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闲来无事,在看的几本书都等更新,就到17K找一下有没有什麼和中医有关的狗血小说,好寄学习於娱乐,当然只是这样说说而已,并不寄望那些狗血的小说能有多高水平写出些中医有关的实际内容……
嘿,你还别说,还真给我找到那麼一本神作,是由青斗(话说,这个名字怎麼总令我想起趣蒙的一款桌游《青春斗》呢?)所著的《中医天下》又名《大中医》。全书不算太长,语言精练简洁,读起来非常有味道,一百七十余章,每章开头有一段中医相关经典内容。虽然内容暂时看来比较平淡,但胜在不会太玄幻,而且对中医现状的点评很到位,很真实。举几个例子:
外语这东西着实害我辈不浅,时下正是潮流呢。其实做为一门语种你学来倒也无可非议,可是统观全国这几十年来的现状,有几个人学而能用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财力,最后却学无所用,甚或到了“鸡肋”的程度,再学下去无用,弃之却又可惜。指望全民学外语与那国际接轨,也是痴人说梦呢。其实在相关的行业开展也就罢了,个人有那种出国之梦或欲打入外企谋个生计者努力学来也是件令人佩服的事。有志者学之尚可,为了那般晋级升职,强行学来就大可不必了。有那时间钻研些业务,提高技能,总比在这上面浪费好罢。由其在中医行业,为了晋升,一大把年纪去啃那学而无用的英语,实在是件滑稽的事。可现实虽是如此,为了那一纸文凭,你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死学,着实是没法子的事。此论或有些短见,一家之言,就此打住。
话说,这一段可能真说中广大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类的学生的痛处。几乎我所认识中医学得好的朋友没有谁英语敢自认牛叉的。最记得当年我们解剖老师也是深有感触地说:“你们要学好英语啊,英语考到什麼是候不用考呢?考到我这个时候——副教授就不用考了……”从小到大一直卡着中国人的一们学科竟然是英语,你说滑稽不滑稽……
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学习之后,在正常的课程时间之外,卫校便开始安排学生们进入医院实习了。所谓的临床实习,就是将学生们安插到各个科室,跟随那里的医生们接触患者,实际临床操作。其实也就是令学生们穿了身白大卦,混个“医生”的模样,跟在人家屁股后面熟悉一下医院里的程序罢了。只有少数几个有心计的,真是想学些本事的,才用心跟着老师们去学去练。这般情形,除了这卫校,甚至那医学院里的大学生们,都不外如是。
这点去医院见习过的童鞋应该都有体会了,见习见习就是重个见字!
这所医院本是家中西医临床结合医院,但是宋浩发现,实际上都结合到西医那里去了,无论是诊断和治疗,基本是都是循了西医的模式,只有吴全等几位老中医那里才偶见几个求诊的患者。习惯了在平安堂以中医诊治的宋浩,见此情形,惊讶之余,不禁忧虑起来,原来中医竟然已经到了这般境地。
哈哈,这个今天见学校临床医学院分成第一临床医学院管中医及中西医临床和第二临床医学院管西医临床,才和朋友讨论起这个话题,我说事实证明中医和西医是无法结合的,始终还是分成两个系。他说中西医应该分到第二临床医学院去,而且应该改名叫西中医,都是中医往西医里去结合……
时间久了,宋浩发现,在平安堂几十元就能治好的病,到了医院则需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多是耗在那昂贵的检查费用上了。并且有些功能性的疾病,那些医学仪器也是检查化验不出的,病家痛苦的要命,那医生却是无奈地摇头道:“没病!”
首先声明,作为一个医学院学生,我时刻奉劝身边亲友:“有病不要去医院。”现在一般感冒发烧去医院就是挂个号,吊瓶,钱去了,病还在那里,倒不如我自己喝碗姜汤盖上被子捂一身汗,第二天马上生龙活虎。
再举个例子,前段时间一同学说坐骨神经痛,中医看来是风寒湿痹症,湿气下行所致。这种情况我之前也试过,而且我比他严重得多,连下床都成问题,当时我是拖一个星期,然后自己针了一个星期,前后两个星期完全解决,刚好就去考车了……而他,我首先帮他检查了腰椎,确定不是腰椎间盘突出问题,再用原始点手法帮他按摩臀部,又帮他施了针,又用怀炉热敷,他自己也说感觉好很多了,但第二天他还是走去医院了,照CT拍片两百多,拍出来的结果和我诊断一样——没有问题,开了些补肾的中成药两百多,尼玛,我这麼辛苦一分钱都没有收,医院那坑货如此轻松就赚了四百多了……不公平啊!!!
说起针灸,书中说的“一针刺穿四百多页的书”,这个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我相信这个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可以用毫针洞穿门板的我都听说过。这点不足为奇。而且这个针,用的不是力,而是劲。区别在於力是由肢体发出的,而劲是由意念发出的。正如书中所言“真意一生,便出神力。”
关於这点的理解要从去年中秋说起,当时与我们学校几位居士同学在学校对面的沣胜寺赏月,一位师姐拿起案上一个青苹果,很随意地说“我掰给你们吃。”然后苹果应声裂为两半。在座众人无不惊讶。海元兄见后不甘寂寞,拿起一个较熟的放到身下使劲发力,只见其面容扭曲神情夸张,而那苹果也终於在伤痕累累之下一分为二了……当下我虽没有尝试,但事后见到苹果都总有冲动徒手将其掰开,心中自是很不服气,一个弱质女流都能做到的凭什麼我做不到。开始只有熟透的苹果能轻松掰开,后来慢慢掌握到窍门了,将意念灌於指间随着呼吸起落苹果即可应声而开。但那种感觉若有若无,不好捕捉,就像躺在床上练气,混沌中感觉到一股气流在体内窜动,想要捕捉住它引导它行走却又消失了……
扯远了,说回针灸,我开始练针的时候和主角一样都不是用棉花包,我是懒人懒办法直接用质量比较好的小包纸巾,这边买不到Tempo就用face,话说搬宿舍前我书桌上还放着一包刺猬般的纸巾……但我想不到主角这个比我更绝的办法——用书来练,我看后也尝试了一下,左手拿起一本《医学英语》,右手一支两寸针,一针下去……针弯了,书毫发无损……还是逐点增加吧,开始时廿张纸扎进去都感到吃力而且是捻转进针……慢慢练到一针刺透卅张……然后手指都有种弹了一天结他的感觉,第一次扎针扎出这种感觉,要知道每加一张纸那磨擦力可是指数爆炸增长的啊……看来一针刺透四百多页纸真不是等闲事啊……
还有,虽然未看到,但听讲后来主角是做了游医的,这令我是何等向往羡慕,不怕各位笑话,我高中的时候就立志学中医,打算学成之后买辆越野车,四处游学兼游医,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最后,这本书还真是不错的,真心推荐各位学中医的同学看看,ER……不过这本是VIP书,有各大图书网站VIP帐号的童鞋好办,没有又找不到盗版的可以考虑买实体书,这本书值得买!(怎麼感觉我这麼像在做广告,我真的没有收佣金)
嘿,你还别说,还真给我找到那麼一本神作,是由青斗(话说,这个名字怎麼总令我想起趣蒙的一款桌游《青春斗》呢?)所著的《中医天下》又名《大中医》。全书不算太长,语言精练简洁,读起来非常有味道,一百七十余章,每章开头有一段中医相关经典内容。虽然内容暂时看来比较平淡,但胜在不会太玄幻,而且对中医现状的点评很到位,很真实。举几个例子:
外语这东西着实害我辈不浅,时下正是潮流呢。其实做为一门语种你学来倒也无可非议,可是统观全国这几十年来的现状,有几个人学而能用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财力,最后却学无所用,甚或到了“鸡肋”的程度,再学下去无用,弃之却又可惜。指望全民学外语与那国际接轨,也是痴人说梦呢。其实在相关的行业开展也就罢了,个人有那种出国之梦或欲打入外企谋个生计者努力学来也是件令人佩服的事。有志者学之尚可,为了那般晋级升职,强行学来就大可不必了。有那时间钻研些业务,提高技能,总比在这上面浪费好罢。由其在中医行业,为了晋升,一大把年纪去啃那学而无用的英语,实在是件滑稽的事。可现实虽是如此,为了那一纸文凭,你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死学,着实是没法子的事。此论或有些短见,一家之言,就此打住。
话说,这一段可能真说中广大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类的学生的痛处。几乎我所认识中医学得好的朋友没有谁英语敢自认牛叉的。最记得当年我们解剖老师也是深有感触地说:“你们要学好英语啊,英语考到什麼是候不用考呢?考到我这个时候——副教授就不用考了……”从小到大一直卡着中国人的一们学科竟然是英语,你说滑稽不滑稽……
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学习之后,在正常的课程时间之外,卫校便开始安排学生们进入医院实习了。所谓的临床实习,就是将学生们安插到各个科室,跟随那里的医生们接触患者,实际临床操作。其实也就是令学生们穿了身白大卦,混个“医生”的模样,跟在人家屁股后面熟悉一下医院里的程序罢了。只有少数几个有心计的,真是想学些本事的,才用心跟着老师们去学去练。这般情形,除了这卫校,甚至那医学院里的大学生们,都不外如是。
这点去医院见习过的童鞋应该都有体会了,见习见习就是重个见字!
这所医院本是家中西医临床结合医院,但是宋浩发现,实际上都结合到西医那里去了,无论是诊断和治疗,基本是都是循了西医的模式,只有吴全等几位老中医那里才偶见几个求诊的患者。习惯了在平安堂以中医诊治的宋浩,见此情形,惊讶之余,不禁忧虑起来,原来中医竟然已经到了这般境地。
哈哈,这个今天见学校临床医学院分成第一临床医学院管中医及中西医临床和第二临床医学院管西医临床,才和朋友讨论起这个话题,我说事实证明中医和西医是无法结合的,始终还是分成两个系。他说中西医应该分到第二临床医学院去,而且应该改名叫西中医,都是中医往西医里去结合……
时间久了,宋浩发现,在平安堂几十元就能治好的病,到了医院则需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多是耗在那昂贵的检查费用上了。并且有些功能性的疾病,那些医学仪器也是检查化验不出的,病家痛苦的要命,那医生却是无奈地摇头道:“没病!”
首先声明,作为一个医学院学生,我时刻奉劝身边亲友:“有病不要去医院。”现在一般感冒发烧去医院就是挂个号,吊瓶,钱去了,病还在那里,倒不如我自己喝碗姜汤盖上被子捂一身汗,第二天马上生龙活虎。
再举个例子,前段时间一同学说坐骨神经痛,中医看来是风寒湿痹症,湿气下行所致。这种情况我之前也试过,而且我比他严重得多,连下床都成问题,当时我是拖一个星期,然后自己针了一个星期,前后两个星期完全解决,刚好就去考车了……而他,我首先帮他检查了腰椎,确定不是腰椎间盘突出问题,再用原始点手法帮他按摩臀部,又帮他施了针,又用怀炉热敷,他自己也说感觉好很多了,但第二天他还是走去医院了,照CT拍片两百多,拍出来的结果和我诊断一样——没有问题,开了些补肾的中成药两百多,尼玛,我这麼辛苦一分钱都没有收,医院那坑货如此轻松就赚了四百多了……不公平啊!!!
说起针灸,书中说的“一针刺穿四百多页的书”,这个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我相信这个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可以用毫针洞穿门板的我都听说过。这点不足为奇。而且这个针,用的不是力,而是劲。区别在於力是由肢体发出的,而劲是由意念发出的。正如书中所言“真意一生,便出神力。”
关於这点的理解要从去年中秋说起,当时与我们学校几位居士同学在学校对面的沣胜寺赏月,一位师姐拿起案上一个青苹果,很随意地说“我掰给你们吃。”然后苹果应声裂为两半。在座众人无不惊讶。海元兄见后不甘寂寞,拿起一个较熟的放到身下使劲发力,只见其面容扭曲神情夸张,而那苹果也终於在伤痕累累之下一分为二了……当下我虽没有尝试,但事后见到苹果都总有冲动徒手将其掰开,心中自是很不服气,一个弱质女流都能做到的凭什麼我做不到。开始只有熟透的苹果能轻松掰开,后来慢慢掌握到窍门了,将意念灌於指间随着呼吸起落苹果即可应声而开。但那种感觉若有若无,不好捕捉,就像躺在床上练气,混沌中感觉到一股气流在体内窜动,想要捕捉住它引导它行走却又消失了……
扯远了,说回针灸,我开始练针的时候和主角一样都不是用棉花包,我是懒人懒办法直接用质量比较好的小包纸巾,这边买不到Tempo就用face,话说搬宿舍前我书桌上还放着一包刺猬般的纸巾……但我想不到主角这个比我更绝的办法——用书来练,我看后也尝试了一下,左手拿起一本《医学英语》,右手一支两寸针,一针下去……针弯了,书毫发无损……还是逐点增加吧,开始时廿张纸扎进去都感到吃力而且是捻转进针……慢慢练到一针刺透卅张……然后手指都有种弹了一天结他的感觉,第一次扎针扎出这种感觉,要知道每加一张纸那磨擦力可是指数爆炸增长的啊……看来一针刺透四百多页纸真不是等闲事啊……
还有,虽然未看到,但听讲后来主角是做了游医的,这令我是何等向往羡慕,不怕各位笑话,我高中的时候就立志学中医,打算学成之后买辆越野车,四处游学兼游医,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最后,这本书还真是不错的,真心推荐各位学中医的同学看看,ER……不过这本是VIP书,有各大图书网站VIP帐号的童鞋好办,没有又找不到盗版的可以考虑买实体书,这本书值得买!(怎麼感觉我这麼像在做广告,我真的没有收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