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走圈步

练习八卦步者,首先要懂得八卦之原理的八卦图和方位排列(图8、9),同时要将基本姿势站好。站立时(按左转)左足在前,右足在后,两足尖向前略向右偏,前足尖与后足跟贴在圆圈线上,并与肩宽,身体重力按三七开分配在前后腿上。左手抬起中指稍与眉齐,眼从虎口向外看,胳膊成半月芽状,掩肘,使肘关节窝向上(要放一鸡蛋不掉),右手跟在左手肘下,手的形状与前手相同,食指指向肘尖,相距1一2寸,同时掩肘,然后向左转腰,至前手对圆心。
走步时假设敌方在圆心,我在圆周上绕敌走转,一旦得机得势即向敌方进攻,也就是向圆心换掌出击,至对侧圆周正好完成换掌动作,然后变换方向绕圆进行。练习时要求头向上顶,微收下颚,闭口合牙,舌尖轻顶上颚,自然呼吸,两肩放松向下垂,保持相平,两肘有下堕之意;背要绷紧,前胸要空,腹部要实,气沉丹田,手腕立起,手掌外顶;臀部要溜,肛门要提,不可鼓臀,两膝向里合,有掩裆之势;外观身体周正,不俯不仰,不歪不斜,充满内劲,全身形成整体。走转时,起脚要平起,落脚要平落,步行如趟泥,全身不滞不散,不迟不断,腰似车轴,气如行云。
八卦步的特点主要是以绕圆走转为运动形式;其足迹呈圆形,正好是八卦图中八个方位的连线。“绕圆走转”是通过摆扣步实现的。两脚向同一方向连续交替以摆步和扣步行进,就能形成沿圆走圈;两脚改变摆步和扣步的方向,就能改变身体运动的方向。摆扣步幅度的大小,制约着走圈的大小和方向变转角度的多少。走圈时,摆扣步幅度越大,圆圈越小。变转运动方向时,摆步和扣步幅度越大,变转的角度越大。“步若趟泥”,指两脚似在泥水中趟行那样,脚掌平平提起、平平移动、平平落地地交替运动。运动中不能有掀起脚跟或翘起脚掌状态,而且在移动过程中,脚掌在贴近地面约一寸而不能触地。
九宫步具有较高的技击价值。练习时,练习者将九个标志物视为九个敌人,通过在宫中快速穿绕换势而不触及标志物,提高闪躲敌人、进退自如的灵活性。并有助于训练脚的撤扣变转,提高手眼步身法协调配合的能力。由于分置九宫的标志物形成的空间障碍限制肢体在空间的活动范围,从而加大了躯干翻转拧旋的幅度,提高了健身的锻炼效果。
一般采用长于练习者身高的竹竿或木棍,下端插入铁木制的底座制成标志物。如没有竿、棍,可在九宫位置上分布砖石或画小圈代替,不过其锻炼效果不如穿绕竿、棍。如在树林中练习,亦可通过随意穿绕树林株进行飞走九宫的锻炼。
初习九宫步时,株行距应宽一些,一般各为五尺。逐渐减少,直至仅容身体拧转穿绕其间。
九宫步的穿绕顺序,采用传说中的“太一行九宫之法”。顺序序描绘为“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即“始坎、次坤、次震、次巽,复息子中宫,自中宫至乾、次兑、次艮、次离,一周毕矣”。此顺序称为“顺穿”(图10)。由离宫(宫九)返回坎宫(宫一),为“逆穿”(图11)。
初练九宫步,以八卦步顺序绕走,步法熟练后,可任意选取八卦掌中的掌法作为穿绕中的变换拳式,并始终把边走边穿,一穿即换,眼随手走,手随步开,腰随步活作为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的原则。
其他拳种的练习者,借鉴九宫步练法,将所习拳种中的拳式结合于急骤退、左交右躲的矮步窜走步法中,循“戴九履一图”的顺序穿绕,也可获得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