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骆驼的马吧 关注:238贴子:10,343
  • 3回复贴,共1

道家灵魂观(体系草稿)【转自求真斋】

收藏回复

  • 221.198.72.*
【阅读须知】:

这个是去年十二月整理的《道书七则》中某篇的一节。
这个是当时的草稿,没有经过修改。阅读时请注意三个地方:

1.个别地方用词不够精准。
2.尽管在写的时候企图表达清楚,但可能还不够浅显易懂,阅读起来也许迷糊。
2.某些字词的意义界定、以及有些字句的适用范围,本应该配合体系其他文字才能看明白。


基于这三个原因,可能某些地方会出现歧义。但我也懒得修改了。

1.如果望文生义而自误,只能怪你太死板。
2.只是想表达思路,这些已经在群聊中多次谈过。
3.文字无法取代实际。未做到的,我说再详细也只是一个介绍。已做到的,自然知道就不必文字罗嗦废话。


其实本文已经很罗嗦了。还是担心读者会错意。本文最后补充两句,略举例说明文中某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再次重申,不要死读硬套。这个充其量只是给读者活跃思路的。具体对错,必须自己亲证体认。

看后不喜者,可无视此文。
看后重视者,请勿死纠此文。

【文中有错!但我懒得修改,也不准备放出修改版。读者略览文中大意即可,切勿把自己圈进去。】

————————————————————————————————————————————————————————


(七)个体概念

一、道家之我

由于道家玄理从唐代开始受佛教影响,尤其心性之学在宋元时期受理学和禅宗影响明显,导致后期很多内容完全失去道家特色。
道家学术在唐时虽已受佛教不小影响,但尚有其特色留存。可惜从明清至今,流俗所谓之道家几为佛教之改头换面,着实可叹。
当前流行的灵魂观中,传统道家观点别说占主导地位,根本连影子都看不到了。在这里简单做些介绍,并和流行观点进行类比。
此处略释道家的灵魂观。这部分内容,各流派一般多是师传口授。形诸文字的很少,即使有文字描述也多散在早期道家典籍中。

道门在早期把人的生命划分成两种,在道中的是神灵、真灵,在造化中的是灵魂、灵神。谪仙理论很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道门在中期把前者称为圣神、宗祖,把后者称为圣胎、真阳。道门在后期把前者称为元神,把后者称为识神,流行至今。
出生后的神识锤炼后不散即阴灵,把握到识神后继续下工夫即可归根复命。见了道,圣胎即道胎。归了元,真阳即元阳。

现代曲解降格,把识神、灵光错认作元神、宗祖,把神识、神意错认作识神、灵神。
神识、识神、元神,看起来近似佛教理论的六七八识,但实际上概念定义并不相同。
道家不讲转识成智、不讲无我,而是从我入手,从神识到识神到元神直至复归大道。
道家认为元神即道体,但与生死变化无关。佛教则认为第八识"去后来先做主公"。
最初最终是在范围三,生命随着混沌元气而生。道家概念生命是出生后形成的个体。
修炼是从这个身体心理出发,从神识入手,若能认得识神道性,乃至返归元神道体。

元神本在道中,又称混元道体。元神本同乎大道。
因道而生,禀气而降,入形躯成人,是生死之本。
气形相依而渐远道,因情而灭。神识是人生而有。
人死后若神识未经锤炼,则会随着形坏气散而消。

从范围三投射一个影子到范围二,这个影子进入形体成为生命,范围二内的生命可以继续投影到范围一。
影子的影子进入形体而成为生命,因影子而形成的生命拥有自我个体概念(神识)。故道家有罔影一说。
道家认为万物因道而生,但是否认轮回,认为神识未经锤炼在形体毁坏后会因神气消散而亡,形神俱灭。

一个不动的,可以投射出无数个影子,而且影子还会生灭。各个宗教都有类似的比喻。
普遍把不动的视作是形而上的,虽然在是否人格化上还有差异,但暂时可以先不讨论。
对影子看法差异较大,是独立、是一个、是否有主体。这个差异对比,请接着往下看。


二、否定轮回

轮回是印度特有的灵魂观,印度教和佛教使用至今。但是两教对于轮回观点有差异。印度教认为有轮回,在生死流转不休轮回中有不变的主体神我。



1楼2007-07-13 17:38回复
    • 221.198.72.*
    作者是风平水静


    3楼2007-07-13 17:39
    回复
      好多年没来了,来看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5楼2015-02-03 0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