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41,940贴子:104,579,422

【扒皮贴】2012年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精简民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明:1、本次统计范围是2012年GDP排行前25名的城市。
2、为节省篇幅,仅统计与民生相关的数据。
3、按GDP排行倒排发布。


1楼2013-04-28 10:11回复
    25、哈尔滨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6.8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8.9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04.4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38.8:50.7调整为11.1:36.1:52.8。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9%、42.2%和4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810元,增长9.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61.3亿元,增长12.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8.3亿元,增长13.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8%,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581.4亿元,增长15.8%。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4.7亿元,增长18.1%。主体税种中,营业税110.2亿元,增长18.6%;企业所得税38.7亿元,增长22.7%;增值税29.1亿元,增长1.9%;个人所得税11.2亿元,下降13.3%。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43.6亿元,可比增长16.5%。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118.6亿元、87.5亿元、89.7亿元、42.6亿元、58.2亿元,分别增长30.2%、18.4%、7.4%、15.2%和15.8%。
    十、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全市现有科研机构463个[8],拥有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9万人,其中研究人员2.7万人。R&D经费支出71.1亿元,增长12.1%,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受理专利申请15622件,增长20.1%;授予专利权9796件,增长56.5%。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531项,成交额64.2亿元,增长11.5%。84项科技成果被授予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奖。教育事业全市现有普通高校50所,成人高校13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科研机构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39所,普通高中122所,普通初中419所,普通小学1246所,特殊教育学校18所,工读学校1所,幼儿园1284所。全市教育机构学生情况单位:人、%学校类型招生在校生毕业生总量增长总量增长总量增长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科研机构263 9.6 736 10.5 181 0 普通高校214157 12.0 681730 11.6 180339 1.0成人高校10546 4.1 24053 2.5 8913 -19.4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5752 -4.8 152116 17.8 67306 81.4普通高中46648 -0.3 138754 -0.8 46582 -2.7普通初中83837 1.9 284976 -1.9 89370 -1.6普通小学80405 -1.7 456189 -0.7 84439 2.2幼儿园78937 17.2 171486 11.8 79667 1.1特殊教育学校246 0 2086 -6.1 174 -49.9   全市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比例为99.2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48%。文化事业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艺术馆)21个;公共图书馆18个,图书馆分馆51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8个;综合档案馆19个,专业档案馆1个。全年出版报纸56054万份,出版杂志5299万册,出版图书6931万册。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29.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97.1万户,哈尔滨电视台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27056小时;哈尔滨广播电台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0455小时。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9.14%,广播综合覆盖率99.62%。卫生事业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56个(未含农村卫生室),其中医院251个、卫生院1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5.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9万人,注册护士2.2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户籍总人口99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9万人。在全市人口中,市辖区人口471.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居民收入据抽样调查测算,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总收入为24838.5元,增长12.5%。其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98.6元,增长12.3%;人均消费性支出17614.6元,增长8.5%。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1443元,增长19.1%,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63.7%;人均生活费支出6378.2元,增长15.7%。  居民住房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5平方米,增加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2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住房建筑面积比重91.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年末全市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19.6万人。全市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73.7万人,增长4.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6.6万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52.4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3.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25.8万人,与上年持平。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364.1万人,增长1.1%。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85.6万人,增加2.0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82.6万人,参合率提高到99.7%。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全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6.9万人,下降14.6%;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7万人,下降2.2%;农村五保户供养对象2.6万人,下降3.7%,新改建社会养老机构47家,新增床位1036张,救助孤困儿童3000人。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3.4万张,收养人员2.0万人。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890处。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2.6亿元,增长26.0%。


    2楼2013-04-28 10:15
    回复
      哈尔滨续
      交通、邮电、旅游和会展业
      年末个人汽车保有量70.0万辆,增长28.3%,其中个人小型客车保有量55.9万辆,增长61.5%。邮电通信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109.7亿元,增长6.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6亿元,下降4.4%;电信业务总量102.1亿元,增长7.1%。固定电话年末用户219.2万户,增长0.14%。移动电话用户960.6万户,增长12.9%。固定互联网用户165.4万户,增长17.1%。其中,宽带接入户161.3万户,增长17.5%。


      3楼2013-04-28 10:18
      回复
        24、泉州市
        已发布,未找到文字版,图片版超不清晰,欢迎吧友补充。



        4楼2013-04-28 10:25
        回复
          23、济南市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48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9.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2.9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938.14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21.62亿元,增长10.1%。按常住人口[3]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9574元,增长8.4%,折合11022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5.4:41.5:53.1调整为5.2:40.3:54.5。
          全市全部税收收入709.3亿元,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0.8亿元,增长17.0%。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70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6元,增长13.2%。
          六、交通、通讯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2297公里,增长3.0%。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11997公里,增长2.8%。境内高速公路347公里,与上年持平。年末拥有民用机动车139.6万辆,其中,民用汽车105.9万辆。年末公交线路235条,线路长度4226公里;公交营运车辆4701辆,全年旅客运输量8.7亿人次,增长0.9%。始发航空线路68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766.4万人次,减少2.7%;货邮吞吐量7.4万吨,下降4.6%。
          全年邮电通信业营业收入70.6亿元,增长5.6%。年末邮政局所203处;固定电话用户193.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78.0万户,增长5.0%;宽带网用户173.6万户,增长33.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51.0万人,增长4.1%。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
          年末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48家,市级160家。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达到18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全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19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全年专利申请量23094件,增长24.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8603件,增长67.9%。专利授权量14367件,增长26.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123件,增长30.8%。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年末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站)及群众艺术馆153个;城市电影院22家,全年放映22.6万场,增长32.2%,观众482.2万人次,增长38.1%,票房收入1.4亿元,增长33.3%;博物馆12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56处,其中,国家级12处。年末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均为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65.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98.3万户。
          年末拥有卫生机构5239个,增长1.6%。其中医院、卫生院243个,增长21.5%。卫生机构床位3.9万张,增长11.4%。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4万人,增长5.1%;执业(助理)医师1.9万人,增长6.1%。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病床6.4张,增长10.9%;每千人拥有医生3.2人,增长5.6%。
          十一、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事业
          全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合计268.2亿元,增长23.2%,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7.6%,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5.0万人,增加10.3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3.6万人,增加6.0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0.2万人,增加2.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1.1万人,增加7.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33.9万人,增加2.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3.0万人,增加13.0万人。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上年人均每月400元提高到45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年人均不低于1800元提高到23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3600元提高到42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300元提高到26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313.9万人,受益709.2万人次。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2.1万户、4.0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类补贴1.7亿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4.4万户、7.6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类补贴1.3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9033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5524套;经济适用住房(企业集资建房)341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竣工7637套。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年末常住人口695.0万人;户籍总人口609.2万人,年人口增长率4.24‰。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67‰,下降0.67个千分点;人口出生率11.75‰,提高0.7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8.08‰,提高1.42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1.99‰,提高1.56个千分点。城市化率达到65.71%,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032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932元,增长17.4%。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6162元,增长7.7%;人均衣着支出2341元,增长6.3%;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3476元,增长22.8%。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465元,增长14.8%;人均衣着支出412元,增长14.7%;人均交通通讯支出1003元,增长31.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10]30.8%,下降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6%,下降0.8个百分点。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4-28 10:3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4-28 10:32
            收起回复
              22、东莞市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东莞生产总值(GDP)50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19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351.78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639.17亿元,增长6.7%。三大产业比例为0.4:46.9:5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556元,增长5.7%。
              全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845.62亿元,增长0.8%。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6.32亿元,增长13.8%。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85.58亿元,增长9.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20亿元,公共安全支出49.43亿元,教育支出92.8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19亿元。全年全市税收总额939.11亿元,增长11.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4.87亿元,增长15.2%。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乡村道路)4969公里,公路密度201.98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民用)148.68万辆,增长4.9%。其中汽车保有量120.70万辆,增长13.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69.96亿元,增长3.1%。邮政发送信函5065万件,特快专递148万件,邮政汇款汇出金额196.36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325.11万户,比上年增加5.5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54.10万户,增加76.33万户。全年长途电话通话时长215.19亿分钟,年末互联网用户209.59万户,比上年增加18.88万户;宽带接入用户204.72万户,增加20.29万户。
              九、科技和教育 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总数达537家。全市专利申请量29199件,增长19.4%,其中发明专利5568件,占专利申请量比例为19.1%;专利授权量20900件,增长8.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81件,增长82.2%。 全年新增3家省级企业工程中心和2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新增2个国家专利优秀奖,99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科技奖;新增5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目前团队总数达14家。 全市有幼儿园791所,比上年增加42所。3-6周岁在园(班)幼儿25.57万人,入园(班)率为97.0%。全市有小学322所,在校学生60.81万人;本市户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有初中163所,在校学生19.21万人,初中入学率为100%。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有64所,在校学生12.5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40所,在校学生7.59万人,中职学校24所(含技工学校1所),在校学生5.01万人。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学生5.24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2.05万人,毕业生1.26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医疗机构2218个,其中门诊、诊所、医务室、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2142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06万人,医疗机构病床2.46万张。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87个。全年诊疗总人数上升18.2%。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944元,分别增长8.7%和9.2%。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1369元,增长14.1%,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8.44平方米。全年农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6103元,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0.33平方米。
              十二、人口、资源和环境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87.0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47万人,出生率为13.3‰;死亡人口9684人,死亡率为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9.2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35.2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88.67%。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4-28 10:43
              回复
                20、郑州市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人均生产总值63328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08.4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2196.2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57.7:39.7调整为2.6:57.8:39.6。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3426.1亿元,增长15.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6.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 1021.8万户,增长10.1%;其中本年新增用户320 万户,增长8.0%。本地固定电话用户年末达到246.9 万户,比上年下降1.3 %;其中城市197.1万户。下降5.6%;农村49.8万户,增长20.2%。年末互联网用户203.2 万户,增长11.5 %;其中新增21万户。
                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223.5万辆,比上年增长14.2%。在民用车辆拥有量中,汽车150.4万辆,增长21.2 %;其中个人拥有量127.7万辆,增长23.6 %。在汽车拥有量中,轿车75.6万辆,增长25.7 %;其中个人拥有量68.4万辆,增长27.3 %。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全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9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6.7亿元,增长20.8%;其中市本级收入252.4亿元,增长20.9%。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个人所得税16.4亿元,下降14.1%;企业所得税67.7亿元,增长14.7%;增值税41.6亿元,增长7.7%;营业税171亿元,增长18.2%;房产税11.3亿元,增长32.6%。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节能环保支出14.1亿元,增长6.2%;教育经费支出124亿元,增长34.8%;农林水事务支出53.0亿元,增长32.0%;医疗卫生支出46亿元,增长31.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2亿元,增长20.4%;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55.6亿元,增长13.1%;公共安全支出35.8亿元,增长28.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1个,招生6748人,比上年增长6.4%;在校研究生18600人,增长3.4%;毕业5845人,增长15.3%。全市普通本专科学校53所,招生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1%;在校学生69.8万人,增长5.0%;毕业19.4万人,下降4.1%。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30所,招生3万人,下降6.6%;在校学生27.7万人,下降6.7%;毕业9.9万人,下降4.3%。普通高中101所,招生5.9万人,增长4.4%;在校学生16.9万人,增长1.5%;毕业5.7万人,下降2.9%。普通初中267所,招生10万人,比上年增长4.2%;在校学生28.4万人,增长3.6%;毕业8.6万人,下降2.5%。普通小学1010所,招生12.9万人,比上年增长6.4%;在校学生67.3万人,增长4.9%;毕业9.7万人,增长3.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31万人,比上年增长17.1%。全市共有专任教师13.4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高等学校3.8万人,增长4.1 %;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1万人,下降2.1 %;普通中学3.2万 人,增长3.5%;普通小学3.5万人,增长5.2%;幼儿园1.7万人,增长18.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807个,比上年下降5.9%;其中医院、卫生院278个,增长4.9%。拥有床位57894张,增长9.8%;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53482张,增长8.6%。卫生技术人员64213人,增长12.9%;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2918人,增长6.3%;注册护士29443人,增长21.6%。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6个,卫生技术人员11180人;妇幼卫生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3345人。专科疾病防治医院2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5个。乡镇卫生院101个,卫生技术人员4387人,床位4607张。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市年末总人口903.1万人,比上年增长2.0%;其中女性人口438.5万人,增长2.1%,男性人口464.6万人,增长1.8%。城镇人口598.6万人,增长4.3%;乡村人口304.5万人,下降2.3%。非农业人口351.1万人。全市全年出生人口8.7万人,增长6.6%;人口出生率9.8‰。死亡人口3.9万人,增长8.7%;死亡率4.3‰。全年净增人口4.9万人,增长5.1%;人口自然增长率5.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6元,比上年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3%;人均消费性支出16610元,比上年增长14.6%,实际增长11.5%。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1元,比上年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人均消费性支出16779元,比上年增长14.9%,实际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31元,比上年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967元,比上年增长17.6%,实际增长15.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5.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


                9楼2013-04-28 10:54
                回复
                  19、唐山市
                  一、综合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6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3470.96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1859.02亿元,增长9.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600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040美元),比上年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2%,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基础建设投资204.2亿元,其中农村公路建设投资6.99亿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533公里,比上年末增长2.6%。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46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2676公里,其中新、改建农村公路1259公里。全年公路货物运输总量3.76亿吨,比上年增长14.0%;货物运输周转量848.05亿吨公里,增长14.0%。公路旅客运输总量1.38亿人次,增长6.4%;旅客运输周转量56.94亿人公里,增长14.2%。全市拥有客运班线904条,班线客车2274辆。
                  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113.8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7.7%,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101.56万辆,增长19.1%,其中,私人轿车79.99万辆,增长21.4%。
                  全年唐山港货物吞吐量3.65亿吨,增长16.8%。其中,曹妃甸港区吞吐量1.95亿吨,增长11.1%;京唐港区吞吐量1.70亿吨,增长24.1%。在港口货物吞吐量中,钢铁增长14.0%,煤炭增长8.3%,铁矿石增长26.2%,集装箱增长33.2%。
                  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65.0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5.57亿元,增长8.6%;电信业务收入60.43亿元,增长10.9%。年末全市邮政局(所)164处,其中农村邮政局(所)102处。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2.73万户,比上年末减少30.6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35.66万户,减少8.35万户,其中,3G用户122.50万户,增加33.0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122.00万户,增加11.65万户;互联网普及率53.0%,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82.90万门,减少90.10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370.30万门,增加192.30万门。
                  八、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
                  全年全部财政收入62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1.09亿元,增长17.8%,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8.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90.54亿元,增长11.1%。其中,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8.5%,教育支出增长24.6%,科学技术支出增长62.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30.6%,节能环保支出增长29.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2.4%,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2.7%。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10所,在校生130.48万人,教职工9.2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41万人。普通高等学校8所,本年新招生3.44万人,比上年下降2.0%,其中研究生招生752人,下降21.6%,在校研究生2121人,下降27.0%。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0.55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33.41万人,小学在校生48.19万人。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入31.4亿元,开工面积245万平方米,开工率91.8%。全市配置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1493所,普及率100%;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学校1462所,覆盖率96%。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834个,其中医院157个,乡镇卫生院179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7个,卫生监督所14个,妇幼保健机构1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318个,社区卫生机构125个。全市卫生机构床位3.67万张,其中医院2.82万张,乡镇卫生院0.5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1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9万人,注册护士1.63万人。村卫生室7074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288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98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3.4%,经营性收入下降7.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316元,增长15.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4.4%,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空调器38台,比上年增加5台;热水器92台,比上年增加6台;移动电话221部,比上年增加7部。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8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2%,转移性收入下降0.2%,经营净收入增长33.8%,财产性收入增长34.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05元,增长7.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3.9%,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9辆,比上年增加3辆;家用电脑83台,比上年增加2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
                  十三、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41.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1万人,其中市区308.80万人,增加1.09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95.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2万人;非农业人口246.7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1万人;男性人口376.05万人,女性人口365.7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3:100。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52‰,比上年提高1.70个千分点;死亡率5.83‰,比上年回落1.8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69‰,比上年提高3.52个千分点。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4-28 11:03
                  回复
                    18、长沙市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9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2.3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92.52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051.94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35.08亿元,增长12.0%。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8.0、4.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61.5%、37.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89903元,比上年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3∶56.1∶39.6。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7.7%。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914.0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1.2%。
                    全年财政总收入79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0.65亿元,增长15.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16.59亿元,增长18.4%。
                    GDP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8.9%,人均GDP为全省的2.7倍,经济总量在长株潭三市中的占比达67.8%。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3.4%、27.5%和3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9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323元。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10年不变价)1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7.40亿元,增长8.7%。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02.32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电信业务收入94.21亿元,增长8.8%。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11.64万户,下降1.3%。移动电话用户984.45万户,增长9.6%。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9.61户/百人,比上年减少0.63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37.75户/百人,比上年增加11.04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34.25万户。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拥有普通高校50所,普通高中71所,初中学校213所,普通小学939所。在学研究生5.06万人,增长3.3%;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2.32万人,比上年增长1.2%;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2.39万人,增长5.4%;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1.99万人,增长6.0%;普通小学在校学生43.95万人,增长3.3%;幼儿园在园幼儿20.51万人,增长6.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109.9%。全市共投入义务教育“免补”经费5.12亿元,121.4万人次学生享受了“一费制”全免入学。免除了129.8万人次学生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达100%。补助了4.78万人次农村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拥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427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个;妇幼保健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5.57万人,增加0.2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03万人,增加0.12万人;注册护士2.50万人,增加0.20万人。卫生机构床位5.13万张,增加0.4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64万张,增加0.34万张。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总人口714.66万人,比上年增长0.79%。人口出生率为12.56%。,死亡率为6.46%。,自然增长率为6.10%。。城市化率为69.38%,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88元,比上年增加3837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7699元,增长17.5%;人均经营净收入4455元,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460元,增加1678元,增长9.4%,服务性消费支出5520元,增长10.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在城镇居民消费分类中,食品消费增长9.2%;衣着消费增长15.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16.1%;医疗保健消费下降7.0%;交通和通信消费下降0.2%;居住消费增长14.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增长12.0%;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增长32.1%。城市居民年末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6.5辆,家用电脑96.4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76.2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08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7元,比上年增加2339元,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3元,增长17.6%,其中工资性收入8751元,增长29.0%。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155元,增长18.4%,在消费分类中增长较快的是衣着消费支出和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8.4%和27.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0%。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7辆,家用电脑28台,移动电话机233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2.57平方米,增加0.53平方米。


                    12楼2013-04-28 11:08
                    回复
                      17、宁波市
                      一、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0.0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16.7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38.0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之比为4.1∶53.9∶42.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547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541美元)。  财政收支。2012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36.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5.5亿元,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分别下降14.9和13.5个百分点。在地方税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0.3%、11.3%、6.7%和-6.9%。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28.4亿元,增长10.4%,增速同比下降14.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548.5亿元,增长13.5%,增速快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6.2%,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0亿元,增长34.8%,增速最快;教育支出141.7亿元,占民生支出比重最高,达25.8%,增长20.4%,增速居第三位。
                      七、港口、交通
                      港口生产。2012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完成4.53亿吨,比上年增长4.5%;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45亿吨,增长6.5%。
                      九、科技、教育、人才
                      教育事业。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064所,在校学生总数133.1万人,教职工总数10.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约7.6万人。全市累计义务段标准化学校达到492所,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到69.5%。学前三年幼儿纯入园率保持在99.7%以上,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保持在99.1%以上,普职比为1:1。年末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072所,在校(园)生约32万人,占全市全日制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生数的28.4%,有约6.9万名义务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甬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4.5万人,本专科在校生比为60:40;在甬研究生达到6700人;全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2人。全年有240余家单位开展培训工作,培训项目180多个,完成培训8.1万人。完成成人“双证制”培训毕业人数8445人,农村预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人数2323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卫生事业。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实有病床2.8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1.9万人,注册护士1.8万人。按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8张、8.4人、3.3人和3.1人。年末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51家,建成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31家,创建率达86.8%,居全省前列;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其中国家级4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合人数为292.8万,参合率达97.7%,人均筹资水平从上年的396元增加到565元。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为189.81/10万;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6%,免疫预防服务质量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全年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0,首次实现零死亡,婴儿死亡率2.9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05%。,均稳定在较低水平。无偿献血工作稳步推进。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组织
                      人口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77.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27%。,其中市区人口226.1万人。人口出生率8.65%。,人口死亡率6.56%。,人口自然增长率2.09%。。  居民收入。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02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475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仍是居民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达82.3%和69.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2.06∶1缩小为2012年的2.05∶1,明显低于全国3.10∶1的平均水平。


                      13楼2013-04-28 11:18
                      回复
                        16、沈阳市
                        未搜到,欢迎补充


                        14楼2013-04-28 11:22
                        回复
                          15、佛山市
                          未搜到,欢迎补充


                          15楼2013-04-28 11:24
                          回复
                            13、南京市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2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4.64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170.78亿元,增长11.9%,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748.4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846.15亿元,增长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52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029美元。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9197万吨,增长1.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742万吨,增长64.1%。港口货物吞吐量中,集装箱吞吐量达230万标准箱,增长24.8%。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17.75万辆,比上年增长18.1%,其中本年新注册19.98万辆。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96.36万辆,增长21.0%,其中本年新注册16.73万辆。年末私人轿车拥有量70.77万辆,增长21.4%,其中本年新注册12.46万辆。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427.25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3.02亿元,增长15.4%。 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收入完成6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82.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共完成413.2亿元
                            十、人才、科技和教育
                            全市在宁普通高等学校54所,在校学生(不含研究生)71.96万人。研究生培养机构(普通高校、科研机构)31个,在校研究生9.57万人。 全市拥有普通中学220所,在校学生23.0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2所,在校学生8.36万人;普通小学344所,在校学生30.72万人。中小学小班化实验学校157所。市小班化示范小学达到20所。 全市拥有民办中小学29所,在校学生4.80万人。在宁成人高校9所,在校学生17.83万人。 全市拥有建制幼儿园578所,在园幼儿17.06万人。全市省级优质园达317所,其中当年新创12所。 幼儿教育助学券对包括流动子女在内的全市14.49万符合条件的在园适龄幼儿,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助学券,投入经费达2.9亿元。 接纳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09万人。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人数为6.87万人,占全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总人数的96.92%,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30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4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78万张,其中医院病床3.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为5.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1万人,注册护士2.3万人。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38.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为81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19 万人。
                            根据对城市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322元,比上年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32732元,同比增长15.0%。按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组,低收入组为16903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为25770元、中等收入组为32412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为42943元、高收入组为68823元。
                            根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4786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13328元,同比增长10%。按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五等份分组,低收入组为10039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为14439元、中等收入组为17695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为21661元、高收入组为33684元。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4-28 1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