩影罢了。他们就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步一步,从中原往南方,又从平原往山里拱。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带着金银细软笔墨纸砚,辛辛苦苦辗转千里,适应南方的草木瘴气,享受鲜活嫩滑的新食物,与周围的土著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交流融合,寻找自己的平安幸福。 cLT赣江源报
如今的南桥岭,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孤零零的祠堂,“郑氏家庙”四个墨色大字重重的撞入路人眼帘。逡巡在门外,我们窥不见里面的任何一点动静。恍恍惚惚中,1700年过去了,隋唐宋元成了历史,黄巢金兵元鞑子只留下朦朦胧胧的背影,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模糊了祖先的行迹,揭阳县、陂阳乡都成了档案馆里的陌生名词。一次次的盛世夹杂着一次次的乱世,当年来到石城这片世外桃源的一个个家族都在天下安定或再次大乱后或北归或另迁,重新创造出一个个新的家族神话,或者遭遇难以言表的无奈。但小小的南桥岭上,却依然居住着清一色的郑家人,只是,他们已经传承了差不多70代人。cLT赣江源报
往村里走,远远看去只有一扇扇紧闭的木门,大门小门正门侧门一例的锁着,早已锈迹斑斑的锁无言的诉说着山村的寂寞与孤独。门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石制猪槽,不过,没有猪的影子,倒是村后突然一声清脆,扑棱棱的腾起来一只野山鸡,迅即隐没到山后的丛林之中,只剩下鲜艳的羽毛,仿佛还在阳光下烁烁地闪着。cLT赣江源报
下南桥的房子看上去比上南桥的还要老,层层叠叠的山丘上站着一栋栋黑乎乎的木头和黄灿灿泥巴为主体的房子,居中的厅堂已经很有历史了。厅堂外,是长长短短的厚厚一堆断片,那是记载昔日辉煌与家族荣耀并被载入历修家谱的功名石,不知道多少根,也不知道是否有一天可以重新昂扬在祠堂外,继续肩负起激荡家族信心的重任。厅堂中原本端放历朝历代朝廷县府或者家族总评匾额的承木空空落落的,只有一块前清同治皇帝钦赐的节孝匾,高高地立在我们头上,无语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过客。想到其他地方早已绝迹的各种牌坊匾额,真不知道它是靠着什么样的神奇力量躲过文革烈焰的。也许,历史总是这样,风吹雨打是自然的磨灭,战争和暴力是恐怖的牺牲,愚昧无知是人为的破坏。眼前的丝丝历史印记和几乎无人居住的古村,让人心情矛盾。cLT赣江源报
“郑玉付于唐大中九年由南桥岭迁宁都西关,为宁都始祖。五世郑义郎于五代后汉商居湖北安陆,七世郑獬,字毅夫,宋皇礻右 五年高中状元及第……”时代变迁的钟声让南桥岭一次次从世外桃源梦里惊醒过来。一个小小山间盆地的产出虽然可以让人借以维生,却无法让人实现太多的梦想。cLT赣江源报
1700年前,求安求福兄弟来到这儿,让一脉香火在乱世中得以维系;1100年前,一代人在盛世中离开;950年前,他们的子孙走上了功名的顶峰;到了今天,南桥岭人又激活了客家人寻求发展的基因,纷纷外迁,就像来时那条覆盖在鹅卵石古道上渐显旧色却依然坚固地向前延伸的水泥路。再过若干年,南桥岭又会是什么模样呢?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3-04-17 10:46回复
    小弟郑龙方族谱上郑隆盛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9-25 07: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