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乌云,压得越来越低,衬得暮色愈渐浓郁。阵阵拂起的凉风,透过窗棂,让燥热的天气顿感舒爽。“山雨欲来风满楼”,看来,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直到看见途中的人们一路急行,悉悉索索的声音传入耳中,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意料中的雨已经如期而至。或许初夏的雨酝酿得久,下的时间也不会短。只见那雨滴,由零星转为细密,渐渐的,屋檐下滴落的小雨点,变成一串串的珠子。望向窗外,微风阵阵,倾斜的雨水,让街道上行人的伞无法直立。有的开始小跑,就近寻找避雨的场所;有的因为雨具的庇护,仍旧不急不缓,步伐从容;还有的情侣你侬我侬,风雨中共撑一把伞,紧紧相依。或许他们内心正渴望借这场雨,慢慢踱步,感受雨中的浪漫吧。
淅淅沥沥的雨不停地下。细细碎碎,仿佛滴进人的心灵。每当下雨的时候,我的大脑就没有任何其他事物,眼里所见,心里所想,都是漫天的雨丝。这场雨,总是有人爱着的吧:是种地的农夫,因着久旱的土地,心里对雨迫切的渴望,盼望庄稼有一个好收成;是对闷热的天气感到烦躁的人们,因为雨水的到来,内心感到畅快清凉;是渴望饱览西湖胜景的游客,因适时的雨,才能领略“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而徒步行走的人,他们不会喜欢,因为雨后的道路泥泞遍地;家有小婴儿的人不会喜欢,换洗的衣服尿布没法晾晒,……这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看待事物也有差异的地方了。
悠远绵长的雨仍然在下,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除了偶尔的雷声,天地间显得那么安静。鼻腔嗅着清新湿润的空气,似乎肩上的负荷一下子卸了下来,轻松不少。在下着雨的黄昏,我的耳边总会响起南宋词人蒋捷的那一阙《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使人凄然,跟这个雨后黄昏冷寂凄清的氛围是那么贴切,契合,让窗边听雨的我不胜惆怅。
纵观词坛,雨,似乎总是和愁绪联系在一起。但凡有雨的地方,鲜有喜悦畅快的,相反,愁肠千回则是常态。就像李清照说: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辛弃疾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贺铸在下雨的夜晚,思念他去世的妻子:空寐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衬得自己形单影只,孤单苦楚;柳永则直接表态,因为雨,自己心情不好: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而此刻的我,虽然还没到“鬓已星星”的年纪,但过往的岁月,在这个雨后黄昏不自觉地浮现脑海。有儿时,与小伙伴嬉戏玩耍的画面,仿佛笑闹声还响在耳畔,而今的自己已为人妇为人母,不禁慨叹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年少时因为琐碎小事,和父母争执,现在回想起来,多么无知,多么不应该;有时和陈哥发脾气,而他总是嬉笑应对,用宽容和包容纵容我,过后就心生愧疚。在这个下雨的黄昏,有那么多的回忆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混沌的大脑,瞬间变得清明。是不是嘀嗒的雨声就像清彻和雅的梵音,让人生的历练如蒙太奇在眼前掠过,令这个普通的雨后傍晚也有了发人自省,令人反思的况味?
远方的天幕,茫茫的愈发黑沉,我的视线也没有焦点。或许在特定的情境里总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就像潇潇细雨会让人莫名轻愁,而在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蓝天下,心情会像阳光一样无端的灿烂,欢欣喜悦的事也想得更多吧。我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忽然,一双柔软的小手握住我的手,是女儿。她问我:妈妈,为什么你看起来不高兴?我抿唇一笑:妈妈没有不高兴,妈妈在想事情。话一出口,自己都觉得牵强。陈哥在旁边笑我:你这个悲秋伤春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我自嘲地笑笑,没有说话。
下雨,自然现象而已,为什么我也会陷入古人们一听风雨,心绪就随之左右的窠臼?或许应该向豪放豁达的苏轼学习,他有名的《定风波》就非常值得人借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想想这个画面,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不料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致使游玩的兴致全无,可苏轼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透过这阕词,仿佛看到平和,从容,处变不惊的苏轼。既然改变不了外界,那就微笑着平静面对。这是怎样一种深刻的处世哲学啊。
雨声慢慢停止,窗外的灯火渐次亮起来,有融融的暖意在心头漾开,如水的波纹,一圈一圈扩大。我把头埋在陈哥的胸前,嘴角渐渐上扬。我不是一个人,这不是孤独的夜,有爱人在身边陪伴。这个世界经过风雨的洗礼,明天的一切都会是新的,雨后的晴朗和灿烂更是值得美好遐想。就像我不能阻止时光的脚步,更无法改变自然的规律,那么,我只需和着岁月的节拍,仿佛耳边响着动听的歌声,慢慢的,静静的,一步步向前。
直到看见途中的人们一路急行,悉悉索索的声音传入耳中,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意料中的雨已经如期而至。或许初夏的雨酝酿得久,下的时间也不会短。只见那雨滴,由零星转为细密,渐渐的,屋檐下滴落的小雨点,变成一串串的珠子。望向窗外,微风阵阵,倾斜的雨水,让街道上行人的伞无法直立。有的开始小跑,就近寻找避雨的场所;有的因为雨具的庇护,仍旧不急不缓,步伐从容;还有的情侣你侬我侬,风雨中共撑一把伞,紧紧相依。或许他们内心正渴望借这场雨,慢慢踱步,感受雨中的浪漫吧。
淅淅沥沥的雨不停地下。细细碎碎,仿佛滴进人的心灵。每当下雨的时候,我的大脑就没有任何其他事物,眼里所见,心里所想,都是漫天的雨丝。这场雨,总是有人爱着的吧:是种地的农夫,因着久旱的土地,心里对雨迫切的渴望,盼望庄稼有一个好收成;是对闷热的天气感到烦躁的人们,因为雨水的到来,内心感到畅快清凉;是渴望饱览西湖胜景的游客,因适时的雨,才能领略“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而徒步行走的人,他们不会喜欢,因为雨后的道路泥泞遍地;家有小婴儿的人不会喜欢,换洗的衣服尿布没法晾晒,……这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看待事物也有差异的地方了。
悠远绵长的雨仍然在下,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除了偶尔的雷声,天地间显得那么安静。鼻腔嗅着清新湿润的空气,似乎肩上的负荷一下子卸了下来,轻松不少。在下着雨的黄昏,我的耳边总会响起南宋词人蒋捷的那一阙《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使人凄然,跟这个雨后黄昏冷寂凄清的氛围是那么贴切,契合,让窗边听雨的我不胜惆怅。
纵观词坛,雨,似乎总是和愁绪联系在一起。但凡有雨的地方,鲜有喜悦畅快的,相反,愁肠千回则是常态。就像李清照说: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辛弃疾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贺铸在下雨的夜晚,思念他去世的妻子:空寐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衬得自己形单影只,孤单苦楚;柳永则直接表态,因为雨,自己心情不好: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而此刻的我,虽然还没到“鬓已星星”的年纪,但过往的岁月,在这个雨后黄昏不自觉地浮现脑海。有儿时,与小伙伴嬉戏玩耍的画面,仿佛笑闹声还响在耳畔,而今的自己已为人妇为人母,不禁慨叹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年少时因为琐碎小事,和父母争执,现在回想起来,多么无知,多么不应该;有时和陈哥发脾气,而他总是嬉笑应对,用宽容和包容纵容我,过后就心生愧疚。在这个下雨的黄昏,有那么多的回忆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混沌的大脑,瞬间变得清明。是不是嘀嗒的雨声就像清彻和雅的梵音,让人生的历练如蒙太奇在眼前掠过,令这个普通的雨后傍晚也有了发人自省,令人反思的况味?
远方的天幕,茫茫的愈发黑沉,我的视线也没有焦点。或许在特定的情境里总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就像潇潇细雨会让人莫名轻愁,而在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蓝天下,心情会像阳光一样无端的灿烂,欢欣喜悦的事也想得更多吧。我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忽然,一双柔软的小手握住我的手,是女儿。她问我:妈妈,为什么你看起来不高兴?我抿唇一笑:妈妈没有不高兴,妈妈在想事情。话一出口,自己都觉得牵强。陈哥在旁边笑我:你这个悲秋伤春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我自嘲地笑笑,没有说话。
下雨,自然现象而已,为什么我也会陷入古人们一听风雨,心绪就随之左右的窠臼?或许应该向豪放豁达的苏轼学习,他有名的《定风波》就非常值得人借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想想这个画面,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不料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致使游玩的兴致全无,可苏轼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透过这阕词,仿佛看到平和,从容,处变不惊的苏轼。既然改变不了外界,那就微笑着平静面对。这是怎样一种深刻的处世哲学啊。
雨声慢慢停止,窗外的灯火渐次亮起来,有融融的暖意在心头漾开,如水的波纹,一圈一圈扩大。我把头埋在陈哥的胸前,嘴角渐渐上扬。我不是一个人,这不是孤独的夜,有爱人在身边陪伴。这个世界经过风雨的洗礼,明天的一切都会是新的,雨后的晴朗和灿烂更是值得美好遐想。就像我不能阻止时光的脚步,更无法改变自然的规律,那么,我只需和着岁月的节拍,仿佛耳边响着动听的歌声,慢慢的,静静的,一步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