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朔风的夜吧 关注:8贴子:985
  • 8回复贴,共1
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1楼2007-07-13 11:55回复
    这首的题目是:《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记得词谱中似无此调,可能是纳兰自度曲。纳兰情深词浅,然而却常有极直白动人的好句,象这里的首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后面的所有句子,都变成了可有可无,几乎无法让人留下印象。还有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时候突然想起,觉得一句便可诉尽相思与悲凉,只是忘了出处,后来偶于他人文章里发现,原来是纳兰一首《浣溪沙》小令里的结句。 

    年少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金甲的战神披着天边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永恒的记忆,猜得中绚烂的开头,又有谁见到了那早已注定的结尾? 

    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2楼2007-07-13 11:58
    回复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现代诠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3楼2007-07-13 11:59
      回复
        诗经 风雨
        风雨凄凄, 
        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 
        鸡鸣胶胶③ 。 
        既见君子, 
        云胡不廖④! 
        风雨如晦⑤, 
        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注释】 
        ①喈喈 (jiē):鸡叫的声音。②云:语气助词,无实义。胡:怎么。 夷:平。③胶胶:鸡叫的声音。④瘳(chōu):病好,病痊愈。 ⑤晦:昏暗。 
        【译文】 
        风吹雨打多凄凄,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中怎能不宁静 ! 
        风吹雨打多潇潇,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病怎能不治好! 
        风吹雨打天地昏,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中怎能不欢喜! 
        【读解】 

        这大概是类似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心中的那种幻 觉:当想念某种东西到了极点的时候,幻想似乎成了现实,真假 不辨,甚至确信幻觉就是现实。 
        对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来说,这是幼稚和荒唐的;而对喜 欢幻想的浪漫主义者来说,这却是美好和必需的。政治家、实业 家一类的人,多半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诗人、艺术家、情人,大 多是善于幻想的浪漫主义者。 
        以浪漫的心情去体察一位苦苦思念和等待的情人的苦衷,最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触动我们想象的翅膀。 
        苦苦等待和思念的现实是冷酷的,痛苦的,沉闷的,而幻想 则给人以甜蜜的安慰,神秘的魁力。如果没有了幻想,生活也就 失去了光彩和希望,失去了灵魂的支撑。过着没有灵魂支撑的生 活,就如同随波逐流的稻草。有了幻想,再苦再难的现实都可以 去面对,在其中坚持下去。其实,岂止是恋爱,整个生命的历程 都是如此。


        5楼2007-07-13 12:01
        回复
          鲁迅先生评孔乙己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7楼2007-07-16 10:58
          回复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曹子建《洛神赋》


            8楼2007-07-16 10:59
            回复
              • 123.5.165.*
              无欲则刚


              9楼2007-07-20 09:45
              回复
                越人歌 (无名氏·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越人歌》,最初见于古诗十九首,相传是中国最早的译诗。 
                 
                 据说当年楚国的鄂君子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这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今天我们在辗转相传的年代看到的:"今夕何夕兮,中搴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木尚有知(枝),而君心尚不如木枝(知)。 


                又——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 
                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今夕何夕兮,得见君子。 
                今夕何夕兮,得见君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越人歌,据西汉刘向《说苑·奉使篇》记载,公元前 528年,春秋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 
                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语的 
                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 
                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 
                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 
                不知。”即此一例,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已有翻译。 

                以上是华夏民族与外族交往时的翻译问题,至于华夏各国间交往,我想却未必需要翻译。因为各国语言虽然差别很大(现在汉族各地方言差别仍然很大),但上层社会的人必然都通"雅言"(论语对雅言亦有记载),他们交谈时大概是说雅言,而不是用本国的方言。至于一般的百姓,虽然不懂雅言。但跨国的交往情况不会多。


                10楼2007-07-21 20:39
                回复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


                  11楼2007-07-21 2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