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哈尔滨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6.8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8.9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04.4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38.8:50.7调整为11.1:36.1:52.8。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9%、42.2%和4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810元,增长9.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61.3亿元,增长12.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8.3亿元,增长13.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8%,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581.4亿元,增长15.8%。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4.7亿元,增长18.1%。主体税种中,营业税110.2亿元,增长18.6%;企业所得税38.7亿元,增长22.7%;增值税29.1亿元,增长1.9%;个人所得税11.2亿元,下降13.3%。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43.6亿元,可比增长16.5%。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118.6亿元、87.5亿元、89.7亿元、42.6亿元、58.2亿元,分别增长30.2%、18.4%、7.4%、15.2%和15.8%。
十、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全市现有科研机构463个[8],拥有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9万人,其中研究人员2.7万人。R&D经费支出71.1亿元,增长12.1%,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受理专利申请15622件,增长20.1%;授予专利权9796件,增长56.5%。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531项,成交额64.2亿元,增长11.5%。84项科技成果被授予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奖。教育事业全市现有普通高校50所,成人高校13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科研机构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39所,普通高中122所,普通初中419所,普通小学1246所,特殊教育学校18所,工读学校1所,幼儿园1284所。全市教育机构学生情况单位:人、%学校类型招生在校生毕业生总量增长总量增长总量增长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科研机构263 9.6 736 10.5 181 0 普通高校214157 12.0 681730 11.6 180339 1.0成人高校10546 4.1 24053 2.5 8913 -19.4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5752 -4.8 152116 17.8 67306 81.4普通高中46648 -0.3 138754 -0.8 46582 -2.7普通初中83837 1.9 284976 -1.9 89370 -1.6普通小学80405 -1.7 456189 -0.7 84439 2.2幼儿园78937 17.2 171486 11.8 79667 1.1特殊教育学校246 0 2086 -6.1 174 -49.9 全市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比例为99.2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48%。文化事业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艺术馆)21个;公共图书馆18个,图书馆分馆51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8个;综合档案馆19个,专业档案馆1个。全年出版报纸56054万份,出版杂志5299万册,出版图书6931万册。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29.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97.1万户,哈尔滨电视台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27056小时;哈尔滨广播电台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0455小时。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9.14%,广播综合覆盖率99.62%。卫生事业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56个(未含农村卫生室),其中医院251个、卫生院1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5.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9万人,注册护士2.2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户籍总人口99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9万人。在全市人口中,市辖区人口471.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居民收入据抽样调查测算,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总收入为24838.5元,增长12.5%。其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98.6元,增长12.3%;人均消费性支出17614.6元,增长8.5%。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1443元,增长19.1%,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63.7%;人均生活费支出6378.2元,增长15.7%。 居民住房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5平方米,增加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2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住房建筑面积比重91.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年末全市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19.6万人。全市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73.7万人,增长4.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6.6万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52.4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3.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25.8万人,与上年持平。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364.1万人,增长1.1%。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85.6万人,增加2.0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82.6万人,参合率提高到99.7%。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全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6.9万人,下降14.6%;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7万人,下降2.2%;农村五保户供养对象2.6万人,下降3.7%,新改建社会养老机构47家,新增床位1036张,救助孤困儿童3000人。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3.4万张,收养人员2.0万人。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890处。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2.6亿元,增长26.0%。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6.8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8.9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04.4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38.8:50.7调整为11.1:36.1:52.8。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9%、42.2%和4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810元,增长9.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61.3亿元,增长12.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8.3亿元,增长13.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8%,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581.4亿元,增长15.8%。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4.7亿元,增长18.1%。主体税种中,营业税110.2亿元,增长18.6%;企业所得税38.7亿元,增长22.7%;增值税29.1亿元,增长1.9%;个人所得税11.2亿元,下降13.3%。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43.6亿元,可比增长16.5%。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118.6亿元、87.5亿元、89.7亿元、42.6亿元、58.2亿元,分别增长30.2%、18.4%、7.4%、15.2%和15.8%。
十、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全市现有科研机构463个[8],拥有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9万人,其中研究人员2.7万人。R&D经费支出71.1亿元,增长12.1%,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受理专利申请15622件,增长20.1%;授予专利权9796件,增长56.5%。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531项,成交额64.2亿元,增长11.5%。84项科技成果被授予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奖。教育事业全市现有普通高校50所,成人高校13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科研机构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39所,普通高中122所,普通初中419所,普通小学1246所,特殊教育学校18所,工读学校1所,幼儿园1284所。全市教育机构学生情况单位:人、%学校类型招生在校生毕业生总量增长总量增长总量增长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科研机构263 9.6 736 10.5 181 0 普通高校214157 12.0 681730 11.6 180339 1.0成人高校10546 4.1 24053 2.5 8913 -19.4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5752 -4.8 152116 17.8 67306 81.4普通高中46648 -0.3 138754 -0.8 46582 -2.7普通初中83837 1.9 284976 -1.9 89370 -1.6普通小学80405 -1.7 456189 -0.7 84439 2.2幼儿园78937 17.2 171486 11.8 79667 1.1特殊教育学校246 0 2086 -6.1 174 -49.9 全市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比例为99.2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48%。文化事业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艺术馆)21个;公共图书馆18个,图书馆分馆51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8个;综合档案馆19个,专业档案馆1个。全年出版报纸56054万份,出版杂志5299万册,出版图书6931万册。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29.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97.1万户,哈尔滨电视台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27056小时;哈尔滨广播电台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0455小时。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9.14%,广播综合覆盖率99.62%。卫生事业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56个(未含农村卫生室),其中医院251个、卫生院1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5.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9万人,注册护士2.2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户籍总人口99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9万人。在全市人口中,市辖区人口471.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居民收入据抽样调查测算,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总收入为24838.5元,增长12.5%。其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98.6元,增长12.3%;人均消费性支出17614.6元,增长8.5%。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1443元,增长19.1%,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63.7%;人均生活费支出6378.2元,增长15.7%。 居民住房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5平方米,增加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2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住房建筑面积比重91.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年末全市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19.6万人。全市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73.7万人,增长4.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6.6万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52.4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3.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25.8万人,与上年持平。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364.1万人,增长1.1%。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85.6万人,增加2.0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82.6万人,参合率提高到99.7%。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全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6.9万人,下降14.6%;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7万人,下降2.2%;农村五保户供养对象2.6万人,下降3.7%,新改建社会养老机构47家,新增床位1036张,救助孤困儿童3000人。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3.4万张,收养人员2.0万人。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890处。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2.6亿元,增长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