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竹子不开花吧 关注:38贴子:2,857

回复:中国风 中国元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南48楼2013-04-29 21:09
回复
    油烟墨 墨名。明代中期以后,在整个徽州地区,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使得徽州成为全国制墨业的中心。当时徽州地区制墨,松烟墨与油烟墨并举,特别是“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工艺广为运用,油烟墨的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当时生产的许多精美的油烟墨和漆烟墨,能流传到今天的已经成为传世的名墨。徽墨的制作,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制成的墨 “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


    IP属地:河南49楼2013-04-29 21:09
    回复


      IP属地:河南50楼2013-04-29 21:09
      回复


        IP属地:河南51楼2013-04-29 21:10
        回复
          端午节是中国的


          IP属地:河南52楼2013-04-29 21:10
          回复


            IP属地:河南53楼2013-04-29 21:10
            回复


              IP属地:河南54楼2013-04-29 21:10
              回复


                IP属地:河南55楼2013-04-29 21:10
                回复


                  IP属地:河南56楼2013-04-29 21:11
                  回复


                    IP属地:河南57楼2013-04-29 21:11
                    回复
                      印泥是我国特有的文房之宝,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印泥。根据史书上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二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秦汉时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时的印泥是用粘土制的,临用时用水浸湿,这就是当时称封泥。到了隋唐以后,社会的进步有人研制出纸张,人们又改用水调组朱砂于印面,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和朱砂,之后便渐发展成我们现代的印泥了。
                      发展印泥印泥的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所表达的效果。好的印泥,红而不躁,沉静雅致,细腻厚重。钤在书画上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时间愈久,色泽愈艳。质地差的印泥,钤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
                      制作书画印泥的主要原料来自于矿物、植物油、植物纤维、天然香料,精工检验,合理配方,手工捣揉制作而成。常见有朱砂、朱镖、八宝等,印泥其配方各有所特点,色泽也有明显之分。
                      它不同于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篆刻钤印 或书画上用的印泥,并非是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切记书画印泥其特点是色泽沉着、稳定细腻、干湿适宜、落纸沾而不渗,印迹富有立体感。这是一般印泥根本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反之只能称之为印色,不可用作用金石书画。
                      印泥的保存忌用紫砂磁器,因其能吸收油份,容易使印泥干燥。也不可使用钢、铜、铁等金属盒存放,宜存陶瓷容器以确保永久完美。


                      IP属地:河南58楼2013-04-29 21:11
                      回复


                        IP属地:河南59楼2013-04-29 21:12
                        回复


                          IP属地:河南60楼2013-04-29 21:12
                          回复


                            IP属地:河南61楼2013-04-29 21:12
                            回复
                              rì guǐ
                              日 晷
                              (1)太阳的影子。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发明的短影平仪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IP属地:河南62楼2013-04-29 2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