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酸碱电子理论
无独有偶,在质子理论提出的同一年,路易斯(G·N·Lewis,1875-1946)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路易斯大神可是共价键理论的创始人呢!他说:“既然氧化反应不一定要有氧,那酸为什么必须要有氢呢?”于是他用结构定义了酸碱:
碱是具有孤对电子的物质,这对电子可以用来使别的原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酸则是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它利用碱的孤对电子使其本身的原子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想要了解这个理论,首先要了解这个“孤对电子”是什么东西。
众所周知,原子核外面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可以在任何时刻出现在任何位置。对于电子来说,不同电子都有各自经常出现的位置。当然赶巧了电子与电子有时也会有相同的偏好位置。但空间是有限的,每个位置最多只能装两个电子,正好一对。这一对叫做电子对。而如果他们在分子里忠诚的守着原来的原子,不跑到其他原子里的,就赐予他们孤对电子的称号。
所以对于氧化钡和三氧化硫来说,虽然没有质子,但是氧化钡有孤对电子,他可以使三氧化硫中的硫达到稳定结构,所以他是碱;三氧化硫能够接受氧化钡的孤对电子,所以他是酸。
这样的话酸碱理论终于到达了一个比较广义的高度,但是这个理论却没法确定酸碱的强弱。直到1963年,皮尔逊(R·G·Pearson)提出了软硬酸碱理论,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路易斯酸碱理论。由于软硬酸碱理论稍微难懂一点,所以这里不做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