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玉米捐助的1000个家庭箱已在芦山发放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史雅乔)25日早9点,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的一块空地上,村民们排起队伍井然有序地领取着装满了生活必需品的家庭箱。彻夜未眠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看着村民们抱着家庭箱的笑脸都欣慰地笑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批家庭箱从设计、采购、分装、转运经历诸多波折,承载着红十字人、爱心玉米、志愿者、经销商等各方的爱心、热情和汗水。
为了保障救灾物资的采购和使用安全合规、高效透明,中国红基会“天使之旅—雅安行动”家庭箱的采购及发放严格执行中国红基会“救灾物资采购及分配流程”。根据玉米爱心基金的捐赠意向和芦山灾区信息中心工作组的需求调查结果,确定家庭箱物品的采购清单后,中国红基会人道物流中心工作组连日来马不停蹄在成都采购物资,和多家供应商联络、沟通,一一询问是否能在最短时间内按照采购清单备齐货品,并邀请志愿者代表,组成采购小组共同参与和供应商的谈判,对供应商提供的价格、质量、库存数量和供货速度等因素进行全面比较后,最终确定了家庭箱的物品供应商——成都家乐福有限公司。采购清单及价格明细将在中国红基会官网公布,以做到“招标采购公开”。
根据芦山工作组对灾区的调查评估和芦山县红十字会提供的信息,首批家庭箱将发放给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的全体一千户村民,但仅凭成都物流中心工作人员3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1000个家庭箱卸货、装箱、装车、运送这一系列任务。物流中心紧急招募和组织志愿者,根据物品清单进行物资清点、验收、装箱、封箱、贴标识、装车、发运等工作。成都市的近百名“玉米”和爱心人士得知消息后,24号上午自发集结到中国红基会人道物流中心,协助“家庭箱”的清点、装箱。
24号,对于73位玉米和志愿者们来说都是非常辛苦的一天。经过这一天的劳碌,玉米们不禁在微博上纷纷发表感慨:
@笨笨要睡觉了: @羊羊哎:贴签完毕!这些家庭箱即将送往灾区,这里面满载着玉米们慢慢的爱。从清点到搬运到装箱再到贴签,好荣幸见证了全过程。好荣幸作为玉米有我们自己的透明的基金!想着它们即将在灾区人民中发挥它们的作用,一切劳累都是值得的!谢谢玉米谢谢爱心人士谢谢李宇春!
@羊羊哎:家庭箱已经上卡车,我也打道回府了。希望它们能给灾区人民带来帮助,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诚心祈福,天佑四川,雅安加油!有爱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不要放弃!#玉米爱心基金##雅安地震玉米在行动#
@阿西很爱葱:刚刚到家,今天大家真的是累坏了,所有的付出真的只因为爱的力量!
@大秀:#玉米爱心基金##成都玉米义工# 5个小组,70多名玉米义工,5个半小时,1000份爱心家庭箱物资。春,你的玉米真的很棒!
经过爱心玉米、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连续数小时辛勤工作,家庭箱装车完毕。24日晚23点30分,中国红基会运往芦山灾区的第一批1000个家庭箱终于从中国红十字会成都备灾中心临时物资接收点中国外运西南分公司仓库满载出发。运送这批家庭箱的一名志愿者司机、两名爱心玉米代表和一名中国红基会工作人员披星戴月,连夜赶往灾区,25号清晨4点,到达芦山县,与芦山工作组的工作人员会合,组织志愿者和当地村民接车卸货、清点码放、安排交接。早上9点,家庭箱开始有序发放。身临现场的一位爱心玉米代表说:“村民们正在卸货。一致称赞玉米爱心基金的家庭箱考虑得太周到、太细心了!”
首批1000个家庭箱能够快速及时地发放给灾区村民,全都得益于多方的通力合作、大力支持。在采购阶段,成都家乐福在得知家庭箱的目的和用途后,积极参与,大力支持配合,不仅提供了详尽透明的报价单,而且在不断地沟通协调下,将供货的利润一再下压,按照接近进货的价格为灾区配置家庭箱。在装箱、装车、运送的过程中,爱心玉米们和志愿者们不辞辛苦、片刻不歇地从中午工作到深夜,也是志愿者担任司机连夜将家庭箱运往灾区。物流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十分感谢成都红十字救灾备灾中心和志愿者们:成都红十字救灾备灾中心为中国红基会物流中心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不仅提供了物资接收的场地,还提供志愿者和运输车辆等人力物力;志愿者们更是令人感动,20号芦山地震后来自黑龙江、山西、上海等八个省份十几个小伙子,自发赶到成都红十字救灾备灾中心,连续几天夜以继日地装卸、运送救灾物资,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却毫无怨言。中国红基会项目管理部副部长王轶凡饱含深情地称赞志愿者们“真是最可爱的人”。
为了确保捐赠款物使用的公开透明,“天使之旅—雅安行动”的核心宗旨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首批家庭箱邀请了捐方代表(爱心玉米)、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和监督。志愿者、两名爱心玉米代表和工作人员共同发放物资,全程参与并实时监督物资的整个发放过程,领取到家庭箱的村民在救灾物资接收单上签字,中国红基会官网将公示物资发放结果并由社会监督巡查员进行监督回访。
今天早上阳光明媚,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的一位村民在看到箱内物品后,高兴地对志愿者说“这箱子挺好,里面东西很实用。”那一刻,所有人的心情就跟照耀在村民笑脸上的阳光一样灿烂。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史雅乔)25日早9点,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的一块空地上,村民们排起队伍井然有序地领取着装满了生活必需品的家庭箱。彻夜未眠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看着村民们抱着家庭箱的笑脸都欣慰地笑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批家庭箱从设计、采购、分装、转运经历诸多波折,承载着红十字人、爱心玉米、志愿者、经销商等各方的爱心、热情和汗水。
为了保障救灾物资的采购和使用安全合规、高效透明,中国红基会“天使之旅—雅安行动”家庭箱的采购及发放严格执行中国红基会“救灾物资采购及分配流程”。根据玉米爱心基金的捐赠意向和芦山灾区信息中心工作组的需求调查结果,确定家庭箱物品的采购清单后,中国红基会人道物流中心工作组连日来马不停蹄在成都采购物资,和多家供应商联络、沟通,一一询问是否能在最短时间内按照采购清单备齐货品,并邀请志愿者代表,组成采购小组共同参与和供应商的谈判,对供应商提供的价格、质量、库存数量和供货速度等因素进行全面比较后,最终确定了家庭箱的物品供应商——成都家乐福有限公司。采购清单及价格明细将在中国红基会官网公布,以做到“招标采购公开”。
根据芦山工作组对灾区的调查评估和芦山县红十字会提供的信息,首批家庭箱将发放给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的全体一千户村民,但仅凭成都物流中心工作人员3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1000个家庭箱卸货、装箱、装车、运送这一系列任务。物流中心紧急招募和组织志愿者,根据物品清单进行物资清点、验收、装箱、封箱、贴标识、装车、发运等工作。成都市的近百名“玉米”和爱心人士得知消息后,24号上午自发集结到中国红基会人道物流中心,协助“家庭箱”的清点、装箱。
24号,对于73位玉米和志愿者们来说都是非常辛苦的一天。经过这一天的劳碌,玉米们不禁在微博上纷纷发表感慨:
@笨笨要睡觉了: @羊羊哎:贴签完毕!这些家庭箱即将送往灾区,这里面满载着玉米们慢慢的爱。从清点到搬运到装箱再到贴签,好荣幸见证了全过程。好荣幸作为玉米有我们自己的透明的基金!想着它们即将在灾区人民中发挥它们的作用,一切劳累都是值得的!谢谢玉米谢谢爱心人士谢谢李宇春!
@羊羊哎:家庭箱已经上卡车,我也打道回府了。希望它们能给灾区人民带来帮助,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诚心祈福,天佑四川,雅安加油!有爱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不要放弃!#玉米爱心基金##雅安地震玉米在行动#
@阿西很爱葱:刚刚到家,今天大家真的是累坏了,所有的付出真的只因为爱的力量!
@大秀:#玉米爱心基金##成都玉米义工# 5个小组,70多名玉米义工,5个半小时,1000份爱心家庭箱物资。春,你的玉米真的很棒!
经过爱心玉米、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连续数小时辛勤工作,家庭箱装车完毕。24日晚23点30分,中国红基会运往芦山灾区的第一批1000个家庭箱终于从中国红十字会成都备灾中心临时物资接收点中国外运西南分公司仓库满载出发。运送这批家庭箱的一名志愿者司机、两名爱心玉米代表和一名中国红基会工作人员披星戴月,连夜赶往灾区,25号清晨4点,到达芦山县,与芦山工作组的工作人员会合,组织志愿者和当地村民接车卸货、清点码放、安排交接。早上9点,家庭箱开始有序发放。身临现场的一位爱心玉米代表说:“村民们正在卸货。一致称赞玉米爱心基金的家庭箱考虑得太周到、太细心了!”
首批1000个家庭箱能够快速及时地发放给灾区村民,全都得益于多方的通力合作、大力支持。在采购阶段,成都家乐福在得知家庭箱的目的和用途后,积极参与,大力支持配合,不仅提供了详尽透明的报价单,而且在不断地沟通协调下,将供货的利润一再下压,按照接近进货的价格为灾区配置家庭箱。在装箱、装车、运送的过程中,爱心玉米们和志愿者们不辞辛苦、片刻不歇地从中午工作到深夜,也是志愿者担任司机连夜将家庭箱运往灾区。物流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十分感谢成都红十字救灾备灾中心和志愿者们:成都红十字救灾备灾中心为中国红基会物流中心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不仅提供了物资接收的场地,还提供志愿者和运输车辆等人力物力;志愿者们更是令人感动,20号芦山地震后来自黑龙江、山西、上海等八个省份十几个小伙子,自发赶到成都红十字救灾备灾中心,连续几天夜以继日地装卸、运送救灾物资,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却毫无怨言。中国红基会项目管理部副部长王轶凡饱含深情地称赞志愿者们“真是最可爱的人”。
为了确保捐赠款物使用的公开透明,“天使之旅—雅安行动”的核心宗旨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首批家庭箱邀请了捐方代表(爱心玉米)、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和监督。志愿者、两名爱心玉米代表和工作人员共同发放物资,全程参与并实时监督物资的整个发放过程,领取到家庭箱的村民在救灾物资接收单上签字,中国红基会官网将公示物资发放结果并由社会监督巡查员进行监督回访。
今天早上阳光明媚,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的一位村民在看到箱内物品后,高兴地对志愿者说“这箱子挺好,里面东西很实用。”那一刻,所有人的心情就跟照耀在村民笑脸上的阳光一样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