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吧 关注:13,237贴子:105,804

省昆石小梅版桃花扇观后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便闲聊,想到哪里说哪里。


IP属地:北京1楼2013-04-22 14:20回复
    首先要赞一下,石小梅真是常青树啊,这个岁数了,状态还能这么好,从远处看一点看不出岁数来。龚隐雷身段也很好看,演员都很很投入。


    IP属地:北京2楼2013-04-22 14:22
    回复
      2025-05-10 09:36:57
      广告
      唱腔总体感觉民歌味挺重的,还是王正来打谱那套北曲有味道。新编戏总是很闷,过去的戏是戏,现在的戏是严肃艺术。漫长的煽情,深情对视,纵情呼唤,背景音乐…… 现在舞台都是这一套,也不知观众真能被感动不能。省昆算不错了,除了表现手法比较现代味,其他没有什么幺蛾子,不像北昆用透明家具(话说人家张军搞这个算是先锋实验剧,您北昆搞这干啥啊)。


      IP属地:北京3楼2013-04-22 14:22
      收起回复
        桃花扇原本的结尾挺怪异,三两句话男女主角就统统出家了。省昆改编的也有些别扭,李香君太江姐了,男人都放弃了她还英勇不屈,侯生过于不近人情,因为几句话就惭愧到不开门,任由香君流浪天涯去找他。这出戏不像余韵,到是谢幕的效果挺好,仿佛后面又加了一出余韵。看来“离合悲欢”的熟径,也是不易脱的。
        一向不太喜欢桃花扇这本子,板僵乏趣,目的性这么明确的写传奇,还不如直接写政论。若论写戏文的才气高逸,真是清不如明,明不如元。


        IP属地:北京4楼2013-04-22 14:22
        收起回复
          石小梅版桃花扇,最后李香君去寻找她心目中的侯方域,暗示她爱上的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爱情不存在了,也许它从来没有存在过,侯方域也无法面对现实中的自己,于是没有勇气开门。编剧在把国家解构了之后,把爱情也解构了,意图达到一种深刻的悲剧效果。
          这种安排听上去意味深长,演起来也迷惘伤感,只是这样的思路和风格,完全不接地气,像叶锦添在舞台上摆出来的中国风化妆。传统的戏曲,观众和演员距离很近,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现在这种剧情,是给观众看一个值得玩味的艺术造型。
          如果是一个鲜活的人,当他听到门外仿佛有妻子说话的声音,他是不是会立刻开门看看?他会静静的听妻子说什么吗?所以说这样的人物是个精美的艺术造型,美丽但也苍白。这类文艺腔的剧情,在话剧之类的现代舞台剧中很常见,后来就蔓延到戏曲舞台上了。
          直到谢幕,李香君的演员揪住侯生,观众响起了笑声,这时观众和演员的心理距离才真正拉近,因为这时演员表现的像一个真人——吓!你这家伙居然在这里!


          IP属地:北京5楼2013-04-22 14:22
          收起回复
            虽然省昆这个结尾比较现代味,但这也不能怪编剧,毕竟桃花扇传奇就没有一个合适的结尾,甚至比省昆这版更别扭。
            这也是我不太喜欢桃花扇这本传奇的原因。孔尚任太想表达出他自己的思想了,以至于人物都成为木偶,体现着被安排的味道,一言一行都很对,对到没有灵气了。写小说写剧本,还是需要一些逸才的,孔尚任有才,只是少了些飘逸不羁。


            IP属地:北京6楼2013-04-22 14:35
            回复
              记得近些年出现在昆曲舞台上的新编,改编历史戏,大都请一些话剧,影视剧或其他剧种的编导,为什么?他们认为昆曲的表演程式太老了,没有现代气息,老昆曲艺术家们根本导演不了新戏,尤其是新编的历史剧,只有他们才能注入新的原素,新的气息,才能救活昆曲。老艺术家们根本就不介入新戏创编的浑水,偶尔去艺术指导一下,还是看在有些老人的面子。


              IP属地:天津7楼2013-04-22 14:44
              收起回复
                昨晚看到史可法投江的时候,就有些观众开始唏嘘落泪了,尤其以小姑娘居多。到最后想见又不能见的时候,擦眼泪的就更多了。昨晚的李香君给我一种高大全的形象,倒是侯方域显得比较真实,知识分子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投新主无颜,报故国无门,这种纠结还是很真实的。
                这个版本是张弘改的,夫编妻演的典范。别的不说,起码头回在舞台上听到完整的哀江南套曲,当然王正来也唱过。不过哀江南放在开戏就有点定调子的意味了,所以整出戏讲儿女情长的比之前的版本少了一些,家国天下的东西多了一些。说不上好不好,就是感觉最后那种惊悟有点突兀。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太平犬做惯了,忽然成了离乱人,谁也受不了。
                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这四出戏,最不喜欢的就是长生殿。对桃花扇这种很直白的戏感觉还好。孔尚任要不是因为在国丧期演戏被革,恐怕单纯这出戏也得倒霉一辈子。这种戏得了解一点历史,免得有些人看到阮大铖演鲜于佶只觉得狗叫搞笑而已,免得有人会觉得杨文骢两面三刀。
                能在北京看到南昆听到苏白感觉还是很好的。


                8楼2013-04-22 14:52
                收起回复
                  2025-05-10 09:30:57
                  广告
                  常常感觉中国古代的小说和戏剧,与现在的小说戏剧风格不同。过去的文人创作,没有那么多理论指导,作者一会快乐一会悲伤,借助文笔的影响,观众就跟着快乐和悲伤,和作者很贴近。比如曹雪芹描绘吃穿用度时,我们能感到他那种兴致勃勃的炫耀。
                  现代的剧作家想的太多,思考的太深,他们自己不是观众,而在心里总装着一种叫观众的东西。越是这样,他们离观众就越遥远,他们不会玩,观众也不能真的愉快。
                  反而是通俗小说的作者,还保持着传统的风格。远一点的比如金庸的武侠,别管他的思想境界有多高,但在小说中,他在玩,读者跟着他玩。这种情绪,是过去写小说和剧本的文人的情绪,所以他的小说就有种传统风味。


                  IP属地:北京9楼2013-04-22 15:16
                  收起回复
                    说个小零碎。
                    桃花扇的每出戏,名字都是动宾词组,比如“访翠”“辞院”。新编的几出,题目就成了“圈套”之类。能看出新编的痕迹,假古董做的还不太完美哈。


                    IP属地:北京10楼2013-04-22 15:52
                    收起回复
                      一些评论总是说,现在的年轻观众浮躁,看不进去昆曲这么典雅的慢节奏的艺术。其实这话细想起来没太多道理。
                      我这么多年看戏看下来,觉得年轻观众,至少是在北京看戏的年轻观众,是非常非常安静和耐心的。这绝对不是过去一边吃饭,一边喝酒,一边嗑瓜子,一边聊天的观众可以比的。只有这种气氛下,沉闷漫长的新编剧才能演出。过去的戏是要抓观众注意力的,哪里敢这么搞。几乎所有的折子戏都比新编戏有趣。


                      IP属地:北京11楼2013-04-22 16:56
                      收起回复
                        喜欢烈性子,刀马旦扈三娘也喜欢。那种侠气义气,或直接用表演,或用气节展现,都不由一嗟叹好,单纯的欣赏那份情义,倒没有去想其它的。


                        IP属地:湖北12楼2013-04-22 17:09
                        回复
                          关键中国过去做戏是不分什么悲剧喜剧的。悲剧喜剧这些都是西方传过来的概念,西方人喜欢自己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替上帝审问人性,问“生存还是毁灭”这种傻问题。
                          中国人讲天理人情,尤其是戏剧这东西,是庄子、孟子、心学的脉络。作家从来没有在戏里自己和自己较劲的习惯,观众看了都挺快乐的。就算看窦娥冤,观众自己骂不出来,演员替你骂痛快了,也挺好受的。


                          IP属地:北京13楼2013-04-22 17:53
                          收起回复
                            说到底,桃花扇这个故事的设计,最后两个青年男女,历经离乱,最终活了下来,并且能相逢。这样的结果,怎么看上去都不会太惨。但剧作家为了把这出戏搞成一个彻底的悲剧,孔尚任活生生让俩人各自出家,张弘让俩人心理障碍严重到捅不破窗户纸。所以都够别扭的。
                            反而不如长生殿的悲剧气氛,李龟年弹词,周围一群叽叽喳喳的乡下人,不甚关心的感叹两声,李龟年的痛苦是孤独的,寂寞不可怕,可怕的是寂寞无人能懂。


                            IP属地:北京14楼2013-04-22 21:16
                            收起回复
                              2025-05-10 09:24:57
                              广告
                              现代的剧作家想的太多,思考的太深,他们自己不是观众,而在心里总装着一种叫观众的东西。越是这样,他们离观众就越遥远,他们不会玩,观众也不能真的愉快。
                              -------是的,传统昆曲的趣味是一种妙不可言,情节可以相当简单没有深度,却贵在台上台下会心处的拍手称赞。新编剧似乎都倾向于找历史本子,大概是觉得站在历史的角度比较容易挖深。但大部分写得都“太满”,观众看得累,演员也演得累。


                              15楼2013-04-23 10: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