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中,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有个词叫生气,也叫怒。生气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起⼀一股气。怒的产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在生气时,人会充满力量、充满勇气,做出平时不会做的事情来,其实这就是体内生起了⼀一股气所导致。此时,人波动的情绪带动了周遭气场的聚集(情绪也是⼀一种心志,常人在此时心志才是最有力的,所以才能带动气场),体内乃至周围环境潜藏的能量迅速地汇聚(环境潜藏了能量,所以环境对心志有很大影响),流注到血液中去,这时人就会感觉充满了力量——这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亚圣孟子称为志帅气。但是,这个波动情绪带动气场的过程⼀一旦被激发,便如江河决堤,愤怒的愤,通喷,这是⼀一个犹如火山喷发的过程,所以多数常人很难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导致气场过量积聚外溢反而淹没了心志,这个转变是迅速且不易察觉的,这时气场居上风,心志被奴役,所以怒,奴心也——这个是第二阶段,即亚圣孟子说的气帅志。这个奴役直至过量积聚的气场喷发完才结束,而喷发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言行举止,而且常有迁怒的情况,这是圣人特别提示我们留心的地方。上述是常人的怒,是我怒,是基於小我利益的怒,我怒是⼀一种负面情绪,而且⼀一旦激发极易失控,所以会产生负面行为,所以程子认为制怒是基本修为,善哉,制怒者能制天下矣!而圣人也有怒,但圣人的怒是天怒,天怒是基於天地的怒,圣人有情无累,所以此怒不过,亦不迁。常人多在愤怒时,才能以志帅气调动气场,可惜⼀一转眼就变成气帅志。而圣人无时无刻不以志帅气,即使愤怒,此志亦如如不动。笔者以为,养志莫如诚敬,诚敬⼀一贯,则志常帅气。其实,志帅气、气帅志在修为工夫中可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反之亦然,有志不善者,也可以用充沛的正气来引导。亚圣孟子发明了志帅气、气帅志的宏观道路,可谓大哉。而在愤怒之中,我们却可以洞见它的微观表现。