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银河系漫游指南吧 关注:103贴子:2,788
  • 12回复贴,共1

[长篇]《2001:太空奥德赛》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搜集于互联网,文章的一切权利属于作者及相关权利人


1楼2007-07-13 22:05回复
    楔子

    每一个现在活着的人,身后都站着三十个鬼,因为自有人类以来,死去的人恰好是在世的人的三十倍。自从洪荒初开,大约已有一千亿人出没在地球这颗行星上。
      这个数字之所以值得玩味,只是因为出于奇怪的偶合,在我们这个宇宙——即银河系——也恰好有大约一千亿颗恒星。所以在这个宇宙里,每一个生存过的人,都相应有一颗星星在天空闪耀。
      可是,所有这些恒星都是太阳,而且一般都比我们称作太阳的这颗不大的、邻近的恒星更为辉煌灿烂。而且,这些异域的恒星中,许多——也许大多数——都各有环绕它旋转的行星。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天空中自有充分的土地,足够给人类——包括最原始的猿人在内——每人一块天地,向每人提供一个私人的天堂或者地狱。
      至于在这一切潜在的天堂和地狱中,有多少寄居着生命,这些生命又是何种生物,我们还无法臆测;它们中间离地球最近的也比火星或金星要远一百万倍,而这两颗行星还只是我们的下一代才能问津的遥远目标。但是,距离的屏障正在消失,我们总有一天会同可以与我们相匹敌的甚至可以主宰我们的某种生物,在星际间相遇。
      人类对于这种前景,一直是迟迟未敢正视的;到今天还有一些人希望这种前景永远不会实现。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既然我们自己即将闯人空间,这种相遇为什么还不会发生呢?”
      确实,究竟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一个十分合理的问题,这里提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但是请记住:这仅仅是个虚构的故事。
      真实的情况必然更为惊心动魄。


    2楼2007-07-13 22:06
    回复
      2025-05-29 15:47:07
      广告
      第一部 太古一夜 第一章 走向消亡的道路

       
       
        旱情已经持续了一千万年,恐怖的爬虫统治时代早已结束。在后世称作非洲的大陆上,沿着赤道,生存的斗争达到了新的凶残高潮,还看不出胜利谁属。在这一片荒芜、龟裂的土地上,只有那纤小的、敏捷的或者凶猛的生物才有繁衍甚或仅仅是生存的希望。
        草原上的人猿,既不纤小,也不敏捷,也不凶猛,因而繁衍不盛;实际上,他们在种族消亡的道路上已经走得相当远了。高踞在一个不大的晒焦了的山谷上面,大约五十个人猿占据着一群洞穴。北边二百英里处高山上的积雪融流成一股溪水,不畅地横贯谷底。时令不好,溪水完全干枯,这一族人猿就得忍受干渴。
        这一族人猿从来吃不饱,这时更闹着饥荒。黎明的微光照进洞穴的时候,望月发现他的父亲已在夜间死去。他并不知道“死者”就是他父亲,因为父子关系是他完全不能理解的概念,但是看着那枯槁的尸体,他还是感到隐隐不安。
        两个婴儿已经在抽泣着要吃的,但听到望月向他们咆哮就又安静下来。一个婴儿的母亲防护着她喂不饱的后裔,对望月回吼了一声;对她的无礼,望月很想打她一掌,却感到没有力气。
        天已亮得可以出洞了。望月拖起那具枯槁的尸体,弯身钻出洞顶低悬的出口。到了洞外,他把尸体扛在肩上.站直身于——这个世界,只有这种动物能够站立。
        望月在同类里是个大个子,身高接近五英尺。虽然营养很不足,体重仍然超过一百磅。他遍体毛发,肌肉发达,半人半猿,但从头颅来讲,更接近于象人而不像猿。他前额很低,眼眶上边眉宇突出,然而他毫无疑问具有演变成人的基因。当他放眼观察四周充满忧患的冰河层的世界时,眼神里已经闪耀着超过猿猴智能的素质。那双黑色深陷的眼睛有了觉察力的萌芽——智慧的发端要若干年代以后才有可能成熟,也随时可能很快消失而永不复萌。
        没有危险的迹象。于是望月开始沿着洞外几乎笔直的陡坡攀援而下,肩头的重负并没多大影响。同族的人猿似乎在等待他的信号,这时也纷纷从石壁低处的住处钻出来,开始匆匆奔向泥泞的小溪,去喝早上第一口水。
        望月朝山谷对面了望,看“那些猿人”出现没有,这时还没踪迹。也许他们还没离开洞穴,也许已经去山边的远处觅食了。
        既然不在眼前,望月也就把他们丢在脑后;他这个时候只顾得上一件事。
        首先,他得摆脱掉“死者”,但这倒是一件不必费什么心思的事。这个季度已经死了不少人猿,月在上弦时,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死在他的洞里,他只要把尸体放在丢过死婴的地方,鬣狗就会处理后事。
        在小山谷通向草原的开阔处,一群鬣狗已经在等着,几乎象是知道他会来到似的。望月把尸体留在一丛灌木下边——以前丢下的骸骨都已不见——然后匆忙回到本族人猿那里。从此他也就再没想到过他的父亲。
        他的两个配偶、其他洞里的成年人猿以及大多数幼猿,都在山谷深处干旱得枯萎的树木间觅食,寻找浆果、带汁的根茎和树叶,以及蜥蜴或鼠类等可遇而不可求的佳肴。只有婴儿以及老年中体力最弱的留在洞里;如果搜寻一天还有些多余的食物,他们也可能被喂给一些。不然,鬣狗不久就又要走运。
        但是这一天的收获不坏——虽然由于对过去并没有真正的记忆,望月其实并不能对不同的时间加以比较。他在一棵死树的桩子里找到一窝蜜蜂,因此享受到人猿所曾品尝过的最佳美肴;接近黄昏,领着一群人猿回洞时,他还不时舐咂着手指头。当然他也被蜇刺了不少次,但他对这没多加注意。他这时感到心满意足,恐怕这一生中也难得再有超过的时候;因为,尽管他并没吃饱,却已不感到饿得软弱无力。这已是人猿们能够达到的最高期望。
        他走到小溪边上,心满意足的劲头就消失了。“那些猿人”
        就在那一边。他们每天都在那一边,但还是照样讨厌。
        他们大约有三十个,看起来同望月自己的一族也无法区分。
        他们看见他走来,就开始手舞足蹈,在小溪那一边尖声叫着;望月的一族也同样回报。
        对峙持续了大约五分钟;突如其来的表演也同样突然地告终,于是大家都饱饮一通那带泥的水。荣誉得到了保持;双方都各自申明了对领上的主权。完成了这项的公干以后,那一族就沿着小溪自己的一方离去。有草可吃的地方现在离开洞穴最近的也超过了一英里,而且还得同一群象羚羊似的大兽分享,这些大兽对他们也只不过稍加忍让而已。大兽前额上都长着凶恶的利刃——是人猿们生来不具备的天然武器——因此也赶不掉它们。
        所以,望月和他的伙伴们咀嚼着树叶和野果,聊以充饥——殊不知就是这些近在咫尺与他们争食的,却是他们不敢奢望的大宗食物的潜在源泉。然而,漫游在草原和树丛中的这成千吨美味肉食,不仅是他们膂力所不能取的,也是他们想象所不能及的。
        本来绰绰有余,他们却在慢慢地饿死。
        在暮色苍茫中,这一族人猿平安地返回洞穴。留在洞里的受伤母猿,看见望月带回满挂浆果的树枝,高兴得咯咯直叫,接过去迫不及待地吞食起来。虽然那里面没多少营养,但可以帮助她支撑下去,直到豹子咬的伤口愈合后能再出去觅食。
        陡坡下部一个洞穴中传来阵阵的尖叫和呼号,望月似醒非醒,他无须听到豹子偶然发出的吼声,也准确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在黑暗的低处,老“白毛”和他一家正在挣扎、正在死去,而望月的头脑中却一次也没闪过他可以去设法救援的念头。无情的生存逻辑排除掉这一类的幻想。整个山边虽然到处都听得见尖叫和呼号,却没发出一声抗议。每个洞穴都鸦雀无声,惟恐招来祸事。
        喧闹声刚才过去,望月就可以听到尸体拖在石头上的声音。
        只经过几秒钟的时间;随后那豹子就把猎物叼好。它嘴里衔着受害者,轻步缓缓而去,再没发出声响。
        望月爬出洞穴,攀登到洞门口的一块巨石上,蹲在那里巡视山谷。
        他时而观察山谷,时而观察月亮,但一直在竖着耳朵听。他打了一两次瞌睡,但他睡着时非常惊醒,最轻微的声响也会使他警觉。他虽已年高二十五岁,但各个器官机能还都完好;如果他继续走运,避开意外、疾病、野兽和饥饿,也许还能再活十年。
        夜越来越深,寒冷而清澈。没再发生令人惊慌的事件。月亮冉冉上升,还有一些星座由于赤道地平视差,却是人眼所看不见的。在洞穴中这一阵阵时睡时醒、提心的等待中,进入了后世称为梦魇的梦境。
        明亮度高过任何星斗的一束耀眼的光辉,两度在天空中缓慢划过,升到天顶,又向东逝去。


      3楼2007-07-13 22:06
      回复
        第五章 凌晨的遭遇战

         
         
          望月在黎明的微光中率领他一族人猿走下河谷时,没有把握地在一个熟悉的地点停了下来。他知道有一样什么东西不见了,但他记不起究竟是什么。他没为这个问题费脑筋,因为今天早晨他思想上有更重要的事情。
          他永远不会知道水晶板对他的影响;而他的伙伴们在晨雾中围在他身后时,谁也没纳闷他为什么在下到河谷的途中要在这里踌躇片刻。
          “那些猿人”在河滩的自己的一方,在自己领土内从未被侵犯的安全地带中,在晨曦中看到望月和他族里的十几个公猿,开始还只是毛簇簇的一团。他们马上就象哨兵盘查口令般地开始呼叫,但是这一次与往常不同,没有回答。
          望月和他的一队人步履稳健地、目的明确地——尤其是,一声不响地——走下河边耸立的丘陵地带;随着他们渐渐走近,“那些猿人”突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例行呼唤静了下去,代之以不断增长的恐惧。他们虽不明确,但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意识到这次遭遇将与往日迥然不同。
          望月一队人在水边停下来,“那些猿人”一时勇气复萌。在独耳的领导下,他们又半心半意地重唱起战歌。但是战歌只唱了几秒钟,他们就被一种恐怖的形象给吓呆了。
          望月把手臂高高举起,暴露出迄今隐藏在他伙伴遍身长毛后边的手中物。望月手执一根粗树枝条,上面插着血淋淋的豹子头。豹子血盆大口用树枝撑开着,一排獠牙在晨曦中闪现着阴森森的白光。
          “那些猿人”大半吓得不敢动弹,有一些慢慢地踉跄后撤。
          望月等待的就是这种鼓舞的迹象。他高举着那血肉模糊的战利品,开始涉水渡河。他的伙伴们稍事迟疑,也一拥而过。
          望月登上彼岸时,独耳还坚守着阵地。他没后逃,也许是因为勇敢,也许是因为愚蠢;也许竟还是因为他难以相信真的发生了这种侵犯。懦夫也罢,豪杰也罢,到头来并无差别,他那懵懂的头脑挨上了豹子头的狠狠一击。
          望月仁立在新败将身边,不知所措,一时难以理解死豹还能咬人的神奇事迹。这时他成了世界的主宰,竟不知下一步该做些什么。
          但是,他会想到要干些什么的。


        7楼2007-07-13 22:11
        回复
          第六章 人类的兴起

           
           
            一种新的动物在地球上繁衍开来,从非洲的中心地带逐渐外移。他们数量还很稀少,匆匆的调查还可能未加注意,因为当时的陆地海洋充满数以亿万计的生物。还很难说这种新的动物是否能够生存下去,更不要说是否能够兴旺起来。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的猛禽巨兽都已绝迹,这种新的动物前途也难卜。
            在晶体降落到非洲之后的几十万年中,人猿们毫无发明可言。然而,他们已经开始了变化,发展了任何其他兽类所不具有的技能。
            人猿的巨牙越来越小,因为巨牙已经不那么有用。带棱角的石块可以用来挖掘根茎,切割坚硬的皮肉或纤维,已足以代替利齿,并产生难以估计的效果。人猿们的牙齿受伤或磨损,不会再因此挨饿;最粗糙的工具也可以使他们的寿命延长许多年。獠牙即去,他们的面形也开始改变;突出的嘴巴退缩回去,大下巴也秀气一些,口中也能发出更清楚的声音。语言还是一百万年以后的事,但是向着语言发展的最初几步已经迈开。
            同时,世界也开始变化。每次相隔二十万年,冰河期四度席卷大地,在地球各地留下了伤痕。除去热带以外,凡是过早地离开祖辈家乡的生物,在冰河袭击下都荡然无存;象筛选种子一样,一切不能适应冰河的生物均被淘汰。
            冰河逝去,地球上最早的生物也大部消亡——包括人猿。与众不同的是,人猿们留下了后裔;他们没有单纯地消亡——他们得到了改造。制造工具的从自己的工具中得到了重生。
            通过使用棍棒和燧石,人猿的手变得灵巧起来,这是整个兽类绝无仅有的,从而使得他们可以制造更好的工具,而工具又使他们的四肢和头脑更加向前发展。这是一个不断加速、不断积累的过程。其最终结果产生了人类。
            与只晓得现在的兽类不问,人类取得了过去的知识,并且开始探索未来。
            人类同时也在学习驾驭自然;由于掌握了火.人类为科技打下了基础,从此远远离开了他们作为兽类的起源。石器让位给钢筋,又让位给铁器。游猎为家业所替代。部族成长为村落,村落又演变成城镇。靠着在石头、陶器和纸革上的刻划,语言得到永生。人类随即发明的哲学,乃至宗教。他们把自己的形象置之于上天,说是与神灵井存也并非不确切。
            人的体力越来越弱,他的攻击手段则变得日益更加可怕。从石器,而铜器,而铁器,而炼钢,人类制造各种各样穿刺砍削的武器,而且他们早就学会了远距离地杀伤敌人。枪矛,弓箭,枪炮,乃至弹道导弹,使人类掌握了无限距离以及接近无限威力的武器。
            然而时至今日,在武器存在的时候,人已经是朝不保夕的了。


          8楼2007-07-13 22:12
          回复
              在驾驶员的仪表盘上,雷达屏幕灯光闪闪,计算机显示器上数字时隐时现,记录着同临近中的月球的距离。随着喷气发动机开始轻微而稳定的减速,重量逐步恢复,这时离月球还有一千英里以上。似乎经过很长的时间,月球慢慢扩展到整个天际,太阳落到地平线外,最后一个巨大的环形山充斥视野。飞船朝着环形山中群峰下降一一突然,弗洛伊德注意到,在一座山峰附近有一股亮光正按照一定的频率闪耀着。它犹如地球上机场的导航灯,他凝视着,喉头不知不觉发紧。这说明人类在月球上又建立了一个立足点。
              这时,环形山更扩大了许多,周围的壁垒正在滑向地平线外,环形山内无数的小环形山也开始暴露出各自的真正大小。其中有一些虽然在空间远处看来十分渺小,其实有无数英里宽,能够容纳得下若干个大城市。
              飞船在自动操纵下从星空滑翔而下,向一片荒芜的景色降落,天空中地球象一轮凸月洒下一层银光。喷气发动机的呼啸声中有人在呼喊,座舱中传来阵阵的电子嘟嘟声。
              “柯莱维乌斯基地控制塔报告特航—14,你们下降顺利。请人工检查一下着陆装置搬闸、水压和避震垫气压。”
              驾驶员逐一按了各种各样的开关,全都亮起绿灯,他回喊道:“一切人工检查完毕。着陆装置搬闸、水压和避震垫气压正常。”
              “知道了,”月球上回答说。降落在无声中继续进行。虽然对话仍然很多,但现在都是通过机器,用对向闪光脉冲互相保持联系,其速度千倍于思想缓慢的制造机器的人们之间的通讯联系。
              有些山峰已经高过飞船;离地面只有几千英尺了,导航灯亮如明星,在一群矮建筑物和异形车辆上面闪耀。在降落的最后阶段,喷气发动机似乎演奏着一种奇异的乐曲;发动机时转时停,对俯冲进行一次最后的细致调整。
              突然,一阵旋风般的尘雾掩盖住一切,喷气发动机最后喷出一股气,飞船轻轻地摇晃起来,象划艇在微波中荡漾。弗洛伊德过了几分钟才真正领悟到笼罩着他的宁静和拉扯着他四肢的微弱引力。
              只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他就绝对安全地完成了人类梦想了两千年之久的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旅行。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例行航程,他现已登上月球。


            15楼2007-07-20 19:47
            回复
                “有这种可能,”迈克尔斯承认,“那磁场确实标明了它的位置,很容易找到。但是,它可不算大——装不了多少给养。”
                “为什么装不了?”霍尔沃森插嘴说,“谁知道这些生物有多大?也许他们只有六英寸高,那么这个贮藏所就等于二、三十层楼高了。”
                迈克尔斯摇了摇头。
                “不可能,”他反驳说,“有智慧的生物不可能很小;至少需要一定大小的头脑。”
                弗洛伊德注意到,迈克尔斯和霍尔沃森一般总持相反意见,然而两人之间看来却很少有敌意或摩擦。他们似乎互相尊重,仅仅承认意见无法统一而已。
                关于T·M·A·-1——有些人喜欢称它泰卓板块,这样同时保留它部分的缩写字母(泰卓板块: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是T和M,与T·M·A·-1这缩写词中前两个字母相同。)——肯定找不到一致的意见。自从他降落到月球上六个小时以来,弗洛伊德已经听到十几种理论,但对哪一种也未表示认可。神龛、测标、坟墓、地球物理仪器——这些或许是较为普遍的设想,有些持不同看法的人还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少人为此打赌,因此一旦真相大白,大量的钱财就要易手——如果有一天真相确能大白的话。
                板块的黑色坚硬物质坚不可摧,迈克尔斯和他的同事们想用温和手段从上面刮取标本的努力迄今都归于失败。他们并不怀疑用激光可以切割进去——因为毫无疑问,任何东西都无法抗拒这种惊人的集中能量——但是使用这种暴力措施,要由弗洛伊德来决定。他已决定在调用激光这种重炮之前,先试一试X光、声波、中子射线和其他一切非破坏性的试探办法。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妄加破坏,是野蛮人的做法;但是,同制造这玩意儿的生物相比,人类也许仍算是野蛮人。
                这种生物可能来自何处呢?就在月球上么?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这块不毛之地上曾经有过土生的生物,那么在最后一次环形山的形成时期,当月球的大部表面达到白热程度时,这种生物也是会遭到毁灭的。
                来自地球吗?一点不象,虽然也许并不是绝对不可能。地球上的任何先进文化——可以设想是非人类的文化——在冰河期也会留下许多生存的其他遗迹的。弗洛伊德心想:要是有的话,我们早在到达月球以前就应该全都知道了。
                于是,只有另外两种可能——行星和恒星。然而,一切都证明太阳系中的其他地方不存在有智慧的生物——确实,除了在地球和火星之外,根本不存在任何生命。靠近太阳的行星太热,远离太阳的行星又太冷,除非有什么生命下降到这些行星的大气层深处、压力达到每平方英寸几百吨的地方。
                所以,也许这些不速之客来自恒星——然而,这甚至更难想象。弗洛伊德举目四望黑檀般月空上点缀着的繁星,不禁想起他的科学同事中曾有过多少人“证明过”恒星间旅行之不可能。从地球到月球的航行仍令人叹为观止,而离得最近的恒星也比月球远几亿倍……臆测纯属浪费时间;他必须等待更多的实证出现。
                “请系好座位上的皮带,固定好一切活动的物件,”座舱上的扩音器突然说话了。“即将驶过四十度陡坡。”


              26楼2007-09-24 19:26
              回复
                第三部 行星间 第一章 有计划的冒险

                 
                 
                  飞航离开地球后还只走了三十天的航程;然而大卫·鲍曼有时却发现很难设想除了“发现号”这小小的封闭世界之外,他还曾在其他世界里生存过。他那些年的训练,他以前去月球和火星所执行的任务,都似乎是别人的经历,是隔世的事。
                  它是在五年前作为“木星计划”开始的——远征这颗大的行星的第一次载人的往返飞行。承担这两年航程的飞船本来已快准备就绪,可是,相当突然地,任务的性质改变了。
                  “发现号”仍然要去木星;但它将不在那里停留。在它穿越范围广阔的木星卫星体系时连速度也不稍减。相反——它将利用那颗巨星的引力作为一个投射器。把它自己甩得离太阳更远。它将象一颗慧星,突入太阳系的外层,最后到达土星环的灿烂境界。
                  它将永不回转。
                  对于“发现号”来讲,这是一次单程飞行——然而,它的机组人员井无意自杀。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将在七年内返回地球,其中五年——在那漫漫长夜似的空际只不过是一瞬间——他们将完全进入冬眠,等待尚待建造的“发现二号”来把他们救回。
                  这个“救”字在一切字航机构的声明和文件中都是小心地避而不用的,因为它含有一点计划失败的意思;经过批准的说法是“重获”。如果真的出了毛病,在那远离地球十亿英里的地方,肯定是没有任何救援的希望的。
                  它也象一切进人未知世界的旅程一样,乃是个有计划的冒险。但是,半个世纪之久的研究证明,使人进入人为的冬眠是完全保险的,从而在宇宙航行中打开了新的可能境界。然而,在执行这次任务之前,还不曾充分利用过这种可能。
                  在进人最后环绕土星运转的轨道之前,机组的三名工作人员无需工作,他们将在外出的整个单程中处于睡眠状态。这样,可以节省成吨的食物及其他消费品;而且,和节约同样重要的是,调查组不致因为十个月的旅程而疲惫不堪,却能够在开始行动时精神抖擞,反应灵活。
                  “发现号”将进入环绕土星的一条停靠轨道,成为那颗巨大行星的一个新的月球。它将沿着一条长达二百万英里的椭圆轨道来回运行,忽而接近土星,忽而横跨土星的那个主要月球的轨道。他们将有一百天的时间去测绘和研究相当于八十个地球的面积的这另一个世界,它至少有十五个已知的卫星,其中一个大小同水星相仿。
                  那里的奇境大概够研究几百年;这次探险只能做一次初步侦察。侦察所发现的都将通过无线电发回地球;即使探险人员水远回不去,他们的发现也不致丢失。
                  在一百天结束时,“发现号”将要关闭。全体机组人员都将进入冬眠;只有主要系统继续运转,由飞船的不知疲倦的电脑统一指挥。飞船将围绕土星运行,其轨道是完全计算准确的,一千年以后人们也会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它。但是,根据现有计划,仅仅五年之后“发现二号”就将抵达。即使六、七、八年过去,飞船上睡眠中的乘员也不会察觉出来。因为对他们全体来说,时钟已经停止——正象这时对于怀特黑德、卡明斯基和亨特三人一样。
                  有时候,鲍曼作为“发现号”的首席机长,看到处于冬眠状态中失去知觉的三名同事那么宁静,心里颇为羡慕。他们毫不感到无聊,也解脱掉一切责任,在到达土星之前,外界对他们是不存在的。
                  


                30楼2007-09-26 19:28
                回复
                  2025-05-29 15:41:07
                  广告
                  第二章 第三代计算机

                   
                   
                    但此时此刻,得克萨斯早已不见,连美国也很难看到。虽然等离子流的低推力早已关闭,“发现号”仍然在滑翔,象箭一样细长的船体背向着地球,它装备的全部高能光学仪器都指向外围行星,指向它目的地的方向。
                    然而,还有一架望远镜永远瞄准着地球。它象个瞄准器似的安装在飞船的远程天线的尖端,不断地校正着,使那个巨大的碗状物严格地对准它远方的目标。只要地球保持在十字线交叉的中心,就能保持这一关系重大的通讯联系,通过每天加长二百万英里的隐身电束能来回传递信息。
                    在那不断缩小的月牙上,很难辨认出任何地理特征,因为它们常被云雾所遮蔽;但是,连地球的黑暗部分也是让人看不够的。它上面遍布着灯光闪闪的城镇;有时象长明灯稳稳照亮,有时由于闪电的干扰,又象萤火虫闪耀。
                    也有时候,月亮沿着轨道周而复始,它象盏巨灯高悬在地球的昏黑海洋和陆地上。这时,鲍曼常能在神奇的月光中一瞬间认出熟悉的海岸,不禁激动万分。又有时候,太平洋确实风平浪静,他可以看到月光在平静如镜的洋面上辉映;他就会想起热带礁湖上的月夜和棕榈。
                    然而,他对所有失去了的美景并无遗憾。在他短短的三十五岁一生中他已经享受过这一切;等到他功成名就、生活富裕时,他下决心还要再去游览胜境。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方想到这些,就更觉得它们可贵。
                    机组的第六名成员对这一切毫不动心,因为它不是人。它是一架高超的哈尔9000型计算机,飞船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哈尔(指的是“启发程序循环步骤计算机”)是标志计算机第三次突破的杰作。似乎每隔二十年,就发生一次突破;想到另一次突破即将到来,已经使不少人心存疑惧。
                    第一次突破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现在早已过时的真空管促成了ENIAC这类笨重而高速的大家伙以及其后代。随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固体微型电路已臻完善。从此象人的智慧一样强大的电脑明显地不需要体积比普通办公桌更大——关键在于知道怎样建造它们。
                    这一点或许永远无从知道了,但已无关紧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明斯基和古德二人已经证明,中性电路可以按照任意选择的程序自动产生——自行复制。电脑能以同人脑发育极其相似的过程使之成长。从任何实例来看,具体细节是永远无法知道的,即使知道,也由于比人的理解力复杂几百万倍而无法为人所理解。
                    不管它是怎样操作的,反正最后的结果是一种机器的智慧,可以再现——某些哲学家仍然宁愿使用“模仿”这个词儿——人脑的大多数活动,而且快得多,也可靠得多。制造它极其费钱,迄今为止只造出少数几架哈尔900O系统;但是说什么“不熟练的工人制造有机的头脑反而更容易”,这句老笑话现在听来已经有点不那么可笑了。
                    为了这次任务,哈尔和他的人类伙伴受到了同样全面的训练——而他的吸收能力要比他的伙伴大许多倍,因为除了他内在敏捷外,他还不需要睡眠,他的主要任务是监视维持生命的系统.不断地检查氧气、压力、气温、船身的漏损、辐射以及其他一切相互作用的因素,这些都是维持人这种娇嫩货品活命所必需的。
                    在需要改变航向时,他可以执行复杂的导航校正,指挥必要的飞行活动。他还可以照顾进入冬眠的人,对他们所处的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向他们的静脉注射足以维持生命的微量液体。
                    第一代计算机的输人,靠的不过是美化了的打字机键盘,其输出则靠高速印刷或直观显示。哈尔在必要时也可以做这些,但他和同舟共济的人们打交道大多数时间是通过说话。普尔和鲍曼可以把哈尔当作真人一样同他对话。他也能用地道的合乎习惯的英语来回答,那是他在瞬息即逝的几周电子幼年时代学会的。
                    甚至有一天还可能由哈尔来接替指挥这飞船。在非常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人对他的信号做出反应,他就会试图通过电子和化学刺激唤醒睡眠中的机组人员;如果他们也没有反应,他就会直接通过无线电通信向地球请示。
                    如果地球不回答,他就会采取他所认为必要的措施来保障飞船的安全和继续执行任务——其真实目的只有他才知道,他的那些人类伙伴却是永远猜不着的。
                    普尔和鲍曼时常幽默地把自己称作看守或看门人,因为飞船实际上完全是自行操纵的。如果他们发现这句玩笑竟包含着很大程度的真实性,他们反而会大吃一惊,大为恼火。


                  32楼2007-09-26 19:32
                  回复
                    第三章 飞船上的生活

                     
                     
                      虽然鲍曼是名义上的机长,但在执行任务的这一阶段,外人是觉察不到这一点的。每隔十二小时,他和普尔就全面交换身份、级别和职责。这样可以使他们两个人都保持最严格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两个人之间的摩擦,并有助于达到百分之百有后备的目标。
                      鲍曼的一天开始于飞船时间——天文学家使用的“历书时”——早晨六时。如果他睡懒觉,哈尔有各种各样的吹奏敲打声音来提醒他尽责,但这一切从未使用过。为了测验,普尔有一次把闹钟装置关掉,鲍曼仍然准时自动起身。
                      他每天第一桩公事就是把主要冬眠计时计向前拨动十二小时。如果连续两次漏做这一步骤,哈尔就会认为他和普尔都已无力承担职责,于是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
                      鲍曼大半生都是个学生;在他退休前还要继续做学生。由于十二世纪中训练和情报分析技术的革命,他已经掌握了相当于两三个大学教育的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能记住他学过的百分之九十。


                    33楼2007-09-28 19:18
                    回复
                       如果是在五十年前,他会被认为是应用天文学、控制论和空间推进系统的专家——但他却会带着真正的气恼随时准备否认自己是专家。鲍曼从来都觉得没办法使自己的兴趣集中在一个课目上;他不顾教师的严厉警告,坚持读取了普通宇航系的硕士学位。这门课程连大纲都含糊不清,原是为了智商在130——135的人设立的,这些人是永远也达不到本行业的最高水


                      34楼2007-09-28 19:18
                      回复
                        平的。
                          他的决定是对的;正是他拒绝大专,才使他成为担当这一任务的独具资格的人。由于大体上一致的经历,弗兰克·普尔作为他的副手也是个理想的选择。普尔有时候故意贬低自己,自称是个“空间生物学的开业医生”。他们两个人必要时再加上哈尔的巨大情报资料储存的帮助,可以应付这次远航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只要他们的头脑保持机警和敏锐,保持不断加深的原有记忆。
                         


                        35楼2007-09-28 19:19
                        回复
                           因此,从十时到十二时这两小时,鲍曼用来同电子辅导员对话,复习自己的一般知识,吸取这次任务需要的特定材料。他会无休止地反复重温飞船的设计、电路图、航行断面图,或者融会贯通有关金星和土星以及它们的分散的月球群的一切已知情况。
                            


                          36楼2007-09-28 1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