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世界第一块陶片
来源:江西晨报
江西景德镇因瓷器而闻名中外,而世界最早的陶片在上饶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发掘出土,经考古专家多次考证,最早陶片可追溯到距今两万年前。
▲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片
万年被称世界陶器起源地
上饶万年县人都知道,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第一馆里,陈列的第一件展品,是一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破罐子。它,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罐,出自上万年前的原始先民之手。它,来自江西万年的仙人洞。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智范介绍,万年仙人洞遗址坐落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早在1960年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1993年、1995年和1999年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AFAR)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据万年县文物局史料记载:“中国广西桂林庙岩遗址出土的素面陶,西伯利亚阿尔穆河地区符米、乌斯季洛夫卡三号遗址、日本国大平山1号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年代分别为距今12000至16500年左右。”而万年出土的这件陶器,比它们早2000年~5000年。
因此,科学家认为万年县是世界陶器起源地。
最终证实出土陶器距今2万年
万年县文物局史料记载的一万八千多年时间还是几年前的数据,经过这几年的考证发现,这一数据又有了新的变化。
2012年6月28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中国仙人洞遗址两万年陶器》一文指出研究结果将中国早期陶器出现的时间确定为两万年前,这是目前世界已发掘出土的陶器的最早年代。
由于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陶器的发明与农业的出现、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相关,而这些活动是伴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而发生的,所以认为陶器最早出现的时间基本上应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但具体时间因无法提取陶器残留的有机物进行直接测定。
2009年,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合作团队再次对万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万年前,比之前在东亚各地发现的最古老的陶片还早2000至3000年。
条纹陶或素面陶确定最早地位
江西博物馆原馆长彭适凡曾在《手铲下的文明》一书中介绍过万年仙人洞遗址,文中介绍,通过研究这批早期陶器的出土地层,清楚地揭示出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原始陶器是从单一的条纹陶或素面陶逐渐向绳纹陶和编织纹陶的演变过程。
这批早期陶器的拉胚成型方法大致有两种,即泥片叠塑法和泥条盘筑法。而条纹陶或素面陶用的便是泥片叠塑法,它是用手将泥片一层层往上贴,塑成基本形状,然后进行修整。
修整的方法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用手将随手抓来的稻杆或草蕨类在胚体内外上下擦削,使胎体较为规整、紧密,厚薄较为一致,擦削的结果是器表多留下似篮纹的条纹状;另一种是用事先做好的竹(或木、骨)质平齿形片状器在器体内外平行刮削,外表多从顶部开始一直往下刮,因而在内外壁也形成粗疏较一致的似浅篮纹的条状纹。
在用上述方法修削整形后,又将留下的条纹遗痕用手抹去,至今在有的陶片内表面还可以看到有指印或指甲印,这种被抹去条纹的素面陶,无疑是当时的烧制品。
早期陶片原料多为就地取材
“据了解,这些早期陶片一般都是砂质陶,所含颗粒以石英、长石为主,以及少量的白云母和赤铁矿,个别陶片中还含有方解石。需注意的是,这些砂粒都是制陶原料中所固有的,非人工掺入的,也未经任何的筛选。”周广明介绍说。
通过对仙人洞附近红土的化学组成与早期陶片的化学组成的检测结果非常相近来看,表明当时的原始人类对制陶原料没有什么选择。“对制陶原料的性能也没要求,一般是就地取土,而且主要是采用当地的红土,个别有时也采用当地普通的黄土。”周广明说。
据了解,早期陶器器表的颜色多呈灰褐色、灰红色、灰黑色或灰黄色诸种,并且大部分内、外表面呈现的颜色不一致,有的在一块小的陶片上外表面为炭黑色、中间为灰黑色而内表面又为铁红色;有的如夹心饼干一样为灰红色夹黑色陶等。“这说明其烧造温度不高,据有关的实测数据显示,其烧成温度都是在740℃~840℃之间变动,这么低的烧成温度说明它们不是在陶窑中烧制的,而有可能就是在平地堆烧而成的。”彭适凡介绍。
来源:江西晨报
江西景德镇因瓷器而闻名中外,而世界最早的陶片在上饶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发掘出土,经考古专家多次考证,最早陶片可追溯到距今两万年前。
▲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片
万年被称世界陶器起源地
上饶万年县人都知道,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第一馆里,陈列的第一件展品,是一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破罐子。它,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罐,出自上万年前的原始先民之手。它,来自江西万年的仙人洞。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智范介绍,万年仙人洞遗址坐落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早在1960年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1993年、1995年和1999年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AFAR)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据万年县文物局史料记载:“中国广西桂林庙岩遗址出土的素面陶,西伯利亚阿尔穆河地区符米、乌斯季洛夫卡三号遗址、日本国大平山1号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年代分别为距今12000至16500年左右。”而万年出土的这件陶器,比它们早2000年~5000年。
因此,科学家认为万年县是世界陶器起源地。
最终证实出土陶器距今2万年
万年县文物局史料记载的一万八千多年时间还是几年前的数据,经过这几年的考证发现,这一数据又有了新的变化。
2012年6月28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中国仙人洞遗址两万年陶器》一文指出研究结果将中国早期陶器出现的时间确定为两万年前,这是目前世界已发掘出土的陶器的最早年代。
由于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陶器的发明与农业的出现、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相关,而这些活动是伴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而发生的,所以认为陶器最早出现的时间基本上应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但具体时间因无法提取陶器残留的有机物进行直接测定。
2009年,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合作团队再次对万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万年前,比之前在东亚各地发现的最古老的陶片还早2000至3000年。
条纹陶或素面陶确定最早地位
江西博物馆原馆长彭适凡曾在《手铲下的文明》一书中介绍过万年仙人洞遗址,文中介绍,通过研究这批早期陶器的出土地层,清楚地揭示出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原始陶器是从单一的条纹陶或素面陶逐渐向绳纹陶和编织纹陶的演变过程。
这批早期陶器的拉胚成型方法大致有两种,即泥片叠塑法和泥条盘筑法。而条纹陶或素面陶用的便是泥片叠塑法,它是用手将泥片一层层往上贴,塑成基本形状,然后进行修整。
修整的方法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用手将随手抓来的稻杆或草蕨类在胚体内外上下擦削,使胎体较为规整、紧密,厚薄较为一致,擦削的结果是器表多留下似篮纹的条纹状;另一种是用事先做好的竹(或木、骨)质平齿形片状器在器体内外平行刮削,外表多从顶部开始一直往下刮,因而在内外壁也形成粗疏较一致的似浅篮纹的条状纹。
在用上述方法修削整形后,又将留下的条纹遗痕用手抹去,至今在有的陶片内表面还可以看到有指印或指甲印,这种被抹去条纹的素面陶,无疑是当时的烧制品。
早期陶片原料多为就地取材
“据了解,这些早期陶片一般都是砂质陶,所含颗粒以石英、长石为主,以及少量的白云母和赤铁矿,个别陶片中还含有方解石。需注意的是,这些砂粒都是制陶原料中所固有的,非人工掺入的,也未经任何的筛选。”周广明介绍说。
通过对仙人洞附近红土的化学组成与早期陶片的化学组成的检测结果非常相近来看,表明当时的原始人类对制陶原料没有什么选择。“对制陶原料的性能也没要求,一般是就地取土,而且主要是采用当地的红土,个别有时也采用当地普通的黄土。”周广明说。
据了解,早期陶器器表的颜色多呈灰褐色、灰红色、灰黑色或灰黄色诸种,并且大部分内、外表面呈现的颜色不一致,有的在一块小的陶片上外表面为炭黑色、中间为灰黑色而内表面又为铁红色;有的如夹心饼干一样为灰红色夹黑色陶等。“这说明其烧造温度不高,据有关的实测数据显示,其烧成温度都是在740℃~840℃之间变动,这么低的烧成温度说明它们不是在陶窑中烧制的,而有可能就是在平地堆烧而成的。”彭适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