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矿局吧 关注:109贴子:343
  • 1回复贴,共1

山谷回音——《珂珂正传》读后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源:《贵州地矿报》编辑部(转载于该局网站) 作者:张 丹
也许你对地质行业并不了解,却不得不对奚青、常江、欧阳黔森……等一代代地质作家竖起拇指。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家?
  艺术是生活的缩影,《珂珂正传》——一位105地质员的纪实小说用他的生活、他的坎坷、他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地质员工的坎坷的奋斗史,也道出了地质员工那鲜为人知饱受苦难的一面。
  九十年代国家对地质工作投入不足,大量的地质人员待岗、下岗,自谋职业,他们中有几代从事地质、工作经验丰富、热爱地质行业的资深员工,也有对未来充满了憧景,承载了全家希望,刚刚从地质院校友会毕业的有为青年。
  《珂珂正传》中的刘珂就是在那个地质行业不气的年代,提前下岗。离开了自己热爱、想要为之奋斗的行业,为了养家糊口,在市场中穿梭,为生活而寻找突破口。在经历了焦急、酸楚和内疚后,终于谋得一个卖书的行当,生活有了保障。曾经被人骗过,也骗过别人,但最终没有越过法律的界线。当过茶叶包装公司的业务主管,却是老板轻蔑看不起的打工仔。只有在自己熟悉的大山,自己对口的地质行业,在矿山中才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与他一起下岗的许多地质人员,在生活困惑,一片迷茫中也不得不面临重新择业,由于专业的局限性,搞地质的人只能最底层做起,从零开始。于是,在地摊前、修理厂、商店里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昏暗的路灯下,一个简易的支架,摆放着各色衣裤,晚风亲吻着摆摊人的脸颊,不知是寒冷还是害羞,脸部泛出了阵阵红晕。用力鼓起腮邦,绷住了劲用力地发出一声吆喝。驻足的路人,你可知道,站在你眼前,不太熟练地与你讨价还价的摆摊人内心是多么的难受与煎熬,你可知晓他其实是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地质工程师”。
  夏日的骄阳把沥青马路烤出了油,一辆泛出铁锈色的大卡车下,一个修理工拿着钳子,专注地修理汽车,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疲惫的太阳拖着乏味的身体回到家中,穿着满是油渍衣服的修理工才爬出来,伸伸胳膊,用那满手的油渍试去脸上的汗水,额头上留下一条又粗又浓的黑杆,你对他笑笑,他也转过来和你笑笑,这时才发现他脸是这么稚嫩。你可知道,他的笑里背后有多少痛苦与辛酸,你可知晓他还是一名刚刚从地质院校毕业的大学生。
  而地质队的基层领导也由于大环境所致,无奈地看着员工渐渐离去的背影,一颗苦涩的心撕搅的疼。在人前总是装着一副坚强的样子,鼓励周遭的员工,给他们信心。在单位资金匮乏、发不了工资,大量职工下岗等诸多压力下,想方设法让单位存活下来,继续发展下去。2000年后,终于迎来了地质行业的春天,基层领导苦心经营的地质队熬过了电闪雷鸣,在风雨中摇曳存活下来,下岗待岗的所有地质人员被召回单位上班,漂泊在外的孩子终于可以回家,磕磕碰碰,终于回到了热爱的地质事业。曾经失去过,才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维护,爱护这个地质大家庭。用全部的身心来促就这个行业的繁荣发展,铸就地质行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家、地方经济提供资源保障。解决了生活问题的的地质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自己的坎坷经历诉诸于文字,讲诉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
《珂珂正传》中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当年下岗的地质员工。刘珂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作者的亲身体会,所以才那么那么真实感人。是火热的生活海洋造就了《珂珂正传》,是这个堆满了荣誉、饱含了辛酸,充满了激情、伴随着孤独的行业,造就了《珂珂正传》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质文学作家。生活造就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看起来有点“老掉牙”,但它是真理。地质行业这块“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并将会孕育出更多的地质文学作家。


1楼2013-04-23 08:30回复
    写的非常的好,学习了!


    2楼2013-04-24 02: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