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百姓源流略说(续九)
官桥陈氏
1、概述
官桥陈氏,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宋永初年间(公元420-422年)自河南迁居东阳人寿乡仁义里(今南宫湾),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南宋曾经显赫一时,举进士者十有五人,故有“东阳三大宅,开口路西陈”之说。其居住地分散于官桥、柏塔、仁塘、路西、柳塘、横溪、楼下、石水吉、陈塘、端头、官田、下宅、罗塘、后溪头、山干宅、下新屋、张山头、清潭、禹山脚、横店、千祥等地。
2、渊源
陈姓系帝舜之后裔,其远祖可追溯到黄帝部落重要支派陈丰氏部落。陈丰氏部落随黄帝东迁中原,由游牧转向农业。商朝末年,商均后裔遏(阏)父投附周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遏父之子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其子孙以国为姓。后陈闵亡于楚。妫满裔孙陈完(即田敬仲)因避难齐国改姓田。其裔孙所建立田氏齐国政权被秦灭亡后,迁至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恢复陈姓,即颍川陈氏。历经五千年,陈氏已繁衍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十大姓氏之一。
3、始祖
官桥陈氏之始祖为陈寔。陈寔系颍川陈氏后裔,东汉时曾任太邱长。官桥陈氏即以颍川为郡望。
4、始迁祖
官桥陈氏始迁祖为陈寔五世孙元宝,号邱岩。因司马晋式微,南北朝刘宋方兴(420),元宝自河南避居婺州东阳仁寿乡仁义里(今南宫湾)。至齐中兴二年(502),元宝子孙舍宅为观(即元宝观),遂迁居于东垓岭下之路西。因路西有奇木,即以为谱名。其后所建之村落皆以木旁取名,如官桥、柏塔、横溪、柳塘、楼下等十余处。自宋淳熙年间至明代,纂修谱牒虽支分派别,悉称路西陈氏。自元大德(1297-1307)年间,有梅涧公遭杨震龙之乱,避居罗塘山中,乃名为官桥。此后官桥为一族之通称,宗支之都会。
5、古代名人
宋代陈宣子——
字正叔。嘉泰乙丑(1205)以魁选入太学。嘉定癸酉(1213)荐壬午(1222)升后登进士第授迪功郎,调任潮阳学官。宝庆(1225)改元,循转修职郎。丁亥(1227)上任,谒先圣孔子庙见宫墙颓败,即力请于郡守,终于得以修复。黉舍一新,见者莫不兴起,皆称陈宣子为政知所先后。次年,陈宣子调任广东,德教绩著。绍定辛卯(1231)转文林郎,调任湖广总所监大军库总饷。后差广西运司主管帐司,未赴。此时汪寇焚荡三衢,常山开化尤甚。平章文惠乔公、节斋尚书赵公等皆谓陈宣子廉勤有胆略,特奏将其改任开化县令擒贼,甚有功绩。当地富室入山避寇,仍为所劫。盗为陈宣子所除,缴获白金若干,运送官府。陈宣子即付邑庠,用以修葺文庙,士无不感戴。嘉熙(1237)改元,转承直郎,任满改奉议郎,知平江府。当时昆山县犯乱,陈宣子到任将犯者绳以法,人皆畏服无怨言。庚子(1240)年当地饥荒,巨室囤积居奇闭门不粜。陈宣子特作平粜歌以劝人,以致饥不危害。不久,忽闻辰阳弟噩耗,陈宣子涕泣伤悼之甚,谓曰:“吾兄弟少同砚席,壮同游学,又同科第,今其强壮弃去,吾年若此,尚可恋恋寸禄而不知止乎!”遂浩然求归杜门自适,酌酒论文之乐。淳佑(1241-1252)转承议郎,亲友或勉以荣进,公曰:“吾壮时不能以自奋,今非昔比矣。”
宋末六义士——
咸淳丁卯(1267)年间举人陈熙祖,一门五服之内得沐科甲子盛,皆感国恩。为激励后人立志报国,特于路西柏塔相去之中大头山顶营建祝祚亭。设奉南北历代帝位,每月初一十五聚登,先向天地,后向列帝,求祷祝告保复中原,永绵宋祚。且置田若干亩,给看守供燃香烛之计。祥兴二年(1279)陆秀夫抱宋帝投海殉国。噩耗传来,陈严、陈宗誉、申屠大防、王豪、孙琛、杜伯僖等六人见宋灭元兴,改朝换代,急登祝祚亭大恸哭别,转身离亭下山望西礼拜,而后投塘自尽。此后其山即名祝保宋祚山,其塘即名六举忠节塘(也名节保塘)。婺州路司户参军兼佥厅曾权知东阳县事陈天瑞致祭六义士曰:“惟东阳佳山水,英杰鼎鼎相望。达而在上者以勋著天下,以节著一州;穷而在下者,以孝行一家,以义行一乡一邑。其间,处常处变之或异,生死成败之不侔,要其本心则一,故足垂矱后人,流芳千载。”
清代乾隆陈承桂——
字验瑞,号眉山。一乡之翘楚。丁卯(1747)年乡试于江干,一日见有金钱遗失地上,陈承桂拾起金钱后就伫立路边直至入暮,以等待失金者领回。忽见一人奔号踉跄而来,经询问核实,即归还之。陈承桂经营家政有方。生谷之土连阡,产材之山接坞,富裕甲于州里。庚辰(1760)年间当地遭受灾荒,百姓饥饿,陈承桂乃捐粮食,以致颂声载道。邑侯施公特赠送匾额以褒之曰“乐善可风”。不仅如此,陈承桂还继承先祖置义庄和建明德书院之遗风,又置义冢及祭田,又延师振铎,大振儒风。
清代乾隆陈成章——
字斐然,以孝敬继母而名闻遐迩。继母年方二十五岁始守节。当时斐然年幼,全靠继母抚养成人。斐然即自幼至老依依继母膝下,冬则致其温,,夏则致其清,无日不问寝视膳。一经抱病,百方医治,日久不解衣带,必祁心泰身安而后已。闻释氏有吃素可为来生祈福,他就特地为继母致斋三年,又为生母致斋三年,前后历辛茹苦六年之久。继母丧后,衣衿棺椁莫不从厚,且不忍远方作墓,即于屋侧园中安厝。墓上复建小宇奉养神主,累年香烛不绝。三载内无论晦明风雨,墓前哀号。族党闻声无不悱恻。
清代同治陈彝庭——
名人伦,字克敦,号彝庭。贡生。性慷慨,喜施与。人有急需,周济之;人有负债贫无以偿,置之不去索要。咸丰癸丑(1853)年瘟疫流行,出银子六百两散赈一乡。丙辰(1856)年闹饥荒,慨然曰:“人瘠而我肥,可乎?”即与族之好义者商讨设法平粜以济困穷。辛酉(1861)年八月太平军攻陷东阳县城,四出抢掠,蹂躏桑梓。当地百姓建义旗,募义兵,陈彝庭带头助饷银数百两接济之。义兵与太平军激战于孔宅,终因敌众我寡未能取胜,但其功不可没。不仅如此,咸丰乙卯(1855)年陈彝庭又重建白云书院。凡桥梁庵观院宇有募,陈彝庭辄应。
6、古迹遗存
“梁上君子”典故——
东汉太邱长陈寔的家里,夜间来了一个窃贼,躲在屋梁上。陈实把他叫做梁上君子。此后“梁上君子”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法云寺——
在横店镇介于头村翻山到绕溪村之间山坞中。为陈氏七世祖李唐间大理寺评事陈思所建,已有1200多年历史。
南宫庵道观——
在南宫湾村。为陈氏先祖于南北朝迁居吴宁仁寿乡仁义里之最初落脚处。
古井一口,花街十丈——
在横店镇路西村。系南北朝时遗存,已有1500年历史。
(参考文献:《官桥陈氏宗谱》《后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