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546贴子:1,149,034
  • 22回复贴,共1

恳请道友讨论下最长的二十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IP属地:江西1楼2013-04-18 14:04回复
    唯:赞同、肯定;阿通呵:斥责、否定;荒:无边;未央:没有中点;熙熙:人群聚焦热闹的样子;太牢:牺牲品,如今天的酒宴一般; 泊:停靠;傫傫:失意而精神颓丧。沌沌:糊涂的样子;昭昭与昏昏相对,一明一暗;察察与闷闷相对,一显一隐;澹:如水波般平缓的样子;
    飂:如风般飘移的样子;有以:有目标有追求;顽似鄙,贪玩,没有高尚的追求;食母,以母为食,全面、历史、整体地看问题。


    3楼2013-04-18 16:30
    收起回复
      圣人与常人相反,根本区别在于看问题的起点和方式不同。常人,总是把事情分成对的和错的、好的与坏的,并以此为出发点,追求对的、好的,抛弃错的和不好的。而圣人总是全面整体历史地看问题,对的错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好的与坏的视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在表现上,常人总是在好处显现的时候一拥而上,而圣人在事情的开始就做好了准备,在常人关注的时候,圣人反而不关注了。常人总是以获得利益为目标,而圣人以解决心的疑惑为目标,就是常人越多越好,圣人越少越好。在常人眼里,圣人是愚的、是顽的、是鄙的,是什么都不追求的,人生是无意义的,其实正相反。造成圣人与常人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圣人总是全面整体历史地看问题。


      4楼2013-04-18 16:37
      回复
        此章节,最根本的是“食母”一词的理解,食母,以母为食。是全面整体历史地看问题的意思,并不是取食于道,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母、一、无、朴,统统以道代之,是不准确的。


        5楼2013-04-18 16:54
        回复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这是为什么?因为众人皆重其耳目,以为看到的,吃到的就是终极的本质了。
          可是老子的心却跟随着道,他看到的是表象后的东西,看到了,唯之与阿,善之与恶,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所以当众人觉得获得终极快乐的时候,老子却表现不出来,去追随事物的本质变化。


          6楼2013-04-18 17:43
          收起回复
            道德经不是—个人写的,我只是第—人称,这个世界没有道这个东西,有的只有名,只有看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4-18 18:04
            收起回复
              损何物?而长何物?这是个问题,不然就是打发时间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4-18 2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