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红吧 关注:34贴子:380
  • 1回复贴,共1

第一个把我作词的歌唱进唱片里的人:作者:李立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个把我作词的歌唱进唱片里的人——张继红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上世纪的事了。@张继红2011 详细可见我的《二十年来记京都》
http://weibo.com/1250105725/zunis9CxI


1楼2013-04-29 13:13回复
    二十年来忆京都 ------我的1988年 (一) 早在十年前的1998年,我就想写这篇文章,当时拟好了题目叫《十年忆京都》,很简洁。谁知还是没写出来!现在写来, 题目就只好变成《二十年来忆京都》,不像《十年忆京都》那样读起来干脆。不过,如果今年不写,或许再写时就变成《三十年来忆京都》了……为什么要写1988年以及1988年的北京?因为那一年,是我正式步入歌词创作的“元年”。而北京,成为我步入音乐文学殿堂的起点。在这一年里,我的歌词作品第一次在专业刊物发表、第一次被灌录成音像制品出版、第一次在全国歌曲大赛中获奖……所以想用文字记下来,给自己一份备忘。 一切缘起于1986年底。时任澄城文化站长的杨景文叔对我说,汕头电台有一位作曲家叫陈香廷,是他的朋友,每当他编辑出版了《澄城文艺》杂志,都会送一份给陈香廷。陈香廷从最近一期的《澄城文艺》中看到我写的一首诗,灵感一来就谱成了歌曲,并托景文叔问我是否愿意合作,写些歌词出来。我拿到歌谱之后觉得这有点好玩,就表示乐意试试,并与香廷兄联系。当时我已写过古典格律诗词,写过现代派诗,对于写歌词,心里十分轻敌。找一个不用上班的午后,我一口气写了三首,分别是《我们的土地》、《自己的路》和《在我梦中》,改也不改,就给了香廷兄。他很快就将这三首词谱上曲了!我现在还记得《在我梦中》的旋律,那是香廷兄写得最好的曲子之一。香廷兄多次认真地对我谈了歌词的功能及创作基础要求,我才渐渐知道写一首好歌词并不是容易的事。由于我已写惯了自由式的现代派诗,实际上对歌词的创作技巧并没有掌握多少,香廷兄就成了我作词的启蒙老师。他从作曲角度、演唱角度等让我快速掌握歌词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从那以后,我和香廷兄开始了很愉快的合作。不过在那时,我最痴迷的还是写诗、绘画与书法。而对于歌词的创作,只是因为好奇和贪玩而已,没准过不了多久就没有兴趣了。我根本不知道歌词创作会在后来成为我的一项所谓专长!成为我立身于社会的一个标志。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当一位诗人、一位画家及书法家…… 到1987年秋天,不到一年时间,我已断断续续与香廷兄合作了几十首歌曲。用今天的目光,用我这已经专业化的判断力客观审视那些作品,其中不乏好歌!但在那一年,我们却没有任何办法让纸上的歌曲真正变成广播级别的立体音频!那个年代还没有MIDI,录音也不像现在的数字化录音设备这么便利,要制作一首立体化的广播级歌曲,必须找一个乐队来伴奏,现场录音的效果也不好。我单位里的一位女孩Y也与她的女友X一个弹琴一个唱,对着一台日产收录机,很可爱的帮着将我作词的歌录出来给我听,虽然录音效果不好,但我听着心情很好,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自己的作品变成真正的歌声!而且,这两个女孩子可都是当时城里出了名的美人啊!这让我至少虚荣了好几分钟……香廷兄也找过演唱的朋友用电子琴伴奏录过歌曲,刻在TDK音带里给我。演唱与伴奏现在都忘了,但那可以听一听的感觉,还是好些。八十年代后期的汕头电视台几乎没有文艺晚会,专业演出团体极少,基本不需要原创歌曲,我们不得不考虑作品的出路问题。我对歌坛状况又一无所知,也不太关注。按香廷兄的建议,我们开始有意识参与各种歌曲专业比赛。根据当年的歌坛情况及地域局限,我们知道身处省尾国角的人,想在歌曲创作中崭露头角, 参加歌曲专业比赛的确是最大捷径。因为第一可以通过评奖验证自己的实力,第二可以通过评奖引起大众及圈子的注意和重视,第三可以借助主办方的力量传播作品,扩大影响……其实到现在,仍然有不少词曲作者通过这条捷径而成名。只是,现在的捷径更多样化了,包括用权力与金钱铺成的捷径。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参与了全国及上海举办的两三次大赛,都没有入选。曾有作品在广东省团委主办的征集中进入前5名,被主办单位选送去参加全国大赛。虽然没有获奖,但这对我是一次很大的鼓舞,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在全国大赛中获奖确实不易啊!只是从不信邪的性格,让我萌生了一种斗志。我把目光只放在全国赛上,省市一级的比赛一概不理。这也是我的策略之一。我认为社会性越广泛,其公正度也应越大,大家在一起凭实力说话,无论输赢都比较痛快。另外,只有在更高一级夺得名次,所产生的影响力才有可能令人脱颖而出,得到多一些重视。 (待续……)


    2楼2013-09-03 19: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